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实验化教学探索论文_刘天华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实验化教学探索论文_刘天华

刘天华

(大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大英629300)

【摘 要】:《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机械行业的工作岗位,从设计制造工程师到生产一线的操作工都必须具有《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文主要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优化《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缺陷,指出了基于行动体系的实验化教学在此课程教学中的优势,探讨了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实验化教学。

【关键词】: 实验化教学 应用实践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机械加工高素质操作者所必需的机械零件的几何精度及极限与配合的基本知识、几何量测量的基本理论、检测产品的基本技能,为学生毕业后胜任岗位工作,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定。

2.掌握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

3.了解常用测量器具的种类、应用范围和检测方法。

4.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技术政策和法规。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与本课程有关的识图、标注、执行国家标准、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2.具有正确选用现场计量器具检测产品的基本技能及分析零件质量的初步能力。

3.初步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

二、极限配合的传统教学法存在的缺陷

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教学,我在从事了多年的这门功课教学工作以后,认为传统教学法存在的缺陷。

1.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主动性不高。传统教学的公差课教学目标强调对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在短时间内强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教学过程以老师的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师生的关系是主宰与听从、传输与接受。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特点是定义多,概念多,符号多,标准多,记忆内容多。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反馈中,学生对这门课的评价普遍是学习吃力,枯燥难懂,没有什么学习兴趣。

2.实践与理论相脱离,实践教学效果差。公差课实验课与理论教学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在教学观念上,教师习惯于把实验教学放在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因而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在考核方式上,学生的实验能力在课程考核中得不到相应的反映,导致学生对实验课往往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更缺乏培养、锻炼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在实验教学方式上,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实验课均由教师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以及所用的仪器设备,再对学生重点示范,最后才由学生动手操作,而且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自始至终教师“手把手地教”,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3.缺乏实际应用体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是极限配合的重要特点。如果学习“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只是停留在理论学习,而没有实际应用的历练和体验,无法感受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将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三、问题的解决

面临如此多的问题,如何来解决,通过多年教学我认为应从下面几方面来思考:

1.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因材施教原则

深入了解现在职业教育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根据我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对于《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对在生产实际中经常会用到的诸如尺寸公差及尺寸误差的检测,形位公差及形位误差的检测,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等内容精讲和细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又比较抽象或在生产实际中很少运用的内容只略讲或从教学内容中删除。这样做有利于降低教与学的难度,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

3.联系生活实际,善于归纳总结

基本概念和术语多,是《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的一大特点,大量抽象的名词和概念,涉及的内容广,而缺乏直观性,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名词,有些概念和术语之间差异很小,而且出现在课程的开始,这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之初就形成一个拦门虎。这门课程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所以在周围熟悉的环境能找到原型,因此在教学中从生活中所熟识事物谈起,由具体到抽象、由浅显到深入、由已知到未知的辩证过程进行讲解,由一个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重视课程实验,增强感性认识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和注重动手能力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从观察到实践,从中获得的知识往往更深刻,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摸索与体验,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既弄清了原来模糊的概念,又突出了所学内容的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这样不仅使学生得到基操作技能的训练,有培养了学生兴趣和知识迁移能力。

5、各种教学手段并用,寓教于乐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中形位公差的公差带形状以及公差原则需要用大量的图形来描述,对于课堂中来画这些图形是很浪费时间的,并且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动态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建议《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实验化教学探索

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达到教改的目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实验化教学。

㈠ 实验化教学在极限配合教学中的优势

⑴、在教学中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化教学把问题的呈现放在前面,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造成认知矛盾和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主动探索和研究。这不仅是教学顺序的颠倒,而且是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的更新。实验化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实验化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应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传统的学习是教师讲,学生记。而实验化教学则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实践不仅指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活动,而且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来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

⑶、建立了一个模拟实际应用情景。实验化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实现教学与生产岗位的零距离;创新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是实验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㈡ 实验化教学在极限配合教学中的实践

在极限配合课程中进行实验化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课程的内容和认知目标,打破课本原有的顺序,把课程综合、细化成若干可操作的实验,然后以具体实验为先导开展教学。

在具体实施时,教师采用边讲边练、现场授课、理论和实践交叉进行、点评等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技能训练获取技能理论知识,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零适应期上岗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四个步骤具体如下。

演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提出实验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等,向学生讲解具体实验的实施要点、程序与注意事项。

学生跟随教师的示教学做。在做的过程中教师要对遇到的基本知识作必要的说明,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获得职能技术水平。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验。对实验进行深入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实践,并对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不断调整计划和策略并最终解决问题。

教师对整体教学活动进行归纳总结,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强调。组织各小组进行成果交流,将各个方面的见解集合起来,拓展认识与见解,开阔视野与思路,使学生对问题生成多层次的理解。

㈢.实验化教学应用于极限配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制订切实可行的实验任务和实施计划。极限配合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多、知识面广,因此“实验化”教学涉及的问题和方面很多很杂。为了有条理、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开展每一阶段的“实验教学”前,都要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实施计划。

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职校生自觉性普遍较差,而“实验化”教学的关键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加强引导和监管。同时,展示实验教学成果,帮助学生及时获得“成就感”。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每一阶段的实验教学中都能获得成就感,从而更有激情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实验学习中。

采用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考核方式的转变。理论和实践并重是该课程的特色,实践活动的情景性决定了对它的鉴定和评价不能依赖于传统的纸和笔,教师应该将考核过程放置在特定的职业情景中,按照具体实验或任务设计的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在实践过程的表现和任务完成的质量情况来评定。

五、我制定的教学任务如下:(第二章较详)

目录

第一章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孔、轴的尺寸测量的实验

2.1教学目的(给出二张孔、轴的图纸以及孔、轴的实物,提出问题:如何判定孔、轴的尺寸是合格的?从而得到教学要求:理论方面、测量工具方面应有的知识和教学目的。)

2.2孔和轴的相关理论(实验必备理论知识)

(一)、孔和轴的定义及其特点

(二)、尺寸的术语及其定义

(三)、尺寸偏差和公差的基本知识

(四)、判断尺寸合格的条件和尺寸偏差计算

2.3测量工具:(实验必备测量知识)

实验(一)、卡钳、钢直尺

实验(二)、游标卡尺

实验(三)、螺旋测微器

2.4孔、轴的尺寸测量(完成实验)

实验(四)、孔、轴的尺寸测量

第三章角度和锥度的测量的实验

第四章形位误差的测量

第五章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第六章综合练习

教师在公差配合教学过程中采用上述的实验化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生活和生存能力,因此该教学模式所花的时间和精力都要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它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且不可能替代。教学过程是不断改进的过程,不断完善的教程。公差配合采用实验化教学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程,有待我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侯文顺,胡英杰.关于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考.

[4]包艳青、李福元《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第2次印刷.

[5]肖力谭香玲;张洪;何燕;肖力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项目化教学探索 《考试周刊》2010年第55期;

论文作者:刘天华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8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7

标签:;  ;  ;  ;  ;  ;  ;  ;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实验化教学探索论文_刘天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