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综合城市度分析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省级设市规划中,必须对各县的城市化水平提出一个综合性定量指标。这一指标既要反映县城和全县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也要反映其环境条件、区位条件、资源条件、人口承载力等,因此,它不是单因素指标能反映的,也不同于用非农业人口比重或建成区规模反映的城市化水平。我们把反映县城和县级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区位条件、资源条件、政策条件、发展潜力、对外联系能力、总体经济水平等的综合水平的指标称为城市度,应用数学模型,把多个影响因子综合起来分析,得出定量化的城市度结论,用其数值的大小来反映各县设市条件的优劣,使设市规划定量化、标准化,达到科学合理、公平公开的效果。
1 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
指标体系的选择,既要能反映全县的城市度,又要能考虑全省的省情,使城市度能客观反映各县实际水平,使指标具有可比性。同时,民政部对设市工作提出的行政标准也是必须纳入指标体系的,根据江苏省的具体情况,在确定指标体系时,考虑了以下四个方面:
1.1 全县总体指标和驻地指标
设市规划是按县建制整体地撤县建市,全县总体指标起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全县人均财政收入等指标往往具有控制性作用。县城的城市化水平则反映了目前全县最高的城市化水平,同时也是全县的经济中心和交通中心,客观上是县内城镇体系的中心城市。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县城才可能演化成地区级城市。因此,全县总体指标和驻地指标均须纳入的指标体系。
1.2 总量指标和人均量指标
江苏省各县的人口差异相当大,如扬中县人口为27.6万,如东县为113.2万。仅仅用总量指标,则使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高、但人口规模小的县份的实际城市度与大县之间没有可比性,因此必须考虑以总量指标为主,增设一部分人均量指标。
1.3 绝对值数据和等级数据
对于可以用绝对值数据的指标,我们就用统计数据和预测数据,有一部分数据无法用绝对值表示,则改用等级值来描述。等级值从高到低分为五级,分别为9、7、5、3、1分。还有一类数据,虽有定量指标,但用等级数据更合理,如水资源条件,本可利用可用水资源量的数据,但从实际考虑,用等级分值更好。驻地的国民生产总值虽有定量数据,但各地对驻地统计范围差异较大,缺乏可比性,也改用等级分值表示。
1.4 市县同城的处理
在江苏省,有7个县的县城与地级市同城,即无锡、吴县、武进、丹徒、邗江、淮阴、铜山。在非农业人口统计中,其县属非农业人口已统计在地级市范围内,但其产值仍划在县内。忽略这一同城区对全县的作用,就会低估它们的城市度水平,因此,在处理资料时,在基础设施项目中将五个县(除丹徒、邗江)的驻地部分设为“I”级,丹徒和邗江的驻地基础设施、非农业人口及GNP因数值很小,我们均设为“0”分,对市县同城作上述处理后获得了良好效果。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确定了17个指标。为了反映各项指标对设市的影响,我们请20位专家对17个指标进行打分,并以此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权重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i是专家数 i=1,2,……,20;
j是指标数 j=1,2,……,17;
Gij是第i个专家对第j个指标的赋值;
MaxCj和MinCj分别是第j个因子的最高、最低分值
由此计算的因子权重见表1。
表1 因子权重表
指标体系位次合计权重值
县(市)总人口(万人)136
0.0491
县(市)人均工业产值(百元/人) 570.0889
县(市)农业总产值(亿元)172
0.031
县(市)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290.103
县(市)人均财政收入(元/人)670.0893
县(市)外贸出口额(亿元)134
0.0501
县(市)用电量(亿千瓦.时)
164
0.035
县(市)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百元/人)131
0.0517
县(市)矿产资源(等级) 207
0.0134
县(市)旅游资源(等级) 189
0.0224
县(市)区位条件(等级) 100
0.0673
驻地对外交通条件(等级) 900.0723
驻地水资源条件(等级)155
0.0396
驻地基础设施(等级) 760.0794
驻地自然地理条件(等级) 193
0.0204
驻地非农业人口(万人)560.0896
驻地国民生产总值(等级) 290.103
