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全面研究_科学论文

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全面研究_科学论文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强对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按三个组成部分研究,还要加强整体研究

近2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很大进步,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但是,我认为主要缺点尚未完全克服。第一,依然受苏联模式影响,把马克思主义按照三个组成部分或者更多组成部分分门别类进行研究,缺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的研究。各类学校一般也都是分别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而不是开设马克思主义基础这样一门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要义的课程。第二,依然受苏联模式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主要局限于对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主要领导人的言论进行理论上的论证,还有对西方各种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的评介,而较少提出自己独立研究的创见。这当然并非因为理论工作者少有作为,而是因为党理不分的苏联理论工作模式尚未被完全突破,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解释权和发展权主要专属于党的政治领袖。只有改变政治领袖与理论权威统一于一身的传统做法,马克思主义科学才能真正繁荣昌盛。

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这三大组成部分,分门别类进行学习和研究这个传统,是从何而来的呢?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我认为是起源于列宁在1913年3月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此文是列宁为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而写,发表于布尔什维克在彼得堡公开出版的《启蒙》月刊3月号,旨在对广大党员和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他撰写这篇仅约三千字的文章是经过深思熟虑、认真准备的。现在在中文版《列宁文稿》第2卷中还收录了保存下来的列宁当年为写此文而起草的提纲。(注:《列宁文稿》第2卷第144-145页。)把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概括为三大组成部分,我以为这是列宁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独到体会。我查过《列宁全集》,他一生也就这么明确讲过一次。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以及后来的考茨基、拉法格、梅林、普列汉诺夫等理论家都没有这么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归纳为三大组成部分。列宁独特的见解,有助于人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点,有助于人们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不能把这种划分绝对化、凝固化,机械地到处生搬硬套,而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苏联从20年代起就按列宁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分别进行研究,在各级党校和高等院校也先后陆续分设三门课程。1938年出版了斯大林主编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此书被联共(布)中央和共产国际领导机关认定为“行动中的马列主义”、“马列主义的百科全书”,要求全世界共产党人认真学习。到70年代,苏联又开设科学共产主义(因为苏联于1936年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1939年又提出要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所以不再用科学社会主义的老提法)。我国从50年代起也学苏联,在大学生和研究生中起先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苏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四门课,1958年后把苏共党史改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科学社会主义。至今我国还是在大学生中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两门课,在硕士研究生中加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门公共政治理论课。近几年,大学生又增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政治理论课的比重增多,彼此重复较多。可是,大学生(包括硕士生)分别学完马克思主义的这三大组成部分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以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依然缺乏整体的了解,甚至说不清马克思主义科学究竟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的。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苏联理论界感到按照三大组成部分分别开三门课程,存在割裂和重复的缺点,力图统一为整体的马列主义原理。到1959年莫斯科政治书籍出版社出版了以著名理论家库西宁为首,众多院士建言,集体编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分上下两册),作为重要教科书。作者在序言中说:“这是许多年来第一次试图在一部著作中集中叙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全部基本原理。”此书由马济、高语民译为中文,1960年10月三联书店出版,共有62万字。翻开我手边保存的这部苏联模式版本的马列主义原理教科书,内容共分五篇,即第一篇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哲学基础(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章),第二篇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三篇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第四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策略,第五篇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说。这样五篇的内容,岂不基本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简单组合吗?

到80年代中期,我国理论界也感到应该把按照三个组成部分开设的政治理论课合而为一。1985年国家教委规定在大学生中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一门课程。好多所大学分别编写了几十种教本。通览这些教材,其体系基本上大同小异,其内容大体上都是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的政治理论教师从50年代以来都是按照三个组成部分分门别类培养的,所以讲课教师只好依照个人专长,侧重讲其中某一部分(哲学、经济学或社会主义学)。实践证明,政治理论课的这种改革并不成功。所以从1998年起国家教委又决定改为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硕士生中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样把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分割为三门科学、分别开设三门课的做法,依然有待进一步改革。

当今我们正处于新科技革命全方位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席卷全球的新时代。有越来越多的新知识、新学科有待我们及时学习、努力掌握。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我国的大学生和党政干部,不能仅限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等都发展起来了。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本来就不止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列宁只是指出了其中最重要的三大组成部分。依我理解,马克思主义应该还包括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军事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化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十几个组成部分。(注:详见高放文集之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286页。)在马克思主义更加多科化、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技术科学更加多科化的当代,更加需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

