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目的:观察中风通络合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阻络证的疗效观察。方法:将4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予中风通络合剂+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共治疗14天。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和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通络合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阻络证的疗效好。
关键词:中风通络合剂 急性 中风 缺血性中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威胁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一些疾病中,中风病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中风病因其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缺血性以及出血性两种,有报道表明,缺血性中风占中风病的86%[1]。笔者对2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阻络证的患者采用中风通络合剂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均为泰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患者,症状和体征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2],按入组先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1~76岁,平均(59.25±9.33)岁;对照组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43~73岁,平均(59.05±7.9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①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通畅呼吸道,必要时予以吸氧,合理控制血压、血糖水平,治疗并发症及对症支持治疗。②西药治疗: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的用药原则,同时,结合具体患者情况应用合理的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降纤、脑保护、改善血液循环及溶栓治疗等[3]。③康复治疗:患者病情平稳时,于床边行主被动训练;对于有言语障碍的患者,鼓励其自我学习说话,同时让其家属陪同参与言语的恢复训练。
治疗组:常规治疗+中风通络合剂。
中风通络合剂组成:天麻10g、胆星6g、干地龙15g、橘红6g、僵蚕10g、石菖蒲10g、钩藤后下10g、郁金10g、法半夏10g、赤芍10g,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变化,每天分早晚服用一剂。
1.3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NIHSS卒中评分及BI生活指数对所有40例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第14天分别进行评价。NIHSS评分标准为:1、基本痊愈,NIHSS卒中评分减少90%至100%;2、明显进步,NIHSS卒中评分减少46%至89%;3、进步,NIHSS卒中评分减少18%至45%;4、基本无改变,NIHSS卒中评分减少或增加小于18%;5、恶化,NIHSS卒中评分增加大于18%;6、死亡。BI计分法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成良、中、差3级:评分大于60分者为良,为轻度生活功能不全,仅需少量帮助即可独自完成一些日常活动;评分在41至60分者为中,为中度生活功能不全,需大量的帮助才能完成日常活动;评分小于40分者为差,为重度生活功能不全,基本不能完成日常活动或者完全依赖于他人。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多由于肝肾不足,加之久食肥甘,导致机体代谢失常,气、痰、血等瘀阻而引起。在杨利等的一份大样本的回顾性调查研究中指出:中风病在急性期以血瘀证和风证、痰证为多;而在恢复期则以血瘀证、痰证为主,气虚表现较火热为多;后遗症期风证、火热证所占比例最少,而以血瘀、气虚、痰证为主。血瘀证和痰证在每个时期均占有很高比例,居前三位。痰瘀并见者在每个病期表现亦较突出,具有重要的意义[4]。这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提示,瘀血和痰浊在中风病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贯穿于中风病的始终,且痰瘀每每相兼为患,这也是中风病缠绵难愈的原因之一。因此,治疗中风病,应当重视瘀血、痰浊的重要作用和密切联系,痰瘀同治,并将这一法则贯穿于论治的始终,才能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疗效。
本方中:干地龙、僵蚕、赤芍活血通络;半夏燥湿化痰;胆南星清热化痰;橘红理气化痰;石菖蒲祛痰开窍;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诸药合用,共奏祛瘀化痰、熄风通络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半夏、石菖蒲等化痰药有降低全血粘度、明显抑制红细胞的聚集和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血脂的作用;干地龙、僵蚕、赤芍等活血药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酶的促凝作用,减少血浆中纤维蛋白的生成,改善血液动力学、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纠正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脂及血压等作用。
综上所述,运用中风通络合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阻络证,可以使缺血性中风患者症状减轻,使患者的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 马铁柱,万琪.脑梗死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纤溶活性的变化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875—1876.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4] 杨利,黄燕,蔡业峰等.1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6):459.
论文作者:秦磊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6月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3
标签:缺血性论文; 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评分论文; 地龙论文; 络合论文; 石菖蒲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6月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