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新闻评论呈现社会主流价值观——以近半年来两起“跨省”事件的论坛跟帖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跟帖论文,价值观论文,近半论文,网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疑问:仇官、仇富心态主导网络舆论?
一般论及网络舆论,主流观点常强调网民群体的非理性特征,如对人肉搜索、网络审判等现象的研究都指出,网民的非理性将导向“网络暴力”。与此相关的“群体极化”概念被广为援引,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中提出,“群体极化”即“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①在网络社群中,网民在论坛跟帖中形成“群体极化”,进而滋生极端的观点及情绪,几乎成为当前网络舆论研究中的共识。
在相当多的论文中,把近年来不断爆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归因为网民的“仇官”、“仇富”心理。在他们眼里,网民几乎等同于暴民,网络的“去中心化”几乎等同于网民的反主流化。
毋庸讳言,当前的网络舆论中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群体极化”现象。以网络新闻评论为例,有研究者从评论主体出发,将其划分为“网站评论、专家评论、网民新闻评论”。②网站评论代表网站自身观点,专家评论由专人撰写,网民新闻评论则是网友在新闻事件后的自发评价。非理性指责的对象通常是网民新闻评论,其中相互攻讦以至谩骂者有之,无视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者亦不乏其人。
但若关注主要网络论坛关于公共事件的跟帖,不难发现,对网民非理性乃至“仇官”、“仇富”的指责,并不能涵盖网民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部分网民所表现出的思考与言说能力甚为突出,其言论与社会主流价值也有较高的匹配程度。综观网民的诉求,亦是冀望于在既有的法律法规框架内纾解社会矛盾。
本文即是以此为逻辑起点,试图以半年来两起在网络上影响甚巨的“跨省”事件为例,分析网民对事件评论的内容及其背后呈现的价值观念。
文章将国内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天涯论坛”及开设“新闻跟帖”业务的“网易”作为网络论坛及门户网站的代表,以“跨省”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选取其中浏览量及回复数最高的帖子,开展对新闻评论的文本分析。考虑到过大的样本量及网民新闻评论较高的重复发帖率,本文回避了内容分析的方法,而是着重于对具有代表性评论的意义阐发。
两起“跨省”事件引发网上舆论广泛质疑
“跨省”行为隶属于公权力运作的范畴,又游移在地方政府及部门职能的边界,极易引起社会公众的关切,进而引发讨论。中国正处于转型社会,对公权力的监督是民众瞩目的焦点。据此,本文将近半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王鹏举报官二代公务员考试作弊被跨省追捕”(以下简称“跨省追捕”)及“网友举报24岁女生任大学副院长遭跨省慰问”(以下简称“跨省慰问”)两起事件作为分析对象,在天涯社区及“网易”上进行热门帖的检索。
“跨省追捕”事件发生于2010年11月23日,宁夏吴忠市公安局利通区分局民警赴甘肃将甘肃省图书馆助理馆员王鹏刑拘。据媒体报道,王鹏被跨省刑拘的原因乃是此前多次发帖举报大学同学马晶晶在公务员招考中舞弊。经披露,马晶晶父亲系宁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母亲系宁夏吴忠市委常委、政协主席。执行过程中,吴忠市公安局利通分局向王鹏父亲王志昌出示的《拘留通知书》显示,警方以涉嫌“诽谤罪”为名将王鹏刑事拘留,关押在吴忠市看守所,并称王鹏涉及的案件适用于涉嫌诽谤罪公诉程序。据法学专家介绍,侮辱诽谤类的罪行本质上是公民之间的人身关系侵权纠纷,不应和公权力勉强拉上关系。③由此,跨省追捕的合法性遭遇明确质疑。
“跨省慰问”事件则发生在2011年2月15日,华声在线报道24岁女孩王圣淇出任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一职,引发网友质疑。网友“鬼文子”爆料称王圣淇的成功可能得益于其父亲鞍山市市长的王阳。这一消息未经权威部门确认。2月17日,网友“东风车”在华声论坛发帖曝出“鬼文子”被跨省慰问。所谓“跨省慰问”,即地方公职人员跨越所在省份对其他地区人员进行电话及当面的谈话。在王圣淇的事件中,网友“鬼文子”的身边朋友证明,他曾遭其他省份公职人员电话召去谈话。与“跨省追捕”事件不同,“跨省慰问”虽有多方求证,迄今并无确凿的官方证实可供凭据,但这一事实的模糊基本未影响网民在评论中的发言立场及表达内容。
文化底色:主流意见匹配主流价值
由于WEB2.0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就公共事件发表观点,新闻重新具备了‘对话性’,信息传递从单向变成了双向甚至多向。”④在WEB2.0时代,“公共话语权由过去的媒体精英或知识精英所垄断转变为如今理论上所有的人都能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而且由于网络的隐蔽性使得人们在网络上发表意见更为大胆,意见的真实程度更高,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新闻评论的批判意识更浓。”⑤由此,网络舆论空间才可能成为“意见的自由市场”。
以“跨省追捕”事件为例,笔者在天涯社区影响力较大的“天涯杂谈”版面进行检索,选取了浏览数及跟帖量均最高的“直播对话于建嵘:跨省追捕为何屡屡发生?”一帖。剔除简单谩骂或顶帖之后,笔者择取具有代表性的网民回复进行分析。
进行简单分析可以发现,“国家”、“社会”、“人民”是网民评论中的高频词汇。如“gdjt901”回复说,“我们的社会不能再让这些败类糟践了,人民承受不起”;又如“轻挽发髻”评论称,“我们的国家这是怎么了?真的不让人说真话了吗?”而“公正”、“监督”、“公权力”也是网民的基本诉求,网友“揭发黑店”坦言,“关注就是力量,惩罚腐败,要求公正,依法治国!不要只是口号!”而“文侠罗竖一”则认为,“没有道德支撑和约束的法律,一般而言只能是某些公权力掌握者手中的玩具和魔棒”。“天崖P民”直言,“开放广大新闻媒体和网民的舆论监督,政府职能机构及时问责,民主、法制才会进步!”