在实际预测和计算中,为了获得良好结果,共使用了四组模型;设Ui为城市度,各模型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1.4.1 主因子模型(U(,1)i)
其中,dij为i县第j指标的等级得分;
Dmin为最小因子分,即“1”;
Dmax为最大因子分,即“9”;
1.4.3 标准化数据加权处理模型(u[,3]i)
2 城市度计算及分析
根据各县1990年统计资料和1995年、2000年和2010年的预测数据,即可计算出各年份4种城市度,将各种城市度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即得城市度排序表。1990年四种城市度排序见表2。由于综合度全面考虑不同的权重,参考价值最大。
从各个时期各县的综合城市度排序分析看,计算结果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从各个时期排列在前32位的县(县级市)数量看,已设县级市大多分布在前面,其中1990年有县级市21个,占65.63%,县11个,占34.37%;1995年有县级市20个,占62.5%,县12个,占37.5%,2000年,2010年有县级市19个,占59.38%,县13个,占40.62%。从计算结果看,把县和县级市一并纳入本次设市预测中,既可以利用计算的城市度来评价已设市的综合发展水平与实力,检验过去的设市工作,也可以在今后的设市工作中将已设市和拟设市相互进行对照。城市度表现出在一个区域内城市的地位与作用及其排序,特别在城市性质,特征与规模方面明显地高于其他城市、为地区城市的强辐射作用。从总体上看,已设立的县级市,其城市度水平绝大多数处于全省前列,而且苏州、无锡、常州各县(市)及泰州、通州均排在最前列,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度是相互协调、一致的。
表2 1990年全省各县(市)四种城市度排序
由于经济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差别,一些目前尚未设市的县,预测表明它们今后的经济发展较快,它们在中、远期的排序会超越目前已设的部分县级市。
计算结果表明,过去设市工作中也存在一些教训,在八十年代后期,由于当时设市标准的弹性较大,又出现扶持一些地处苏北地区的县份发展的愿望,对它们超前设市,但其经济发展并未随行政建制的升级而加快,所以这些县的城市度在目前仍低于南部一些尚未设为县级市的县。
在今后的设市规划中,应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对条件确实较差的县份,不应过多地强调其特殊性而超前设市。特别是预测时已充分考虑了各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区位与交通条件的改善,各种潜力也加以充分考虑,故条件好、潜力大的县,其预测的城市度就较高,不应再过多地从区域平衡及其它特殊角度去勉强扶持条件尚差的县。
撤县设市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都进入了较高阶段的县,撤县设市对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开发区建设、吸引外资等都会产生积极效果。特别是一些县城,发展潜力很大,区位条件优越,未来可能发展成为地级市,先设为县级市,可以刺激其城市建设。条件较差的县,首先应加快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在条件尚不具备时超前设市,并不能加快其经济发展。特别是在资金不足的时候,应首先着力于经济建设,发展基础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不是向城市建设过多地倾斜。
3 城市度的地域分布及改善
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较大,各县(市)城市度的差异也较大,总体上表现为苏南地区高于苏北地区,中心城市周围地区高于外围地区。以1990年为代表,全省各县(市)城市度的地区分布见表3。
表3 1990年江苏省县级城市度分布
从全省城市度的地区分布看,苏锡常地区各县基本都处于最高城市度范围,这和经济水平、非农业人口比重情况一致。而城市度最低的县,主要是因为经济水平落后,区位和区域优势弱,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都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从地域分布格局还可以得出结论:大中城市的有效辐射对提高各县的城市起相当大的作用,苏锡常地区主要受特大城市上海的辐射,并形成了城市带。缺乏大城市辐射的地区,因区域发展缺乏必要的外动力,城市度水平低,提高速度也慢。
目前全省城市度的地域分布格局,可以划分为三大地带:①环太湖城镇密集带,包括苏州市和无锡市各县,武进县和丹阳县,是由上海辐射和苏、锡、常三市直接作用形成的;②沿江中度城市化带,分布在环太湖城镇密集带外围,有南京、扬州、镇江、泰州、南通等中心城市,由于这些城市工业结构的影响,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力和横向联系力较弱,故周围地区城市度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③苏北欠发达城市化带,包括徐州市、淮阴市和连云港市各县,盐城市除东台以外的各县,构成地域范围较大的欠发达城市化带,区内徐州、淮阴、连云港、盐城几个中心城市分布分散,规模小,新产业和高新工业比例小,对外开放程度低,而且自然灾害频繁、影响区域生产力的发展。
