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思考
高占冬1,2,吴克华1,2,李 坡1,2,贺 卫1,2,陈玉合2
(1.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贵州 贵阳 550001;2.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 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 指出了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发育有大量的洞穴,目前仅有小部分洞穴被作为旅游资源进行了开发。对贵州喀斯特洞穴发育及分布特征、洞穴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概括和分析,认为在洞穴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引起的洞穴环境改变及规划设计理念落后引起的同质化,造成了洞穴资源品相降低,景区生命周期提前结束的状况。为此,建议加强洞内环境保护和旅游规划管理工作,并提出了洞穴养疗、洞穴探险、洞穴旅居等洞穴开发新模式。
关键词: 贵州;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
1 引言
我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世界第一,喀斯特地貌面积344.3万km2,西南喀斯特地区以贵州为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连续带,发育有不计其数的喀斯特洞穴。喀斯特洞穴不仅是喀斯特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还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稀、奇、古、怪”等景象艺术特征。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很大的科学价值、旅游观赏价值、经济价值,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1-3]。贵州省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在我国22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以喀斯特洞穴为主的景区有16处以上,贵州占5处,显示出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图1)。
图 1中国大型岩溶洞穴统计
2 贵州省喀斯特洞穴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贵州喀斯特地貌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3%左右,喀斯特地区(特别是石灰岩地层内)发育了大量的喀斯特洞穴,可分为渗流带中的溶洞、浅饱水带中的溶洞和深饱水带中的溶洞。由于喀斯特发育的多期性,洞穴空间分布、时间发展以及所受的营力均有交叉和叠加,从而使洞穴形态多样。洞穴发育具有以下特征[4~7]。
(1)溶洞多沿构造断裂带和构造裂隙带发育,洞穴发育方向受岩层走向及构造裂隙的严格控制。
(2)渗流带溶洞在分水岭地区常与洼地谷地和漏斗共生,有垂直管道和水平廓道相连。浅饱水带溶洞多数起着排水作用而形成地下河,严格受河流排泄基准面的控制。深潜水带洞穴的洞壁常呈圆形袋状构造的溶蚀穴,向内成喇叭状尖灭,壁上有海绵状小孔,十分粗糙。洞顶有似烟囱状管道,其中含有粘土的网眼。
(3)多层洞穴现象。贵州位于喀斯特洞穴强发育区—较强发育区内,洞穴数量极多,已有资料的洞穴数量就超过700个[8],密度大。规模大多为中小型溶洞,少数为巨型、大型溶洞。如多缤洞、九龙洞、龙宫、神仙洞等均为洞穴体积超过100万m3的巨型洞穴,更有洞穴探明长度“亚洲第一,世界第五位”的巨长溶洞系统—双河洞(表1、2)。
3 贵州省洞穴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3)洞穴温度:旅游活动的开展使洞穴恒温现象被破坏,研究发现洞内气温与洞内灯光照度和旅游人数呈正相关关系,说明人体散热和洞穴内的灯光照射使洞穴气温升高,洞内生态环境的这种改变进而影响到了洞穴生物群落。洞穴开放后,许多洞穴生物数量减少甚至灭绝,同时灯光照明及游客带进洞穴的孢子及细菌引起灯光植物的滋生(图3)。灯光植物的出现将会改变洞穴原有沉积环境,破坏旅游洞穴景观,严重时会制约旅游洞穴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14,15]。
根据上述洞穴的特征,按照李新的分类可将已开发的洞穴归并为三大类型即地质观光型、文化活动型和综合体验型[11](图2)。观赏型洞穴的特点为:主要特点岩溶地景资源丰富,以地景为主要观赏点开发规模较小,洞内仅有部分彩灯和简单道路设施。文化型洞穴特点为:胜迹与风物资源丰富,地质景观资源质量不高或相对较少开发规模小,多作为大型风景区中的景点之一,配套设施少。探险型洞穴目前仅有龙宫和双河洞部分洞道开放。
