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影响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行为论文,实证论文,不确定性论文,居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均消费增长率从1994年的31.18%一路下滑至1998年的4.87%,消费低迷成为我国宏观经济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尽管近几年政府和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及稳健的货币政策,包括增发国债以扩大政府支出、增加中低层居民收入、连续降息并开征利息税等,使得人均消费增长率有所回升,2004年为11.42%,但消费需求相对疲软之势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居民银行储蓄仍呈上升的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2005年一季度城镇民消费性支出增幅低于可支配收入增幅1.4个百分点,消费倾向较去年同季有所下降,消费性支出增幅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由于居民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它的疲软将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速度。虽然近几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也应看到,这主要是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张。如果没有消费需求的支撑,投资的过快增长往往带来盲目扩张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剧经济运行中诸多矛盾,最终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应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之取向。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居民的消费行为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传统生命周期一持久收入理论已经很难解释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全部,本文则试图从不确定性这一角度对消费行为进行考察。
表1 我国居民人均消费及储蓄增长率(单位:%)
年份 人均消费增长率 人均储蓄增长率年份人均消费增长率 人均储蓄增长率
1991 11.5828.13 1998 4.87
14.35
1992 19.4225.78 1999 5.59
10.73
1993 24.3927.82 2000 8.257.09
1994 31.1839.96 2001 6.24
13.86
1995 28.0636.40 2002 5.79
17.07
1996 18.1128.52 2003 7.10
18.51
1997 7.3118.94 200411.42
14.7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网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
二、不确定情况下的消费理论综述
1、随机游走假说
霍尔(Hall,1978)在永久收入假说的基础上引入理性预期,提出了随机游走假说,C[,t+1]=C[,t]+ε[,t+1]。根据这一假说,消费水平应等于预期的永久收入,消费者将根据未来劳动收入之现值总和的当期预期与上期预期之间的差额对永久收入的预期和消费水平进行调整。
2、预防性储蓄假说
里兰德(Leland,1968)认为,如果效用函数的三阶导数大于0,那么在不确定情况下,行为人会采取更为谨慎的消费行为,这就是预防性储蓄假说。对消费者最优规划的一阶条件进行泰勒展开,可得到:E[,t](C[,t+1])=C[,t]+(um(C[,t]))/2u″(C[,t]))E[,t](C[,t+1]-C[,t])[2]。与随机游走假说相比,消费者会进行预防性储蓄,当劳动收入的不确定程度越大时,预防性储蓄就越多,更多的财富会被转移到未来去消费。
3、流动性约束假说
流动性约束是指行为人在低收入时期无法通过提取金融资产或借款以保持正常的消费水平。在消费理论研究中,一般把流动性约束定义为消费者不能利用消费信贷进行负债消费。流动性约束假说主要有三点主要结论:第一,与不受流动性约束相比,流动性约束下的消费较低;第二,消费者一旦预期到未来可能面临流动性约束,当期消费就会下降;最后,如果消费者在第t期面临流动性约束,那么他在以后各期的消费都将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影响。
4、不确定性消费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1)随机游走假说无法解释我国目前的居民消费行为。减旭恒(1994)分别以1978—1991年间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收入、资产、物价指数等数据,进行现期消费对这些经济变量的滞后一期、二期和四期的OLS回归,结果表明:①有关全国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的回归系数基本上拒绝了随机漫步假说;②有关农村居民消费的回归系数呈现一幅较复杂的图象,对于随机漫步假说的验证结论不太明确。
(2)不确定性增强了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龙志和和周浩明(2000)利用预防性储蓄模型分析了我国的消费和储蓄。他们用收入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作为工具变量,采用GMM估计方法分析了1991—1998年分地区的消费截面数据,估算了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对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存在显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万广华等(2001)对1964—1998年的数据分析也说明了改革开放以后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流动性约束制约了我国居民的消费。叶海云(2000)建立了一个“短视消费模型”,论证了我国目前消费疲软的根本原因是短视行为与流动性约束太强。万广华等(2001)的研究也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流动性约束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增加了一倍以上;日益增大的不确定性还进一步强化了流动性约束的严重程度。
