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一——国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产业论文,政策法规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发展高技术为杠杆谋求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为使高技术产业及高技术开发区能更充分、迅猛地发挥聚集效应,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及鼓励性措施。
一、高技术发展战略与计划方面:
美国先后制订了三次大规模的高技术发展战略与计划,第一次是40年代的“曼哈顿计划”,第二次是60年代的“阿波罗计划”,第三次是里根政府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战略防御计划)”。前两次计划使以航天工业和电子工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由此分离出来的产品导致半导体和计算机产业兴起,直接导致“硅谷”和“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带”的崛起。第三次计划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前两次,几乎囊括了当代所有高技术和前沿学科。美政府试图通过这样庞大的计划,加强科技实力,对R&D进行大量投资,据统计,1957—1967年美政府直接投资于半导体达8亿美元,80年国防预算从40%上升到84年的70%,其中80%用于R&D。再把大量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由于这些商品很多是国防物资,政府即充当了最大的顾客,以“政府采购”的方式,收购了大量商品,刺激了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过程,进而推广到国民经济部门,形成了强大的高技术产业。美国著名的高技术公司,诸如IBM、惠普、得克萨斯仪器公司都很大程度受惠于“政府采购”政策。
1980年,日本提出了“科学技术立国”的口号,1986年12月,日本科技会议制定了“科学技术政策大纲”,旨在大力发展独创性技术,实施下一代产业的基础技术开发体制。高技术战略计划先后提出:“大型工业技术研究开发”、“新一代智能机器人计划”、“开发新型工业材料计划”、“发展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计划”、“科技振兴基本政策”等等。1987年日本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提出“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该计划以生物基础科学为主要内容,旨在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研究生物体的各种机能,以便更好在造福人类。该计划获得与会首脑的支持而写进《经济宣言》。
英国政府1981年制订了信息领域研究计划;1982年光电子产品研制计划和柔性制造系统计划;83年阿维尔信息计划;86年联系计划;87年分子电子学研究计划等等。
法国的高技术发展计划具体而实际:1、制订重点扶持的高技术产业中长期规划,规划包括电子工业、机床工业、生物技术发展、机器人研制、核能开发、通讯开发、宇宙空间开发及海洋开发规划;2、加速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82年法政府推行“电子行业行动计划”,85年执行“全民信息计划”;3、1985年法密特朗总统倡议“尤里卡计划”旨在“创造将欧洲工业联合在一些巨大科研计划项目周围的条件,以摆脱过去由于各国间竞争所造成的不利局面”,并通过“在高技术领域中加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以提高欧洲工业和国民经济的生产率。”这一计划得到欧洲多国的响应,现有20个国家参加“尤里卡计划”协同项目达214个,涉及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领域,经费达40亿欧洲货币单位,全世界瞩目;4、实行国家与地方科技合作合同制。1984年法政府与有关地方签订了5年期的科技合作合同,到对地方的科研、技术转让和科技教育。
德国政府于1982年制订了促进新技术创业计划,这是德国促进高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战略。1982年科尔总理宣布实施“政府促进微电子、信息及通讯技术发展方案”;后又倡导“联合研究”旨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工业界联合展开研究,迅速推广运用成果,促进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加速高技术向传统产业之扩散以增强德国机械、化工、电气、汽车四大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亚洲的韩国由“贸易立国”向“技术立国”实施战略性转变,作为国家中长期发展目标,韩国设想在2000年跻身发达国家之列,人均GNP达16150美元,制订了1990年至1996年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计划,又公布了到2000年跃入世界七强的战略构想,其目标是:到2000年制造业出口中的尖端技术产品比重提高到26%,全球高技术产业市场占有率达3.2%;专利件数达8万件,技术出口达10亿美元,基础科学论文达3000篇。为达到这一目标韩国制订了国家战略技术选定标准:1、能同先进国家竞争的下一代产品所需的核心技术,2、能确保韩国主力产业自下而上发展的技术;3、适合韩国自然、文化及国民特点并有望确保世界市场主导权的传统产品关联技术;4、成为国家竞争力关键所在而必须由国家开发的先进核心技术;5、国力允许解决人类共性问题的核心技术。根据这一标准,韩国选择电子、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工程、光电子、航空等七个高技术产业重点扶持。
新加坡“新兴工业资格”是政府指导工业重点领域的重要杠杆,进入80年代,新加坡政府决定发展生物技术,就把生物组织培养和医学诊断列入“新兴工业”使之享受法律的多项优惠。1989年12月,新加坡吴作栋总理提出“新加坡—柔佛—廖内城长三角”构想(LTR计划),此举旨在通过与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合作,将新加坡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两国,以换取新加坡国内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空间。
另外,刚“自立门户”的俄罗斯、南美大国巴西,以及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都纷纷出台各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战略与计划。发展高技术产业成为世界性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