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永昌县河西堡第二小学 737000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个舞台就会变成独角戏;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是引领学生探寻未知的旅程,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心存问号,怀揣好奇;是向每一颗心灵张开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尊重、愉悦是它最显眼的标志;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而这火种则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句话: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高效课堂。
在实践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在按照新课标理念来追求一种理想的高效的课堂教学。那么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一、新课标下高效课堂的本质——焕发生命的活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效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个舞台就会变成独角戏;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它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用一句话来概括: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标所追求的高效课堂。
二、新课标下的高效课堂教学的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这是对的,但不全对。我们不能把教育完全等同于生活,但是,必须旗帜鲜明地强调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所以新课程强调突破学科本位,砍掉学科内容的繁、难、偏、旧,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数学,读身边的语文,探寻大自然的奥秘,获得合作的乐趣,生活融入甚至成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生活,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构成了教学目标最为重要的行为动词。 这是不是意味着学习间接经验就不重要了呢?不。我们说教学要回归生活,并不是要否定间接经验的作用,而只是认为,只有当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的时候,它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新课标下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特色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即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美丽的想象,有时还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说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气息和生命诗意的教学内容了。
我曾有幸目睹过一位普通青年老师执教的《北京》一课,她让学生把自己去北京旅游时拍的照片带进课堂,并讲一讲照片的故事。课堂上,学生或高高举手,或沉思回想,或单腿跪在椅子上,或醒目地站着,她只是微笑,在安详而活跃的氛围中,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心灵都淋漓尽致地张扬。学习生字时,她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动画出示一列火车——“北京号”,每节车厢载一位生字宝宝,鼓励学生只要和生字宝宝交上朋友,就可以去北京旅行啦,学生顿时兴味盎然,识字信心极高,我正担心接下来她该如何收场,她及时播放了自己制作的介绍北京风光的动画短片。孩子们睁大了眼睛,发出一声声惊叹。一个平凡的老师,只因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就展开了如此富有诗意的课堂图景。
那么,如何为这样的高效课堂诞生而设计教学呢?首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设计应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1.它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体的轮廓,它只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
2.它不是教学程序模式化的躯壳,而是教师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追求。它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它散发着每个教师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和人格魅力。
3.它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是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至少,它的重要意义并不体现在课前的一纸空文,而是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完成于教学之后。
4.它始终充满悬念,因而可能不断产生令人激动的亮点。惟其如此,它才能与教学实际实现融合。其次,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设计包括以下环节: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和课后反馈或自我点评等。这不是以前那种教案里的按部就班的操作过程,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解读进行个性化的设计。这样的框架把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呈现了出来。
教学的智慧是共通的,不同的教育案例所凝聚的新课程的精神往往也血脉相通,只要我们多学习他人,多比较,多总结,多思考,一定会对新课程理念产生自己独到的体悟和建构,并转化为追求新课程高效课堂的动力。
论文作者:王亨桂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3
标签:课堂论文; 高效论文; 学生论文; 新课标论文; 新课程论文; 就会论文; 应是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