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_教育论文

国外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多样化

随着社会发展,生产进步,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现代社会对研究生的要求日趋多样化,不仅要求研究生教育为社会培养现代科技人才,而且需求大量高级管理人才和其它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使得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呈多样化的趋势。由于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客观上需要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以适应培养目标的多样化。

美国自19世纪以来,强调通过研究生教育提供人文主义教育。这种主张在一定时期内影响过美国研究生教育,但随着发展,这种主张逐渐被其它培养目标所代替。19世纪末,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改革,于是培养高水平大学教师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培养研究人员是美国研究生教育另一重要培养目标。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总统确定把科学发展放在国家的中心地位之后,大学就成为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场所,研究生教育便担负起培养世界闻名的各学科领域的高级研究人才的任务。60年代之所以能成为美国科学的黄金时代是与美国努力保证研究生教育培养科研人员这一目标分不开的。70年代以来出现的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在大学以外工作的实际工作者为目标的,如各种行政管理人员,企业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者,以及社会所需要的跨学科的工作人员。70年代来,生产部门需要多层次高级人才,如计算机、自动控制、遗传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的发展,需要更多专业人才,使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更趋多样。近年来,随着美国科技发展,智力和知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而对人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一些教育家主张研究生教育应有一种新的培养目标,即培养有较高素质的人。最近,不仅在美国,西方其它国家也都增加了这样一些研究生。对他们而言,获取博士、硕士学位不是为了成为专家,而是为了获得教养。他们讨厌为了将来的职业而终日忙碌的专业。他们认为,在今天的社会里想要有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必须使自己有较高的素养。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多样化不仅体现在培养大学教师、科研人员、各行各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各类新兴专业应用人才以及高素质人各方面,而且体现在同一专业的层次的类别多样化。以工程专业为例,在美国工程教育中,有工程学位和工程技术学位之分,在工程学位系列中还有传统学位(MS,PhD)和非传统学位(MEng,DEng等)之别。美国工程学位还出现了诸如工程师学位,某某工程专业学位等介于MS和PhD之间的中间学位。同一专业中不同学位名称反映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或规格要求。60年代兴起的非传统学位着重于应用、设计和工程实践,与传统学位重视理论、强调研究形成鲜明对照。二者各有所重的根基在于工程与科学的不同。它们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和教学重点均有差异,体现了美国工程学位中PhD与DEng两种学位的不同要求。可以说,现代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目标多样化是由于现代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培养目标多样化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是目前研究生教育中主要趋势

研究生教育的数量发展从60年代到80年代经过了一个由急剧增长到缓慢发展的过程。60年代是研究生教育数量发展的高峰期。到70年代初,由于本科生入学人数增长下降,研究生入学率和学位授予数增长也变慢,甚至有所下降,这种入学人数的扩张和萎缩造成了就业中的矛盾,研究生人数增长时期出现了人才过剩现象,而到了停滞时期又感到人才缺乏。这种现象的出现迫使各国控制研究生数量,使其发展稳步向前,美国60年代研究生教育数量大发展而随后出现危机,苏联50年代大发展后的大调整,都说明研究生数量发展应予以控制。至于控制到什么程度则是因国而异。目前各国都在寻找适合本国国情能促使研究生教育稳定发展的途径。美国自80年代后研究生数量发展得以合理控制,年增长率保持在4%~6%之间;德国研究生的数量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来加以控制使其避免波动过大;英国研究生的数量发展始终控制在稳定发展的势头中;日本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在千人之中的研究生数来看,1983年,美国0.9人,英国1.4人,法国2.8人,而日本则0.6人。各国目前都非常重视研究生数量的合理、有效、协调发展。而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则是控制数量,稳步发展。

提高质量是当代研究生教育另一重要趋势。以质量争声誉、以质量争效益、以质量取胜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共识。为了提高质量,各国都采取许多有力措施。这些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生源质量,把好入口关。研究生质量的好坏在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国都重视从有实践经验的人员中招收有才能的人加以培养。苏联60年代以来高教部明文规定要扩大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读研究生,1982年高校研究生新生中有工作经验者占83.7%。其它国家也重视研究生招生质量问题,注意从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中选拔研究生。(2)拓宽知识面,加深知识深度。研究生课程不断拓宽、不断加深是各国提高质量的共同举措。为了拓宽知识面,采用增设跨学科课程、新兴交叉课程,做到文理渗透、基础和应用结合。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理、工、文综合发展著称,日本筑波大学采用综合科目来拓宽知识面。(3)注重实验、实习和实践锻炼,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研究生质量。能否解决科研、生产以及社会问题是衡量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标准。当前美国一个明显趋势是更加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实际经验,而且把这一工作安排在计划的早期阶段。现在大学与企业合作是一历史趋势,这对研究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重要影响。“合作教育计划”使理论和实践结合具体化。这种做法美国、日本、英国都大力提倡,为的是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研究生质量的目的。

