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素论文,质量论文,幼儿园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儿童的学校教育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由于幼儿园教师面对的是年龄最小的教育对象,工作具有情绪劳动大、安全责任重、任务琐碎等特点,需要教师付出大量心血,因此他们的生存质量应该引起关注。[1]生存质量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以及环境(物质生存条件)方面的客观情况和主观体验,是个体对生存现状的全面主观评价。生存质量高的人对社会、家庭、工作等方面的满意度较高,身心健康状况良好。现有关于生存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疾病患者和老人,少有研究者对幼儿园教师生存质量进行全面研究。本文将对幼儿园教师的生存质量现状进行调查,同时结合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特点,研究工作投入、情绪劳动、职业倦怠与生存质量之间的关系,希望能为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生存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目前,国内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2]可能会造成教师心理无助、情绪沮丧、生理虚弱;[3][4]高校教师、护士的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存在负相关;[5]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越严重,心理健康状况越差。[6]还有研究者在对肿瘤科医生的研究中发现职业倦怠会直接影响生存质量,即职业倦怠越高,生存质量越低。同时,许多学者将职业倦怠和情绪劳动结合起来研究,[7][8]发现情绪劳动会引起职业倦怠。情绪劳动是服务业的工作特征之一,包括表层行为(个体改变外在情绪来达到组织要求的情绪表现,但并不改变内心的情绪感受)和深层行为(个体改变内在感受来达到组织要求的情绪表现,注重内心感受与外在表现的一致性)两种。[9]国外已有研究发现情绪失调、工作压力与社会压力的一致会导致情感衰竭和更高的去人性化水平。[10][11]国内也有学者发现护士、体育教练员的情绪工作能力能够预测其职业倦怠,深层行为越多,职业倦怠水平越低,表层行为越多,职业倦怠水平越高。此外,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工作投入成为继职业倦怠之后的又一研究热点,许多学者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已有研究发现,不同职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和工作投入间的关系不同。例如,增加小学教师的工作投入水平可以预防职业倦怠;[12]而医护人员的工作投入越多,职业倦怠越严重。[13]综合已有研究,本研究对幼儿园教师生存质量与职业倦怠、情绪劳动、工作投入之间的关系作出以下假设: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投入、情绪劳动及职业倦怠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存质量;职业倦怠在情绪劳动(表/深层行为)、工作投入对生存质量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根据这些假设,构建如图1所示的四者之间的关系模型。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以重庆市国家级幼儿园教师保教能力提升培训班与市级幼儿园教师技能培训班的800名学员为调查对象。学员遍及重庆市的渝中区、江北区、北碚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等主城区;永川区、江津区、合川区、荣昌、璧山、大足、铜梁、潼南、双桥等渝西区;涪陵区、万州区等三峡库区。共发放问卷800份,剔除无效问卷66份,回收有效问卷734份,有效率为91.8%。 (二)研究工具 一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简表》,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4个维度和2个独立项目,总分越高代表生存质量越好,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二是采用马斯拉克(Maslach)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14]包括情感枯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3个分量表,总分越高代表倦怠越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15]三是《幼儿园教师情绪劳动问卷》,包括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两个维度,总分越高代表情绪劳动越多,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四是采用《幼儿园教师工作投入问卷》,[16]包括工作愉悦、工作价值、工作责任、工作专注4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工作投入程度越高,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及AMOS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生存质量现状 幼儿园教师对自身生存质量总的主观感受得分为3.73±0.95,对自身健康总的主观感受得分为4.25±0.81,均高于中值3。 对不同教龄、年龄及职称幼儿园教师的生存质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教龄幼儿园教师生存质量的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5.20,P<0.01),进一步多重比较检验(LSD)发现“教龄21年及以上”的幼儿园教师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教龄组;不同年龄幼儿园教师生存质量的社会关系领域(F=8.10,P<0.001)及环境领域(F=4.00,P<0.05)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检验(LSD)发现,“41岁及以上”组社会关系领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29岁及以下”组环境领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不同职称幼儿园教师生存质量不存在显著差异。 