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莎车县教育局 844700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老师,大部分小学生刚步入中学老是担心数学学不好,学不会,因为数学在大家眼中本身是一门内容抽象而枯燥的学科,怎样陪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是每一位数学老师都应该研究的问题。结合本人几年的教学研究实践,谈一谈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循序渐进,打开兴趣之门
从小学的具体的数学运算阶段进入初中形式运算阶段——代数起,教材中出现的很多新知识,如代数式、负数、一元一次方程等,如何使刚步入初中的学生顺利地度过这样一个转变,如何使学生能牢固掌握知识点呢。我认为首先是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活动,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产生的背景,可以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掌握新知识的出处,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数学本身就可以看成是一种思维活动,当然,不可能要求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重新发现问题。但是通过介绍背景知识学生也就不只是简单的生搬硬套、死记结论了。在初学几何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兴趣小组活动向学生介绍“几何就在你身边”。因为初学几何,学生往往会感到这门学科枯燥乏味。有的知识似曾相识,似懂非懂;其实日常生活中到处有几何,几何就在你身边。汽车前进时,想到轮子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能是“鸡蛋形”的呢?因为“圆”形的特性可以使汽车平稳地前进;再比如,自行车为什么是两个一样大的轮子,两个轮子装的位置必须装得恰当,骑时会感到方便。这说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正是几何这门学科所要研究的。 这样利用课堂导入活动,经常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浅显易懂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
二、铭记经典故事,点燃兴趣之火
在课堂活动中,适当地向学生生动地讲述一些数学史和数学家的趣闻轶事、经典故事不但可以很好地引入新课知识点,更能激发学生要掌握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一些先辈留下的经典故事,是教育先哲和大师们教育智慧的浓缩,犹如一把火、一把钥匙,可以点亮学生心中许多困惑,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向往和渴求,使学生陶醉于我们中华民族前辈的伟大成就中。如:介绍中国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古巴比伦人遗留下来的平方数表;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九宫格的来历等等。将这些数学史适时地讲解给学生听,能引起他们对数学的很大兴趣。而数学家们的轶事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使他们从中学到数学家们的治学精神。
讲到圆周率时一定要讲到祖冲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时,我搜集了所有祖冲之的介绍,并做成课件,用了大半节课详细讲述伟大的数学家,从小是怎样对古书一窍不通,当他听说“圆周是直径的3倍”这个概念时为什么产生了疑问,最后经过亲自测量车轮实践计算,得出怎样的结论。最后重点向学生说明,祖冲之能在科学上取得巨大的成就,这和他执着、勤奋的研究态度有着莫大的关系。要向学生详细讲解他是怎么样搜集资料,上至远古,下至他生活的年代,当时是怎么进行考察的,在什么环境下受到刘徽的“割圆术”的启发,继续研究经过无数遍的演算,最终得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的结论。讲到祖冲之是将圆周率精确到第七位的第一人,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所以,圆周率又被称为“祖率”时,学生们听到这些无不动容。当时,课堂上,连最不喜欢上数学课的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可见讲解数学家的经典故事的意义非凡。
三、课堂教学激趣法,照亮兴趣之路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用适当的激趣法,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和热情,让学生子这条兴趣的路上走得更远,更长久。
1.赞扬欣赏激趣法。托尔斯泰曾说过:“称赞不但对人的感情,而且对人的理智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中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理性思考的能力,但是毕竟刚刚步入少年,他需要老师的一句赞扬、一个不漏痕迹的点头微笑。但是切记,赞扬要符合实际,要抓住时机。一次课堂上,一个平时不爱说话,也对数学没有任何兴趣的女生,我把她叫起来回答问题,虽然没有回答正确,但是她悦耳动听的声音确实很好听,我不失时机地夸奖:“这位同学的声音是我听过学生中最甜美的,如果不断努力,以后也许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播音员或是电视主持人”,同时,对她投以赞许的目光。这位学生从那以后,性格越来越好,数学课上也积极回答问题了,各门功课都有所进步。
2.民主和谐激趣法。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去想象,多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让学生善于向老师说“我认为”,让学生在平等、宽松的环境中思考问题。特别是在做用多种方法解决一些几何证明题时,可以组成不同小组探讨,最后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小老师”上台讲解,其他小组进行打分评价,最后老师进行总结。这样,老师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在课堂中引导、鼓励,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学习的探索者,给他们提供表现思考、探索、创造的机会和舞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让他们享受自己思考的成果,让课堂充满生机和灵气。
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撑起整个地球。”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支点呢?按照教育的规划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话题。
论文作者:杨永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4月总第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6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数学论文; 圆周率论文; 几何论文; 数学家论文; 课堂论文; 《教育学》2016年4月总第9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