所谓整体研究并非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都简单纳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如果是那样,马克思主义岂不成为包罗万象的科学的科学?所谓整体研究,主要是指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阐明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每个人的自由解放问题,后人和今人又如何在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前赴后继地为每个人的自由解放而奋斗。每个人的自由解放是全人类长期奋斗的目标,需要几百门、几千门科学为之进行研究。然而,每个人的自由解放有其一般的规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就是探明每个人自由解放的一般规律。人人生来都渴望得到自由解放,享有幸福美满生活,为此人人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而且人人都可能愿意学习马克思主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不仅是增添研究内容,而且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使马克思主义能对其他众多科学的发展具有更高的指导意义,对当代的人类解放运动具有更直接、更重大的指导意义,也更能吸引众多人士热心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并非要削弱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分科研究,而是对三个组成部分分科研究的更高层次的统合和重要补充。

二、从整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即人的解放学

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首先就要重新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就要重新弄清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说,应该首先给马克思主义下个定义。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给马克思主义下个简明、准确的定义呢?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至今理论界依然缺少共识。据我考证,马克思生前并不赞成马克思主义这个提法,直到他逝世后,考茨基和一些先进社会主义者为了肯定马克思一生的重大理论贡献才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恩格斯比马克思晚走12年,他在晚年的书信中也用“马克思主义”一词,但是从未给马克思主义下过定义。(注:详见高放:《“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提法的来龙去脉》,载《文史哲》2001年第3期。)后来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理论家都写过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的论著,但是也并未看到他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过简明的定义性的说明。只有列宁于1914年为《格拉纳特百科辞典》写的《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中简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注:《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418页。)这12个字固然简单,但是基本上属于同义语的反复,因为“主义”可以解释为观点的体系;而学说也是观点的体系,不成体系的观点难以称为学说。从这点来看,马克思主义可以更简明地表达为它是马克思观点的体系。然而,这样毕竟还是没有具体回答马克思主义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同时列宁的定义没有把恩格斯包括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内,这也是一个缺陷。

在列宁之后,谁给马克思主义下过权威性的定义?当然只有斯大林。1938年出版的由联共(布)中央审定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有斯大林亲自撰写的结束语,第一次具体指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关于工人运动的科学,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0页。)即,马克思主义是包括社会发展、工人运动、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内容的科学。到1950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书中,进而用涵盖面更广的四句话、66个字来给马克思主义下定义。他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注:《斯大林文选》下册第559页。)由于在50-60年代的教学中盛行个人崇拜,所以当时我一直引用并阐释这个被公认为最权威、最全面的定义。

1981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上马,我受聘为该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分支副主编,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词条。按照当时规定,各个词条都要约请最有研究的学者撰写。“马克思主义”这个词条,大家意见一致认为应该约请胡乔木同志撰写。他答应了,但是要我们帮助他先起草个初稿,再由他删改或重写。可能由于我长期教马列主义基础课,所以编委会把这个任务交给我。按照大百科全书的体例和要求,每个词条首先要写出简明的定义或界说。那么首先应该怎样给马克思主义下个定义呢?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比较(还查阅了苏联和英、美、法、日本等国大百科全书的同一词条),我认为不能再简单照引列宁或斯大林的语录,更不能照抄外国的大百科全书。列宁1913年下的定义过于简略又不够精确,斯大林1950年下的定义过于冗长而又未指明马克思主义科学究竟要解决什么根本问题。最后我用36个字下了一个新定义:“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个新定义包含三个要点:首先点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核心内容是要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个根本性的大问题;其次,指明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它不仅是某个思想家的思想体系,因为体系的思想可能具有科学成分,但未必是科学;最后限定这门科学的创立者是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个并肩战斗数十年的战友和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本意的说明应该以他们两个人的言论为根据,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那是后人的事。我起草的这个词条,后来胡乔木同志没有修改;并且同意署上我的姓名选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可是到1990年《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出版时,我才发现,我撰写的“马克思主义”这个词条的第一句话,不知怎么被删节为:“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这样删节后字数从36减为27,显得更简明,可是却把“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隐略去了,因而人们依然不知道马克思主义究竟主要是要解决什么问题的。可见在我国当今要由马克思主义学者来给马克思主义下个定义是多么艰难的事情,似乎这只能引用经典作家的语录。

后来,在80年代的课堂讲授中,我按照自己的新理解给马克思主义下定义。1990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我负责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本教材时,我在导论中给马克思主义下了一个更为简明的24个字的定义,即:“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在2003年1月出版的该书第3版中,我又省略去其中“关于”两个字,剩下22个字的定义。当然还可以更简化为16个字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人的解放的科学。”更可以最简化为5个字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的解放学,它旨在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到足以消灭工农、城乡、脑力和体力劳动三大差别,足以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从而使全世界无产者和全人类都能免除繁重的劳动,摆脱自然和社会任何形式的奴役,达到每个人都能全面自由发展,最终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高度自治,过着幸福美满生活。