对不同学历、婚姻状况、有无子女、园所位置及园所性质的幼儿园教师生存质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婚姻状况幼儿园教师生存质量的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7.09,P<0.001),“已婚组”得分高于“未婚组”;有无子女幼儿园教师生存质量的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6.08,P<0.001),“有子女组”得分高于“无子女组”;不同园所位置幼儿园教师生存质量总分存在显著差异(t=3.19,P<0.01),“城市组”得分高于“乡镇组”;不同园所性质幼儿园教师生存质量总分存在显著差异(t=3.21,P<0.01),“民办组”得分高于“公办组”;不同学历幼儿园教师生存质量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幼儿园教师生存质量与工作投入、情绪劳动、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生存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职业倦怠总分显著负相关(P<0.01);生存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工作投入总分显著正相关(P<0.01);生存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深层行为得分显著正相关(P<0.01),生存质量总分及生理、心理、社会关系领域得分与表层行为得分显著正相关(P<0.01);工作投入总分与职业倦怠总分显著负相关(P<0.01);表/深层行为得分均与职业倦怠总分显著负相关(P<0.05)。这说明,职业倦怠越严重,生存质量状况越差;工作投入越大,生存质量越好;情绪劳动使用越多,生存质量越好;工作投入越多,职业倦怠越轻;情绪劳动使用越多,职业倦怠越轻(见表1)。 (三)工作投入、表/深层行为、职业倦怠对生存质量影响的路径分析 采用AMOS5.0软件,对生存质量与工作投入、表/深层行为、职业倦怠之间关系的假设模型进行路径分析,模型卡方值=0,自由度=0,GFI值=1,说明模型为饱和模型,可以判别路径分析整体情况。 从图2可知,以生存质量为回归变量,职业倦怠、表层行为、深层行为及工作投入为预测变量,预测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20、-.04、.05、.38;以职业倦怠为回归变量,表层行为、深层行为及工作投入为预测变量,预测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22、-.28、-.45。 由表2可知,深层行为、表层行为与生存质量的回归系数都不显著,因此将验证后的模型进一步修正为图3所示的模型。 修正后关系模型的拟合指数GFI=0.999,AGFI=0.992,RFI=0.991,NFI=0.998,IFI=1,TLI=1,CFI=1(均大于0.9),,RMSEA=0.006,说明该模型适配度非常好。修正后的路径分析模型表明,影响幼儿园教师生存质量的显著路径有四条,即表层行为→职业倦怠→生存质量;深层行为→职业倦怠→生存质量;工作投入→职业倦怠→生存质量;工作投入→生存质量。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与生存质量的路径系数(标准化回归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情绪劳动并不会直接影响生存质量。可见,修订后的结果表明:职业倦怠在情绪劳动(表/深层行为)对生存质量的影响中为完全中介作用,在工作投入对生存质量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一)幼儿园教师生存质量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园教师对自身生存质量和健康状况的满意度高于中等水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依法落实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在此发展纲要的指导和推动下,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加强了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促使幼教事业快速发展,这可能是当前幼儿园教师生存质量较好的直接原因。 年龄“41岁及以上”、教龄“21年及以上”的幼儿园教师对社会关系领域生存质量的体验最好。教龄在21年及以上的幼儿园教师年龄大多已过40岁,[17]已有研究表明,这一阶段的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已不明显,能够更多感受工作、生活带来的正性支持,正确应对工作中的困难,对幼儿教育工作已非常熟悉,同时他们度过了工作适应、婚姻磨合、子女抚养等困扰时期,在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挫折应对等方面都比年轻教师更好。 “29岁及以下”幼儿园教师对环境的满意度比其他年龄组好,[18]这与对公务员生存质量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和职业特征有关。目前,成家立业、购房买车等因素已成为困扰职场年轻人的重要原因,对于男性来说尤其如此。而幼儿园教师基本为女性,在购房及改善居住环境的压力上相对男性小很多,很多女性都没有购房计划,不会有沉重的购房压力。而且由于年轻,他们更易于接受新事物、乐于获取新信息及技能,有更多的培训机会,更易获得新知识,休闲娱乐方式更加丰富,因此在工作发展、生活休闲上比年长教师更好。 “已婚”及“有子女”幼儿园教师获得了“亲密感”和“繁衍感”,拥有婚姻带来的家庭支持及更广的人脉,会感受到生命的延续,享受到子女带来的快乐,因此对社会关系领域生存质量的满意度比“未婚”及“无子女”的教师好。“城市幼儿园”教师的交通、住房、休闲条件及安全保障等方面相对比乡镇要好一些,因此城市幼儿园教师生存质量的满意度比“乡镇幼儿园”教师好。