(2)以泛舟为特色的洞穴:如安顺龙宫等。
蛋白质是构成一切细胞和组织结构必不可少的成分,它是动物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适宜的蛋白水平对满足蛋鸡生产需要和饲料资源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饲养试验研究“京红1号”蛋种鸡育成期的蛋白质需要量,旨在为制定“京红1号”蛋种鸡饲养标准提供依据。
(3)古人类遗址洞穴:这类洞穴是人类祖先穴居的遗址。洞内有珍贵的石器、头骨化石以及碗、罐等陶瓷残片。如盘县的大洞、普定川洞、黔西县的观音洞等。
表 1贵州已探明长度大于 10 km岩溶洞穴
表 2贵州面积大于 20000 m3岩溶洞穴大厅
注:*为最长×最宽(m)
(1)CO2含量改变:游客大量涌入洞穴,使洞穴空气中的CO2急剧增加[12]。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引起的凝结水在吸收洞穴空气CO2后变得具有强烈的侵蚀性,破坏了洞穴景观的原生结构;也有学者认为CO2含量升高会污染洞穴沉积物,使次生化学沉积物颜色变黄发黑,降低了景观的观赏性;而CO2含量升高会改变洞穴内空气质量,在旅游旺季游客量巨大时影响游客游览的舒适度。
(5)历史事件遗址的洞穴:如贵阳黔灵山麒麟洞等。
(6)洞穴庙宇:利用洞穴修建寺庙,开展宗教活动,如镇远青龙洞。
(2)湿度:大多数洞穴内的相对湿度为95%~100%,当洞穴湿度降低时,正在生长的石针、鹅管等化学沉积物就会逐渐变干。白天由于高能灯的烘烤,以及洞穴通风条件的改变等均使洞穴适度迅速下降,使碳酸钙景观的水分蒸发,景观产生不均匀的失水和干裂,为景石的强烈风化产生了条件[13]。如贵州织金洞内开放区比不开放区气温高出0.5~2.0 ℃,洞内许多如卷曲石、石针等均受到严重破坏。
图1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插入延迟缓冲器调整时序以提高流片后芯片良率的技术[1~4].这种技术是利用插入带有触发器的延迟缓冲器来实现时序阈度调整的.以增加一定面积为代价,实现芯片良率的提高.这种技术是时序电路中插入缓冲器以提高芯片良率的经典方法.
(8)具稀有生物洞穴:即洞穴内生存有一些稀有生物,具有观赏、科研价值。
表 3贵州省喀斯特洞穴开发利用方式举例
(1)以洞穴堆积物为主体的观光洞穴:此类洞穴保存了各种雄伟壮观、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的堆积物。如石钟乳、石笋、石花、石幔等,造型别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如织金洞(被誉为洞穴“博物馆”)、铜仁九龙洞、绥阳双河洞等。
图 2岩溶洞穴开发利用分类
4 目前洞穴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有资源条件的地方都在开展洞穴旅游开发工作,洞穴开发以洞穴堆积物观光为主,少数民族风情为辅。在开发理念上存在偏差,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科学内涵,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洞内景点规划相对混乱,重神话,缺乏科学性和艺术性,人工造景甚为普遍;导游解说多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主,少有洞穴科学内容[16];景灯色彩多偏爱大红大绿[17]。总体来讲,盲目开发、低层次开发等问题突出,开发方式过于简单,未能体现出当地的特色,这势必造成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问题。
4.1 对洞穴环境的影响
(4)洞穴墓棺:如惠水县的“棺材洞”。
(7)古代名人活动遗址的洞穴:如修文阳明洞。
在进行完现场勘察后,根据所获得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资料,特别是安全要求和技术要求,来进行运维现场的危险源辨识、危险点预测等。所谓危险源辨识指的是系统分析作业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有危险隐患存在的位置、方式以及可能发生事故的规律和途径来进行分析和辨识。在实际的辨识危险源过程中,要进行责任制,安排专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来细分责任。全面排查现场的各方面隐患,由负责人实施落实。
贵州省喀斯特景观主要分布在黔中地区,旅游资源景观组合以山为背景,水景(大型瀑布)和洞景(大型洞穴群)为主,少数民族风情为辅[9],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景观是大型瀑布群和巨大型洞穴群,拥有国家级景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喀斯特洞穴为地下风景资源,洞穴内存在多姿多态的碳酸钙堆积景色。贵州省洞穴旅游资源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些洞穴因其资源优势明显,加上较好的区位条件,逐渐发展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更多的是景点开发后迅速走向没落(表3)。目前已经开发的喀斯特洞穴根据洞穴特征及开发利用方式为以下几种[10]。