把马克思主义定义为人的解放学,我认为完全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本意。早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初期,马克思在1843年冬写成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已明确指出:“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16页。)在这里,马克思把德国人的解放、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三者并列在一起。当时他是指望由德国人带头进行民主革命,实现政治解放,进而进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社会解放。1848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其基本思想的核心,正如恩格斯在该书1883年德文版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所说:那就是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57页。)。亦即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得到解放的目标就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141页。)“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恩格斯在1880年写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部名著中,讲到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缺陷和宏愿时,鲜明提出:他们“并不是想首先解放某一个阶级,而是想立即解放全人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721页。)科学社会主义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要解放全人类的宏愿,然而依照社会发展规律,必须肯定:“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760页。)可见,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命题就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简而言之,就是人的解放。这不是抽象的人的解放,而是具体的、包括每个人在内的人人的解放。当今时代我们应该重新准确认清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精神实质。当前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依我理解,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党领导的各项工作都要“以人为本”,最终实现人的解放。

遗憾的是,当今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仍然很不一致,不少人还是老观点。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的《东南学术》2003年第1期刊有我校一位教授的文稿《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随想》,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这还是在重复斯大林1950年给马克思主义所下定义的第一句话。作者想说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可是他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依然停留在50年代。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主办的《社科党建》2004年第8期发表该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一位副研究员的辅导报告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开讲首句就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严整的科学体系。”这还是在简单复述列宁于1913年所说的话。这句话只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三门科学,并没有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整体而言,它本身究竟是研究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的。

难道理论界就没有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新的理解吗?当然有。这里也可以举出颇有影响的两本新书,即吴江著《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和《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大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吴江同志1937年19岁就加入了共产党,是理论界的老前辈,近几年他深刻反思,写出了大量佳作,提出了众多新见。为了纠正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被演绎成“经典原理学”的“左”的错误,他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史学,同时也是一门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又说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及其规律的大史学,其中包含着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这两种说法尽管表述并不完全一致,但都是有道理的,都提到了马克思主义也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我以为,马克思是为了解决人类解放这个大问题,为了寻求人的解放的科学依据才去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就是人类解放的科学,或者更简明地说是人的解放学。

三、对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研究的设想和建议

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我们不宜在大学本科生中再按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这样三个组成部分或者三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组合来进行教学,可以考虑开设一门从整体上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定名为“马克思主义基础”,重新拟定教学大纲。

我们既把马克思主义定性、定位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即人的解放学,那么就要以人的解放问题为轴心来建构新的理论体系。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础教学与研究大纲,我的初步设想如下。

导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对象、研究进程、研究目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即人的解放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三、为什么要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

四、如何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

第一篇,人的解放问题总论

一、人的解放问题的历史考察:从古代到近代。

二、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问题的提出和内涵;个人解放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关系。

三、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主客观条件和各个阶段的目标。

四、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道路、历程和主要经验。

五、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领导力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第二篇,人的解放应该遵循的客观规律

一、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属性、人性和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阶段:顺应自然、改造与开发自然、自觉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的解放要尽量减少和免除自然灾害,免受自然奴役。社会发展的三种形态和五种形态。人在长期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明素质。人的解放要不断反思,不断冲破自我陈旧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束缚。不断克服人性中卑劣的贪欲,使人类的智慧能够造福于全人类。

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社会是阶级社会的最高、最后形态。资本主义现代化、全球化三次浪潮的成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严重弊病。资本主义奴役人、破坏人的解放并给人类带来战争、殖民统治等灾难。当代世界资本主义为何还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和继续发展的活力。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怎样的新阶段?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能够带头实现全球化,而且还能带头实现太空化、宇宙化。新型工人联合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形式的不断斗争使资本主义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

三、社会主义革命的一般规律。

社会主义革命包括思想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社会革命、人际关系革命、国际关系革命等多方面的内容。思想革命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科学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破除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旧思想。政治革命是要实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政权,消灭官僚特权和腐败。经济革命是要解放并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消灭贫困,消灭剥削,达到共同富裕。文化革命是要消灭文盲,消灭愚昧,不断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素质。社会革命是人们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社会秩序的重大变革。人际关系革命和国际关系革命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和共处原则的大变革。各个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始终贯穿着复杂的斗争。关于通过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实现人类解放的理论。历史上三次无产阶级世界革命高潮的成就和经验教训。当今在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态势下难以形成世界革命的形势。各国通往社会主义之路要由各国党和人民独立探索。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