以上评论在全体样本中表述较为通顺,具有代表性,与这些网友持相同意见者不在少数。在面对王鹏遭跨省追捕这一体现社会不公的事件中,大量网友表现出热衷公共生活,关心国家、社会及民生的倾向。
也有网友从自身出发来评论。如“有良心的功民”回复:“为了良心顶帖”。“manmanzou8”则说:“顶起哦,不然以后不知道,谁跨省抓咱们每一个人”。“1小轩窗”则认为:“因为我们麻木马晶晶,所以更多的马晶晶出现;所以更多的人辛苦努力却没有希望向上流动;所以更多的马晶晶成为我们的上司、我们的领导……”从这些言论可以发现,即便是出于个人的认知和自觉,网民也理性地看到通过凝聚个人力量来汇成社会行动、推动公共生活的可能性。至于事件本身,也有网友进行了简单的逻辑推演。“沙尘321”认为,“我不敢说王鹏举报的都准确,但跨省追捕也太夸张了吧?行得正就王鹏一个帖子能把你形象搞臭?政府形象那么脆弱?”
再看网易新闻频道的“男子举报官二代公务员招考作弊被跨省追捕”一帖,回复量最高的评论同样呈现出与天涯社区相似的特征及趋势。“drg000000”称:“这太疯狂了吧!!!这社会这么乱,国家就不管吗???……他们这些昏官违反党纪国法必须付出应有的代价!!!”也有网民评论说:“难道郭嘉(网络用语,以谐音取“国家”之意)不怕这种类似事件所导致的民愤会越来越大吗?这样只会造成社会群体之间的对立面,导致普通基层百姓对郭嘉公职人员的怨恨与不满。”网民“宝宝炒股”直接付诸行动,公布了马晶晶父亲的姓名,并呼吁网友搜索其所在的宁夏自治区扶贫办电话。不难发现,虽然网民回复的情绪有时稍显激烈,其本意仍是在尊重党纪国法的前提下关注社会公正。在呼告与批判之余,也有网友意识到行动的重要性,开展力所能及的社会行为。
再辨析“跨省慰问”事件。“天涯杂谈”版面发布“网友因爆料辽宁24岁大学副院长遭‘慰问’”一帖。对于跨省慰问,不少网友表示,愈是跨省,就愈见出爆料的真实性,“不做亏心事干嘛跨省”是众多网友的基本共识。在这种普遍的对跨省的怀疑和不信任中,反映出网民对正确行使公权力的诉求。对于王圣淇在24岁即出任副院长一事,网友也质疑其合理性,呼吁官方出具更权威的认证。网友“张容之”称,“造成社会不公的主要原因还是公权力得不到约束”,“柠檬红茶1190”则质疑,“什么时候我们的人权能够得到保障和尊重”,在发言的时候不会有“被关照”的顾虑。这些发言的学理性和立场或可讨论,但其呈现的对言论自由、监督公权力的呼吁是显而易见的。
网易刊载“24岁女孩任大学副院长 校方回应程序无问题”一文,顶帖数最高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内容:1.对真相的追问。网友“心痛死了”说,“我不关心她是正处还是副厅,就想知道她的家庭和背景,这对我验证我对社会的认知判断有帮助”。2.对既有制度的质疑。如“中国仅凭学历来提拔干部,是否合适?学历和能力是不能划等号的”。可见,对制度合理性的质疑、对真相和社会公正的追问,始终是网民在评论新闻时的基调,一概称其为非理性,是过于绝对化的。
结论:谨防制度性断裂
从前述两起事件的网民评论取样来看,虽然表达方式各异,情绪也有轻重缓急之别,但背后反映的问题意识和基本诉求显示出趋同的态势。由此可以引申出三方面的判断。
1.网民期待在既有制度框架内解决现实问题
不难发现,在两起跨省事件的评论中,多数网民的表达方式虽然有异,基本的愿景仍可归结为:依照党中央的规定、国家的法律法规、普遍公认的社会公德等标准,对造成社会不公、政治失序的行为实施严惩。
跨省事件涉及到公权力的僭越与滥用,在当前利益分化、结构多元的社会形态下,自然受到网民的关切。当网民对现有体制的期望和实际发生的事件之间产生一定背离和张力,便自然会引来批评之声。可“无论民众对现有体制抱有多大的怨愤和不满,他们都希望在制度的框架内化解和排释他们的情绪”。⑥
通行观点对于网民的指责多称其为非理性和仇官、仇富、仇视公权力及职能部门。但从网民评论的表现观之,非但没有非理性的盲目仇视,还将既有的制度框架和国家及党中央的政策作为甄别、解决事情的标杆。关注社会公正、呼吁体制内解决,始终是网民认知社会问题的文化底色,不会加以违逆,乃至失去理性。正因如此,有研究者将网络新闻评论视为“在现有法律法规政策的范围内,以一种否定的方式对某种思想、行为、观点进行系统和合逻辑的评价,这种否定式的评价意见有利于社会多种声音的争鸣,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社会民主程度的提高。”⑦
2.弘扬主流价值并非让矛盾冲突绝迹