[19]已有研究表明,“公办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健康水平比“民办幼儿园”教师严重,他们面临更多的压力,诸如上级检查、评比考级、课题研究、职称评定等,工作环境(校舍、教具配置等)也比很多新建民办幼儿园陈旧,因此“民办幼儿园”教师自我感知的生存质量比“公办幼儿园”教师要好一些。 (二)幼儿园教师工作投入、情绪劳动、职业倦怠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职业倦怠在情绪劳动对生存质量的影响中有完全中介作用,说明情绪劳动不会直接影响幼儿园教师的生存质量,而是通过职业倦怠状况影响生存质量。已有研究发现情绪劳动会引起职业倦怠,[20]而情绪劳动通过职业倦怠影响幼儿园教师生存质量的过程与巴克尔(Bakker)等人提出的工作需求一资源模型相符合。该模型指出有两个过程会影响教师的生活:第一个过程是能量耗竭过程(工作需求→职业倦怠→不健康),第二个过程是动机过程(工作资源→工作投入→组织承诺)。情绪劳动是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需求之一,在工作中情绪劳动的工作量超出个体的承受范围就会转变成压力导致倦怠,从而影响个体的健康,降低个体的生存质量。 职业倦怠在工作投入对生存质量的影响中有部分中介作用,说明工作投入既会直接影响幼儿园教师的生存质量,也会通过职业倦怠间接影响生存质量。工作投入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伴随着活力、专注和奉献,高工作投入能够降低职业倦怠水平。工作投入度高的幼儿园教师对本职工作的职业认同度高,会将工作视为体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不易产生对工作的厌倦感和负面情绪,工作态度积极、认真,易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果,从而有助于其生存质量的提高。 五、提高幼儿园教师生存质量的举措建议 (一)应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心理维护 一是实现心理健康维护的常态化。心理健康是幼儿园教师进行良好教学工作的基础,[21]而关于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已有研究表明,当前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幼儿园管理者、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都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维护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如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展面向教师的心理健康讲座及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及心理调适方法,增强幼儿园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减轻其职业倦怠感,帮助其正确处理情绪劳动带来的压力,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是心理健康服务要有针对性。本研究发现年龄、教龄、婚姻状况、子女情况、园所位置、园所性质都会影响幼儿园教师的生存质量。因此,在维护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必须面向不同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才能满足不同对象的心理需求,提高其心理素质。 (二)应改善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环境 首先应加强对园所设施等硬件环境的改造和更新。幼儿园环境和设施既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和效率,也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维护幼儿园教师身心健康、提高幼教质量不容忽视的一环。因此,幼儿园、各级政府应适时增加投入,更新教学用具、美化园所环境、扩展园所空间。其次应关注和维护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软环境。幼儿园管理者应具有维护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意识,在工作中做到人性化管理,从工作和生活上关怀教师,营造和谐的园所氛围,使教师在工作中精神愉悦,缓解情绪劳动的负面影响,减轻职业倦怠。 再次应营造尊重幼儿园教师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幼教事业的重视和支持,[22]完善幼儿园教师考评方式、职称评审制度,切实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福利,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同时,社会舆论应营造尊重幼儿园教师的氛围,正面宣传幼教事业,增进社会各界对幼儿园教师的全面了解,特别是要引导幼儿家长理解和支持幼教工作、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 (三)应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应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区(市、县)级”幼儿园教师培训机会,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在职专业培训,促进其专业成长。除了各级培训外,还应通过影子学习、考察观摩、园本教研等途径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增强教师对幼教工作的职业认同,提高其工作投入水平。高工作投入的幼儿园教师会将情绪劳动内化到自己的工作角色要求中,而不会将工作需求视为负担,工作热情较高,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生存质量。幼儿园教师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_幼儿园论文
幼儿园教师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