曹立强表示,普陀区全力推动桃浦地块实现脱胎换骨式的转型升级,着力推进桃浦智创城4.2 km2核心区建设,努力打造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之一。
图 3部分开放洞穴中滋生的灯光植物
4.2 洞穴开发方式单一
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全国有洞穴的地区基本都在着手开发,而在洞穴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喀斯特溶洞,这些问题在贵州省洞穴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同样存在,这里分为两方面进行概括如下。
农村的自然环境,无论是山地,还是平原,相比较而言,都有着得天独厚的空间优势,动植物还是相对丰富的,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必然会成为幼儿好奇的对象,因此也会成为幼儿率先观察的目标。那么,在幼儿教育中,幼师便可面向自然资源,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大刚听他讽刺自己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就气不打一处来。秦明月知道两个家伙又要吵起来,马上说:“嗯,这个要先调查后才能确定。”
而朱熹则将冯道归入乡愿一类,直斥其无忠义,“乡原者,为他做得好,使人皆称之,而不知其有无穷之祸。如五代冯道者,此真乡原也。”〔20〕(卷四七,P1188)“乡原之论甚佳,但孔子所称具臣者,犹能有所不从,冯道之徒则无所不从矣,许以具臣已过其分,有以更之如何。 ”〔21〕(卷四十)与朱熹同时代的张栻则直斥冯道为乱臣贼子:“乱臣贼子所以接踵于后世也,其弊至于如荀彧、冯道之徒,而论者犹或贤之,岂不哀哉! ”〔22〕(卷十六)
以上两类问题是影响贵州省洞穴旅游资源开发取得良好成果的核心问题,近几年贵州省政府倡导大旅游战略及发展全域旅游理念逐渐凸显,成为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对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及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
5 建议
5.1 洞内环境保护
保持洞穴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是洞穴可持续旅游开发的首要问题,可通过限制每日进入游客的数量的方法解决由于洞穴开放造成洞穴内部环境改变的问题[12]。洞内局部温度升高及灯光植物的滋生问题,可借鉴部分景区更换照明光源、喷洒H2O2等方法暂时解决。同时应重视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科学试验和深入的科学理论研究,改良解决方案,研发洞穴资源修复技术,建立有效的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系统。
5.2 旅游规划管理
贵州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山地旅游业,加快推进公园省建设的目标。这要求决策者充分发挥省内独特山地自然景观、多彩民族文化、良好生态环境和气候优势,在观念上加强对旅游资源的重视,提倡科学旅游和生态旅游,依据旅游资源的科学内涵,采取低影响的生态友好旅游方式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18]。做好全省旅游规划,加强区域之间的联合发展,建设贵州省内旅游经济带,重点打造若干旅游区,使全省旅游产业形成区域之间分工合作、产业之间协调互动的旅游新格局,避免各自为战、遍地开花的局面。
5.3 扩展开发模式
贵州洞穴旅游开发一直以旅游观光模式为主,洞穴资源优势转化率低。需引进或开创全新的开发模式,多样化开发洞穴资源,达到有效提高洞穴资源优势转化率的目的。以下洞穴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在国外非常流行,以供参考。①洞穴探险模式,是集科学性、专业性、探险性、参与性为一体,生态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发展洞穴探险是确定旅游发展新形象,扩大知名度的有效途径。对有条件的洞穴可尝试洞穴探测、“SRT”体验、洞穴徒步等软探险项目;②洞穴文化旅游,贵州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可与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整合地表与洞穴文化旅游资源,确立以“喀斯特”为总的开发导向,凸显“喀斯特文化”特色,分区域进行喀斯特文化主题开发(如古人类遗址科考和科普、民族活动等),增强竞争优势[19];③洞穴旅居开发。