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鉴定有限公司 523113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建筑行业也取得了飞速的进步。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实行有效的桩基检测技术,不仅能够为建筑工程提供准确无误的桩基承载极限值,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为后续的桩基测量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保障整个建筑工程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桩基测量技术;应用;要点
桩基工程作为当今工程建筑项目中被大量应用的基础形式,其检测技术要求严谨,涉及面广,涵盖岩土力学、振动学科、桩基的基本施工技术及计算机的应用等方面的学科,桩基检测技术是否能够全面、科学的对桩基的安全、稳定性进行检测,对于建筑物的安全使用至关重要。
1.桩基检测的基本内容
1.1桩基检测的准备工作
在桩基检测过程中,落实相关准备工作有利于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的人员应当做好地质、地形的研究,使得桩基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在采取超声波技术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一根比较长的钢筋绑在测绳上面,并且要保证其牢固性。一般情况下,超声波技术应用在桩基的堵管检测当中,如果在孔径当中出现堵管的情况,应当安排专门的人员来进行疏通,使得检测管当中有清水灌满。在对堵管进行检测之前,需要保证桩头清理赶紧,并且要保证桩顶的标高具有适用性。适用专控抽芯检测技术的时候,需要先对钻机的施工平台进行搭设,并且保证通水通电。
1.2 桩的承载力的检测
建筑的桩基承载力检测通常采用静荷载试验法、静动法和高应变动三种方法进行。静荷载试验法是目前国内外桩基检测中采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其检验结果已经成为了桩基承载力的重要标准。桩基承载力与加荷速率关系密切,加荷速率越慢,就越接近桩基桩施工时的承载力。
1.3对于成孔的检测
在检测成桩的过程中,主要包含沉渣厚度、孔深位置、垂直度以及桩基位置等。桩基对建筑物所形成的约束力主要分布会受到桩孔位置分布的影响,所以需要保证桩孔分布的合理性,以免在建筑物当中出现受力不均的情况,对过程的整体结构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对孔深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孔深与设计目标的一致性,要深入到土层当中。对于建筑物而言,其是否会有附加力矩的出现会受到孔的垂直度的影响,如果有附加力矩产生的话,就会使得建筑整体疾厄宫发生变化。沉渣的厚度对桩长会产生决定作用,沉渣厚度越厚,就会使得桩长越小,从而大大的降低桩基的力学性能。孔径的大小会对建筑物的承载性能才生影响,孔径如果较小,那么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就比较差,但是也不能将孔径再增加,以免降低侧面的摩擦阻力,对建筑物的性能产生影响。
1.4对于成桩的检测
检测成桩是对成孔合格的表示。在对成桩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应当对桩的完整性与承载性进行检测。首先,对于对于桩承载性能的检测。在桩基承载性能的检测当中,主要是在工程的设计基础以及荷载基础上来进行的,桩基应当与整个建筑物的荷载相符,在对桩基检测的过程中,主要可以使用高应变动检测法与静载法两种。桩基的承载性能与加载速率之间也有关系,在桩基检测中适合应用静载法,主要原因是它与桩基的正常受力状态相接近。其次,检测桩基的完整性。在进行桩基的检测时,加强完整性的检测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桩基有可能会有断桩、空洞、夹泥等问题出现,一旦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控制,就会对建筑物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可以使用超声波技术对桩基的完整性进行检测。超声波检测当中,其具有各方面的优点,主要有精确性高、定期准确、仪器轻便以及抗干扰性强等等。
2.建筑工程桩基检测中的问题
2.1硬件参差不齐
存在着部分检测单位办公所在地拥挤、老旧,没有为相关的重要档案资料进行专门存放。在技术机械设备方面,存在着设备的静载实验装备能力已超标,高低应变力检测均应采用科技先进的进口设备,甚至于有的检测单位,连计量器的标定工作都无法定期进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内部管理混乱
检测单位缺乏法律、责任意识与观念,企业内部没有设立互相制约的监督、管理机制,一些设立了相关机制的单位,但因缺少管理力度,也形同虚设;管理人员流动性大,专业持证人员缺乏,无证人员对现场进行检测工作等;不设立专门的档案资料管理地点与专职管理人员,资料混乱,未按相关规范要求进行一工一档,装订成册。
2.3桩基检测技术运用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在实际建筑项目运行过程中,主要采取的就是钻孔灌注桩结构。并且,在实际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相关工作人员要对钻孔灌注桩的完整性、承载力以及倾斜度进行有效的检验,并且保证相应的参数符合实际工程的需要,在建立相应数据标准的过程中,相应的工作人员要对实际数值进行有效的汇总,但是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桩基倾斜度偏大或者是断桩以及单桩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有时也会出现灌注桩顶标高数据缺陷问题。第一,桩基倾斜度偏大。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桩基倾斜度过大是比较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就是混凝土灌注桩施工完成后,相应的桩基倾斜度超出实际设计过程中的规范数值,其中比较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钻孔时出现倾斜,就会直接导致钢筋笼的放置出现倾斜,形成了连锁反应,整体结构出现倾斜。特别要注意的是,若是实际倾斜度过大,就要重新打桩。