全省城市度地域分布不均衡,是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空间表现,有一定的客观性,它受到历史基础、区域条件、国家建设项目布局等的影响,短期内要彻底改变是不现实的,但在设市规划中,合理的城市地域结构要求适当考虑地域均势和培育地方中心。根据江苏省制定的“积极发展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区域开发对策,在苏北地区选择重点(市),进行倾斜投入。
为了改善目前全省城市度的地域分布状况,重点要提高苏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改善苏北地区的城市布局,同时,也应加强苏南对苏北地区的支持和区域协作。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3.1 改善苏北地区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
在广大的苏北地区,陇海铁路以南的地区至今还没有铁路,大运河运力又较低,不能承担对外交通的主要任务,所以公路交通是区内主要交通方式。由于区内经济水平低,除国道外,其它公路等级低,且未构造完整的网络,故投资环境差。目前已计划修建贯穿南北的(新)沂淮(阴)铁路,进一步向南延伸到靖江,通过江阴大桥到苏南与京沪线接轨,并继续南伸至浙江长兴,同时建设徐州——淮阴——江阴、连云港——盐城——南通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南北交通形成三大干道(一条铁路,二条公路),且与全国铁路网、公路网相联,从苏北指向苏锡常地区和上海市,过江通道由目前的一座长江大桥增加为三座大桥、一条隧道,则苏北、苏南和上海构成了完整的地区联系网络。在对外开放方面,苏北有连云港作为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之一,沿江有众多对外开放港口,又有上海和浦东作为国际交往的中心,苏北地区的区位条件因此将有很大改善,投资环境得到强化,刺激区内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3.2 促进苏北地区中心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发展
苏南地区的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城乡横向联合的结果。对于城市度低的苏北地区,加强中心城市与周围县的市场经济联系,既可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周围县的经济发展,进而促进其城镇建设。但在苏北欠发达城市化地带,中心城市数量少,区际交通又不发达,中心城市工业结构又缺乏足够辐射能力,中心城市与附近县之间基本上处于独立发展状态。从中心城市和邻近县的工业结构看,电力工业90%集中在市区,建材及非金属采造集中在各县;在淮阴市,饮料(主要是酒类)全部在各县;造纸工业主要在各县,电子工业主要在市区;除连云港外,纺织工业主要在各县,食品工业2/3集中在各县;所以中心城市对县的经济作用小,它们之间工业的前后向联系均较小,布局也不合理。从工业盈利和亏损看,1991年徐淮连盐地区市区工业盈利总额为10753万元,亏损总额为12708万元,所以从资金上看,中心城市也不能支持各县的发展。
在苏北地区,今后应加强中心城市与其区域(经济区或行政区)的经济联系,促进其协调发展,在中心城市工业结构的选择上,应发展前后向联系较广泛的工业作为主导产业,结合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区域优势资源,由中心城市和地方组成互相促进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在资金流向方面,尽管城市工业经济效益不好,但应给地方工业保留足够的财政独立性,使之具备必要的扩大再生产能力。
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尚处于集聚阶段,广大农村交通又不方便。因此可以鼓励城市吸纳农村的资金、劳力等到城市开办工业,避免工业布点过于分散,以提高经济效益。
3.3 培育苏北地区的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代表了区域内最高生产力水平、最高科技文化与教育水平,通常是组织区域生产力布局、区域商品流通和物资集散的枢纽。目前,苏北中心城市尚不能承担其区域中心的职能,而且数量少。在苏锡常地区,三个中心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19.02%,而徐淮连盐地区,中心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区域总人口(除东台外)的7.67%,中心城市力量弱,无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必须通过对目前中心城市升级和培育新的中心城市的方法来促进苏北地区的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