社会主义革命旨在革除旧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等,社会主义建设则要创建新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东方落后国家在20世纪特定历史条件下首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力图带头实现人的解放。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与推广。苏联模式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探索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顺利实现人的解放。这个特殊规律的主要之点是:彻底铲除封建主义糟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精华,逐步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不能急于建立一大二公三高四纯的社会主义。要大力协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要大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为建立国际社会新秩序而不断奋斗,探索人的解放新路。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在缺少革命形势条件下如何促进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

五、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建设和执政的规律。

政党和政党政治的由来与特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的成长和演变。党纲、党章和党的路线。党的理论建设、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共产党和社会党是当今最有影响的两大类社会主义政党,各有不同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和执政途径,各有不同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体制与执政方式。要借鉴众多社会党长期断断续续执政的经验教训,要吸取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成败的经验教训,不断加强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长葆共产党执政青春活力的三大法宝。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只有改革苏联模式以党代政、党政不分、过度集权的弊病,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科学规范党权、政权、军权、民权的关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协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铲除官员特权,防止贪赃枉法,保持公仆本色,才能真正实现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才能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解放。

第三篇,人的解放问题分论

一、工人解放。世界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演变。工人解放的历史性成就和当今存在的问题。工会在工人解放中的作用。世界和中国工人解放之路。

二、农民解放。世界和中国农民阶级的历史演变。农民解放的历史性成就和当今存在的问题。工农联盟问题的重要性。合作经济在农民解放中的作用。世界和中国农民解放之路。

三、民族解放。世界和中国民族解放问题的历史演变。民族解放的历史性成就和当今存在的问题。民族政党、民族国家和联合国在民族解放中的作用。世界和中国民族解放之路。

四、妇女解放。世界和中国妇女解放问题的历史演变。妇女解放的历史性成就和当今存在的问题。妇女组织和联合国在妇女解放中的作用。世界和中国妇女解放之路。

五、其他社会群体解放。知识分子解放问题以及知识分子在人类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军人解放问题以及军队、军人在人类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中间阶级解放问题。资产阶级解放问题。

在以上三第十五章中都要贯穿阐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理论观点,同时,总结一百多年来世界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经验,加上后来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这样就不必在大学本科另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课程,以免重复。

按照人类解放学的思路来构建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我想要比按照三大组成部分来分别讲授马克思主义更好、更有用、更有利于广大党政干部和青年大学生来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对于某些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仍然需要另外开设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相关部分。

除了构建以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学的粗糙的理论框架之外,我还想就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第一,加强、增设专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研究的学术机构。我国已有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等省也以省社会科学院为依托建立了马克思研究中心。这些马克思主义研究单位都宜增设新的研究机构。

第二,建立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会。由社科院马列所牵头,联络各地各样的相关机构尽快筹建。记得早在1979年10月就在大连棒棰岛宾馆召开大会,成立了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后来十多年间还出版过《马克思主义研究通讯》、《马列主义研究参考资料》等刊物。可是近十多年来没有听到这个研究会有过什么活动。现在似应建立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会,以协调、组织全国性的研究活动。

第三,由中央有关部门领导负责编制一份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研究的十年规划,组织全国各有关单位分工协作,分阶段完成有关论著,以展示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研究的成果,供资政育人之用,也用以促进国际学术交流。这个规划大体上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点、热点与难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成就等方面。总之,要以新的视角和新的理论体系在科研机构中分工合作,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已有整体性研究成果的还要进一步深化。特别是有些问题还需要拨乱反正,还需要对外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进行评论。

第四,办好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性刊物。当今我国以马克思主义命名的刊物只有两种,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中央编译局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我经常读这两种刊物,受益良多。今后希望思想更加开放一些,力求办得更生动活泼。要求作者不仅要善于对党的路线方针和领导人的言论进行科学论证,而且要组织、鼓励作者更加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创见。只有众多学者的理论创新才能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繁荣,如果只限于领导人能够发展理论,那么马克思主义势必萎缩。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发展,有不同意见是完全正常的。刊物要善于引导,通过平等友好的讨论和争鸣达成共识,或者求同存异,互相评析。

第五,既然要在我国大学本科生中开设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就要组织有关单位的专家编写适用的教材。如果整体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那么人人都希望解放、都要求解放,理应人人都喜欢、都热爱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一门关于人的解放的科学。建议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重新培养能够从整体上通讲马克思主义的新一代教师,而不是只会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这个学科也要设硕士、博士等学位,培养新一代从整体上通晓马克思主义的高级人才。

标签:;  ;  ;  ;  ;  ;  ;  ;  ;  ;  ;  ;  ;  ;  ;  ;  

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全面研究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