3.检测桩基的实际操作方法
本文以某商用高层建筑工程为例进行相应桩基检测技术的参数分析,建筑的总高度为 40m,实际建筑总面积 8990.5m2,主要利用的是框剪结构。在实际工程项目推进过程中,利用钻孔灌注桩承台形式,整体桩基的数量为 260 根,桩长为 30m。在实际桩基检测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声波透射技术进行整体施工质量的检测。
3.1低应变检测波法
在进行实际的桩基检测中,低应变检测波法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桩基检测方法,其具体的流程为:使用小锤子对桩基底部进行连续的敲击,其内部的传感器会事先粘贴在桩体的顶部,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力波就会将实际的操作信号传递给传感器。根据实际的应力波理论,就能够检测出土体的情况,对实际的数据记录进行分析和检测,通过速度信号以及频率检测信号就能够确保桩基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3.2超声波检测方法
超声波检测技术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应用的时间比较早,对整个桩基混凝土进行浇筑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中的物质进行检测。首先,需要在桩内预埋超声波管道,其设置的数量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而定,这个装置可以对超声波的信息进行传递,这其实是一种连接渠道,在保证发射和接收的实践性和稳定性。在检测的过程中会使用到超声探测仪,可以测到超声脉冲,再根据形象的判断,及时发现桩体内部混凝土存在的缺陷。不仅如此,还能够通过测量得到的具体数据,检测到混凝土的均匀程度,掌握混凝土的强度和硬度,从而掌握整个建筑施工的材料信息,为整个工程的质量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
3.3钻孔抽芯法
钻孔抽芯法主要是利用钻孔机,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事先对桩基进行抽芯取样,实现对样芯的实际情况和参数进行分析,从而对桩基的局部瑕疵进行一个客观的判断和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技术人员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桩底的沉渣的厚度进行检测,桩基的持力层情况需要与桩体混凝土的强度相互配合,其优点是方便和快捷。虽然其中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不能在大范围内进行操作和分析。
3.4应用低应变检测技术的操作要点
以该项工程为基本的参考依据,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基桩直径基本为1.2米,经过技术人员的分析,建议使用应变能力较低的检测技术,检测基桩的时候一般都是按照工程要求具体执行的。但是当基桩的直径大于100厘米时,需要对基桩直径进行打磨,最终设置出直径为10厘米的四个点,其中一点需要处于中心位置,相对其其他三个点的位置需要进行对称的设计,钢筋笼的打磨点和主筋之间的距离需要在5厘米左右,需要把桩头开凿到预先设计的高度,从而将密室的混泥土表面裸露出来,从而确保与后期工作的结合,保障整个施工建筑工程的顺利运行。
3.5 静力试桩法。
它就是一般所指的单桩竖方向抗压静载实验,这种方法是对桩基的承载力检测中最可靠的评估标准,是目前为止,其他承载力检测法不能完全替代的,具备直观、可靠、科学等优点,在桩基的承载力检测领域应用相当广泛。
3.6 动力试桩法。
其理论基础是以应力波理论与振动理论所构成。同时使用先进的电子仪器、信号处理的相关技术,具体还可分为低应变动力、高应变动力两种检测桩基的方法。它在检测作业时,具有设备轻便、检测快速、成本低廉等优点。其中低应变检测是使用低能量时的瞬间或者稳定状态激振,使桩基在相应弹性范围内产生低幅振动,而后利用相关理论判断桩身缺陷;而高应变检测有凯斯、波形拟合法,两者的过程与所采集信号一样,在应用过程中它们的优缺点相当明显的,前者实时分析,能快速地对所需要检测的数据做出估计,但是会受到凯斯阻尼系数的约制,后者不用依赖凯斯阻尼系数且检测精度非常高,计算过程相比前者较为复杂。
结论
通过对桩基检测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我国建筑行业桩基检测工作以及桩基工程质量有着相当重要的积极意义。只有采取有效、合理、科学的桩基检测措施,对桩基检测工作进行高效率、细致严谨的管理,才能保证桩基检测技术为建筑物的基础承载力提供精确、完整的相关数据资料,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琰.刍议桩基检测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6).
[2]邵传杰.桩基检测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2009(36)
[3]李晓林,汪洪.桩基检测结果的验证分析[J].安徽建筑,2016,06:175-176.
[4]陈军.超声波法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知识,2016,10:217-218+8.
论文作者:郭南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8
标签:桩基论文; 过程中论文; 承载力论文; 建筑物论文; 倾斜度论文; 超声波论文; 检测技术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