在第三部分,本文将对不确定性影响我国居民消费行为这一命题进行实证检验,与已有的实证研究相比,本文的特点在于:(1)利用省级行政单位的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避免了单纯利用全国数据进行研究时样本数据量较小的问题,为不确定性消费理论应用于我国提供新的经验证据;(2)考虑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居民消费行为发生变异(袁志刚、宋铮,1999)这一情况,选取1994—2004年为样本区间,以便更好的反映出新的经济环境下居民消费行为的特征;(3)分别对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消费进行建模,以期发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消费行为上的共同点与差异;(4)此外,本文对收入不确定性的代理变量的设定也不同于已有的研究。
三、实证研究
1、变量和数据
本文选取了1994—2004年内地29个省级行政单位(西藏存在数据缺失,而重庆在1994年时尚未成为直辖市,缺乏相关数据,为保持样本的平衡性,没有将这两者包含在样本之内)的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分析,全部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经济信息网数据库。具体的变量设置及含义如下表所示:
表2 变量的设置及含义
变量名称 变量含义
CONS(CONSR) 城镇(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费支出(单位:元)
INCO(INCOR) 城镇(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UNCE(UNCER) 城镇(农村)居民的收入不确定性,以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与平均增长率之差的
平方表示
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GOV 地方财政支出占当地GDP的比重(单位:%)
I利率,一年期法定存款利率按当年天数加权平均(单位:%)
有关变量设定,需要说明的是:(1)对收入不确定性的代理变量的设定,国外的研究往往以失业率的期望值来代替(如:Carroll,1992),由于我国缺乏类似的数据,国内的研究有的以收入增长的预期误差值的平方作为代理变量(万广华等,2001),也有的以暂时性收入的平方项作为代理变量(罗楚亮,2004),还有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标准差来衡量的。本文以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偏离平均增长率的平方作为收入不确定性的代理变量,这是受到了陈学彬等(2005)的研究中对消费波动不确定性的变量设置方法的启发。(2)由于使用的消费和收入变量均为名义变量,因此在计量建模中引入了物价因素。(3)除了收入不确定性以外,国家宏观调控对居民消费同样构成不确定性,表现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变动,分别以利率和地方财政支出来表示。
表3中是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上有较大的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均值分别为6105.2元和1819.8元,而农村居民的这两项指标的均值则只有2371.3元和1754.8元。并且,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在地区间及年份间的差异更大(更高的离散系数),而且,农村居民收入也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UNCER均值约为UNCE均值的2倍)。
表3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最大值最小值 均值标准差离散系数
CONS(元) 12631
2043.34 4818.861819.81 0.378
CONSR(元)6328.8 673.6 1754.84 837.43 0.477
INCOR(元)7066.3 723.7 2371.281162.92 0.490
UNCE1120.07 0.00481.93 171.26 2.090
UNCER 11954.51 0.004
160.07 688.53 4.301
CPI
126.9 96.8
105.17
8.04 0.076
GOV(%)34.8 4.9212.85
1.31 0.102
I(%) 9.44 2.02 5.0
3.03 0.606
2、研究假设
(1)收入和居民消费正相关,收入的不确定性和居民消费负相关;
(2)政府支出和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有待检验,因为政府支出和消费之间既可能存在替代关系,也可能存在互补关系。在大多数国家,政府支出和消费存在着互补关系(Karras,1994),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消费有挤入效应;
(3)利率和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也有待检验,因为利率变化对于消费者既有替代效应,也有收入效应,表现为:一方面,利率的上升会引起消费价格的上升,导致当期消费的减少;而另一方面,利率的上升也意味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从而会引起当期消费的增加。利率对于消费的作用方向取决于消费者的跨期替代弹性。
3、模型设定和估计结果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建立如下的计量模型:
CONS[,it]=α[,i]+β[,1]·INCO[,it]+β[,2]·UNCE[,it]+β[,3]·CPI[,t]+β[,4]·GOV[,it]+β[,5]·I[,t]+u[,it](1)
CONSR[,it]=α[,i]+β[,1]·INCOR[,it]+β[,2]·UNCER[,it]+β[,3]·CPI[,t]+β[,4]·GOV[,it]+β[,5]·I[,t]+u[,it](2)
对于方程(1)和(2),利用Eviews4.0,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如下表:
表4 方程(1)和(2)的估计结果
被解释变量:CONS
被解释变量:CONSR
INCO 0.690 INCOR 0.714
(72.02)[**](42.519)[**]
UNCE -0.150UNCER-0.177
(-2.078)[*](-23.797)[**]
CPI -3.210CPI
2.446
(-1.502)
(2.492)[*]
GOV 16.773GOV 15.499
(5.620)[**](7.019)[**]
I8.719 I
33.035
(1.256)(8.924)[**]
样本数 319样本数 319
调整的R[2]
0.995调整的R[2]0.991
F统计量 14888.85[**] F统计量 7576.495[**]
注:1.括号中的数字为t统计量;