对传统的洞穴堆积物景观资源达到优秀等级的洞穴开展洞穴观光、洞穴摄影,洞厅较大(>1000 m3)的洞穴开发为洞穴酒店;洞穴酒店在欧洲盛行,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④洞穴养疗。目前欧洲国家已建有30多处洞穴医疗中心,利用放射性热洞被用来治疗慢性运动失调系统的疾病,而拥有舒适和清洁空气的洞穴主要用于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针对贵州省丰富的洞穴资源,洞穴养疗市场潜力巨大。寻求人与自然协调共生前提下的岩溶洞穴资源最大化可持续开发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赵 建. 鲁中南地区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的初步评价[J]. 中国岩溶,1988,7(2):139~146.
[2]周忠发,程 星. 洞穴旅游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2(1):40~44.
[3]彭一民,赵华新. 河北省临城县白云山岩溶洞穴旅游地学资源的评价与开发[J]. 地球科学,1994,19(2):262~271.
[4]卢耀如,杰显义,张上林,等. 中国岩溶(喀斯特)发育规律及其若干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J]. 地质学报,1973(1):121~136.
[5]何才华. 贵州岩溶地貌景观特征[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1):19~33.
[6]张英骏,章 典. 贵州洞穴研究历史[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1):1~8.
[7]俞锦标. 贵州普定喀斯特发育特征[J]. 地理研究,1985,4(3):32~39,109.
[8]张远海,朱德浩. 中国大型岩溶洞穴空间分布及演变规律[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2,32(1):20~28.
[9]韦跃龙,陈伟海,黄保健,等. 中国岩溶旅游资源空间格局[J]. 桂林工学院学报,2008,28(4):473~483.
[10]李 兰. 喀斯特洞穴利用方式分类研究[J]. 毕节学院学报,2007,25(4):100~104.
[11]李 新. 重庆市岩溶洞穴利用分类及开发规划设计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3.
[12]徐尚全,殷建军,杨平恒,等. 旅游活动对洞穴环境的影响及洞穴的自净能力研究:以重庆雪玉洞为例[J]. 热带地理,2012,32(3):286~292.
[13]赵勇斌,杨前进. 重庆渝东南地区洞穴旅游开发过程的现状分析[J].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26(7):60~63.
[14]黄 倩. 旅游活动对喀斯特洞穴环境的影响及其保护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0.
[15]李 芳. 北京石花洞灯光植物调查与治理研究[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16]杨晓霞,石定芳,向 旭.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研究[J]. 中国岩溶,2013,32(2):239~245.
[17]雷家驹. 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0(2):40~44.
[18]龚 克. 桂林喀斯特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管理研究[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19]杜芳娟,熊康宁,高红艳. 喀斯特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研究——以贵州为例[J]. 中国岩溶,2008,27(1):86~90.
收稿日期 :2019-04-11
基金项目 :山王洞石笋氧同位素的古环境响应研究(编号:黔科院J合字[2016] 9 号)
作者简介 :高占冬(1986—),博士,研究方向为喀斯特地质及环境。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944(2019)10-0235-04
标签:贵州论文; 喀斯特洞穴论文; 旅游开发论文; 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论文;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