有论者将中国社会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归纳为“社会正义、市场公正、民族大义”,⑧在这一点上,网民新闻评论的诉求无疑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基本吻合。传统观点之所以将网民的批评性意见视作一种负面的抗争性的因素,乃是因为未曾明确意识到主流价值观的张扬、社会的和谐与矛盾冲突的绝迹并不能划上等号。
维护社会稳定、构建有效有序的社会架构是每一个国家的正常需求,但这一需求绝不意味着抑制一切抗争和冲突。“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制度的净化和吸纳作用,可以将这些因素化解在制度的框架内。”⑨执政者要保证的是民众对社会环境的基本认同,倘若不允许任何反对声音的存在,其实也是扼制了社会的活力。纷争和异见实际上是实现社会整体目标的重要诱因。
具体到网民的新闻评论,一味地弹压或标签化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也无法使网民噤声。唯有正确认识网民的言论,能辨清其中的理性与非理性,“作为参政途径的新闻评论”才成为可能,公众参考意见得以为有关部门吸纳,职能部门的实际工作也能得到监督。⑩这样,公权力也将被置于网民新闻评论所产生的舆论监督之中。
3.政府应正视网民意见,谨防制度性断裂
综观近来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每每因地方政府在其中的不作为或乱作为,导致网络舆情鼎沸、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而当事件当事人遭到惩处或事件信息被得以进一步披露时,多数网民也都对结论予以接受。不难发现,事件的起因并非网民自身的非理性和信息缺位,主要责任还系于职能部门与公权力机关是否及时、有效地予以应对。
网民的批评意见并不针对既有体制,也无意挑战其合法性,只是希望在体制内寻求公正、有序的社会环境。出于这种目的的批评和抗争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完全可以成为催促社会活跃的动力和诱因。
由此,呼吁政府重视网民意见,而非简单给网民定性,就显得尤为必要。倘若对网民的评论弃置不顾,当网民的负面意见无法排释,超越了现有制度的容纳能力,最终就不免使整个社会造成制度性断裂。
网民新闻评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吻合其实预示着网络舆论与政治治理的结合正循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前进。若是一味加以控制,视冲突、批评为一种“病态”,甚至给网民粗暴地扣上“非理性”、“仇视”的标签,反倒会抑制社会冲突的积极功能,进而抹杀社会发展的希望,甚至造成断裂。若是把网络群体性事件简单地归因为网民“仇官”、“仇富”心理,以此逃避有些政府公务人员违法乱纪或不作为、乱作为的责任,那就等于把广大网民视为政府的对立面,会酝酿更多的社会冲突。
在这个意义上,辨清网民在评论公共事件时的基本态度,认清这种批评背后的积极功用,并能以谨防制度性断裂为前提加以正视,是网民新闻评论呈现社会主流价值观背后的重要启示。
注释:
①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第47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
②赵敬敬:《浅析网络新闻评论的优势》,《新闻世界》2010年第4期
③详见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上官敫铭采访,http://news.sina.com.cn/s/2010-11-30/132621558637.shtml
④胡菡菡:《网络新闻评论:媒介建构与公共领域生成——对网易“新闻跟帖”业务的研究》,《新闻记者》2010年第4期
⑤⑦杨树、邹高文:《论网络新闻评论的批判功能》,《云梦学刊》2008年第11期
⑥⑨于建嵘:《抗争性政治》第2、5页,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⑧罗燕明:《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⑩冯仕妍:《网络评论在公共事件中的角色嬗变》,《青年记者》2009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