2.*表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4、结果分析
(1)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显著正相关,各方程的估计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在0.69上下,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是十分接近的。可见,在我国,收入因素仍是制约消费需求的最主要因素。此外,应当注意的是大部分居民已经生活在温饱水平以上,家庭消费决策的灵活性将大大提高,这使得居民具备了跨时消费的可能,收入以外的其他相关经济变量将会影响到居民对当期及未来消费的规划。
(2)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和消费显著负相关,各方程的估计结果均表明不确定性已显著影响了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联系现实可以发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品市场也逐步放开,但是,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推出了多项涉及居民未来收入和支出制度的改革措施,原有的收入分配制度被逐步打破,医疗、养老以及住房等福利被逐步取消,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下岗职工增多,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居民不确定性预期的上升和风险意识的增强。此外,由于金融体制改革未能跟上经济环境的变化,消费信贷在整个金融机构资产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居民面临着较强的流动性约束,个人的消费支出几乎只能依靠自己的收入和储蓄来支付。可见,预期支出的快速增长降低了收入增加对当期消费的刺激作用,居民不得不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以便为未来多做准备。
(3)政府支出和居民消费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增加政府支出具有促进总需求的作用,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扩张的财政政策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
(4)利率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利率与城镇居民消费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与农村居民消费显著正相关,即表现为收入效应。这正好解释了央行频繁降息却没有达到扩大内需显著效果的原因。由于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利率下调意味着未来可确定的财富收入发生下降,因此,利率的收入效应被加强了,而利率下调对于刺激消费的作用则被相应的削弱。此外,流动性约束也限制了利率下调的替代效应。在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高于城镇居民,相应的,利率的收入效应也就表现的更为明显;而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互制衡,利率无法显著影响到居民的消费行为。因此,除非降息能够改善信贷条件,减少收入不确定性,否则中央银行降息的努力是很难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新特点,通过建立一个规范的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确定性已显著地影响到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在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降低不确定性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广大居民对未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信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提高居民发生意外时的收入,降低居民面临的收入风险,从而起到减少预防性储蓄、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和启动消费需求的作用。据估计,目前我国享有福利待遇的人数约为1.5亿人,仅占总人口的12%,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完善市场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同时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及支出的不确定性,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刺激当期消费。
2、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住房、养老、医疗、就业和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应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力争尽快到位,改革进行的越是彻底,居民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预期就会越低,预防性储蓄也会随之减少,从而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
3、在不确定性情况下,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比货币政策本身的紧缩或扩张对消费的影响要大。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稳定显得更为重要。而灵活地运用财政政策在刺激消费方面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4、大力促进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缓解居民的流动性约束。具体措施可以包括:加快银行体制改革,简化贷款手续;建立完善的内部约束机制,逐步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健全有关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维护信用经济的正常秩序。此外,消费信贷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如抵押贷款、非抵押分期付款信贷、循环信贷和信用卡信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