从苏北的生产力布局和交通网络格局看,应依托东陇海铁路、苏北铁路*[①]、大运河、徐连高速公路*、赣榆——上海高速公路*,宁通一级公路等“井”字形交通网络和徐州、连云港交通枢纽,优先发展位于轴线上的城市。盐城和淮阴人口均在50万以下,又是两个大的地级市的中心,应升级为50~80万人的城市,连云港则应利用大陆桥的优势发展。
若徐淮连盐地区中心城市非农业人口达到区域总人口的12%左右,则应从目前的220万人增长到380万人左右,仅仅靠现有中心城市的升级是不够的,应培育新的中心城市。其中新沂位于苏北铁路的起点,又基本上处于徐州和连云港引力分界点上,很适合建立新的中心城市,新沂市是东陇海铁路沿海地区新的增长中心,目前城市人口规模达20多万,是未来的水陆交通枢纽之一,农副产品与加工工业比较发达,新沂市的发展对苏北经济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区位条件优越,现有基础好,可以升级。泰州经济水平高,目前受行政区划限制,发展潜力受到影响,但该市是苏中地区农副产品与加工业城市以及交通枢纽,目前建成区20万人,用地面积约有18平方千米,1953年曾为省辖市,后来隶属扬州市。目前经济实力较强,1994年工业产值达65亿元,省级以上的名优产品有120多种,春兰空调闻名全国,泰州市通过调整行政区划,以三泰地区为基础,可以升级为地级市,有利于苏中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根据苏北产业带和交通轴线布局格局,在徐州——淮阴、淮阴——扬州、连云港——盐城、盐城——南通之间,选择离中心城市近、现有基础好的县升级为县级市,条件差的则先侧重县城建设,力争使轴线上中心城镇密度、经济增长中心与枢纽优先达到较高水平。
3.4 培育苏锡常巨大城市带,加强对苏北的扶持
苏锡常地区已经形成了很高的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但其作用仍主要在本区及小范围的邻近地区。相较而言,珠江三角洲地区则辐射了相当广泛的地区,如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10%抽样调查推算,1990年江苏省净迁入人口为25万人,而广东则为92万人;江苏省内迁人口为130万,其中务工经商37万,而广东省内迁移为252万,其中务工经商为128万人。显然。苏锡常地区对全省经济的辐射作用仍明显低于珠江三角洲对广东的辐射能力,其原因主要是外资及发展规模比珠江三角洲少,内部没有特大城市,现代化、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规模小(如空调、冰箱)。此外,本区以集体经济为主,故个人资金投入到扩大再生产的比例小。苏锡常地区要推动苏北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能吸收大量苏北劳力,并将一部分产品由苏北配套生产。而现有的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体制组合尚不能支持这一巨大职能。今后应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股份制企业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并可将常熟、江阴等城市升级为地级市,让其城市充分发展,使本区内部有5~6个大城市,以支持本区形成由多个大中城市构成的巨大城市带。本区还有一批包括吴江震泽、江阴华西等超强村、镇,也是次一级的重要经济生长点。为了更全面刺激各级城市的发展,苏南工业布局应逐步向大中城市集中,不再办村以下大型工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改革财税管理模式、劳动力就业、城市外来人口管理及登记方式,使新兴大中型工业在大中城市布局比在村级行政范围内布局更方便,且不会给地方财政、村级劳动力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干扰。在土地利用方面,村级工业布局到城市,应通过土地平衡度来免除其土地使用负担。本区全面发展后,人口承载能力大幅提高,就业机会增加,可以像沿海城市一样,外来人口占全区人口比例达到10~15%,这样本区可吸收150~230万外来人口,大部分可使用苏北地区的剩余农村劳动力,对解决苏北地区劳动力出路、提高其素质起很强的作用。从目前市场经济发展格局看,苏南对苏北的扶持,在就业方面的作用和效果要比扶贫及产业扩散更有效,也更符合区域合作和经济发展规律。
①本研究得到江苏省民政厅的资助(1994—1995)。
(1)计划项目(1996—1997年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