三、研究生教育结构发生变化,非传统的专业学位及各种学位比例上升,而文理科学位相对下降

自从研究生教育建立以来,主要重视文理学位的质量和声誉,重视学位的学术性,但从60年代开始,专业学位受到重视,而且发展很快,到70年代专业硕士学位已经处于主导地位,计算机、信息科学、卫生科学、教育和商业管理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文、理硕士学位。

博士专业学位增长速度也很快,从1930~1980年美国博士学位的科类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发现高级学位授予数中非传统专业学位的比例上升,而人文科学、理科两个传统学科所占比例下降。

从下表中可以看到教育从1930年的6.6%上升为1980年的24.3%,工科则从1930年的3.1%上升到1980年8.7%,而人文科学则从1930年的20.6%下降到1980年的13.7%,理科从1930年的46%下降到1980年的31.3%。因此,我们可以说,博士学位中非传统学位授予比例上升,而文理科学学位授予的比例则下降。

表 1930—1980年美国博士学位的科类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

专业管理博士数量呈增加趋势,是另一值得注意的情况。1911~1920年间,专业博士学位授予占博士学位授予总数的比例的9%,1950~1958年间该比例上升到34%,1970年该比例上升到52%,1980年上升到56%。专业博士学位增长很快,但大部分专业博士学位授予医、法、工程、教育和商业管理领域。这种现象不仅美国如此,其它国家也是如此。这些领域研究生增长快的重要原因是科技进步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位获得者就业的领域已经不限于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而且扩大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工业和商业领域。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表明:过去数十年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在高等学校任职的人数在不断下降,而进入私营企业的博士数日益增多。这也是导致专业学位授予数增长快、文理科学位授予数下降的重要原因。

日本研究生教育中学位授予结构在20世纪60年代后也发生很大变化。非传统的专业学位,特别是工科研究生教育发展最快。1960年工科硕士研究生比例为14.7%,到1970年该比例为37%,而1989年上升为43.9%;工程博士研究生总数由1960年占总数的5.3%上升到1970年的17.8%。

四、研究生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呈多元化

教育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保证。不断加强和更新教学科研技术装备,改善研究生的学习条件,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方面。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投入,资金不足是各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从当前研究生资金筹措的渠道来看,只靠政府拨款难以满足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需要广开财源。研究生经费来源渠道呈多元化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不仅如此,政府拨款在整体研究生经费中的比例下降,其它渠道筹措资金的比例上升说明,要发展研究生教育就必须扩大资金来源的渠道。“走出象牙塔”,为社会进步、为经济发展服务,在服务中得到回报,以弥补资金不足,这是世界研究生教育中的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

美国研究生教育经济资助的有效性研究一直很受重视。其资助比例在60~80年代中发生了变化,政府拨款在整个研究生经费中的比例下降,其它渠道筹措资金比例上升。1969年联邦政府对研究生教育的资助占整个研究生教育经费的36.6%,1974年为24.5%,1980年为22.9%,1982年20.0%;大学和州的资助1969年为35.7%,1974年为38.5%,1980年为37.6%,1982年为39.3%;其它资助1969年为9.1%,1982年为10.0%;自费1969年占整个研究生经费的18.6%,1974年为28.6%,1980年为30.3%,1982年为30.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政府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投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大学本身和各州的资助比较稳定且呈上升趋势,这也许可以说明各地区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程度和依靠程度增强,也说明研究生教育应该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另外,自费生的投资在研究生教育经费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同样的情况在德国也可发现。德国的国家资助和公共基金资助在1983~1984年只能保证9%的研究生,而60%的学生需要依靠他们帮助导师工作而得到。

研究生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由单一的政府拨款向社会、企业、学费、贷款的多渠道发展的趋势说明,研究生教育受益者不仅是国家,而且还有社会各界及研究生个人,因此,应充分掌握各受益主体的投资积极性以保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经费。单纯只靠国家是不够的,应发挥研究生教育自身优势,在服务于社会中获得经济资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生教育持续稳定地发展。

五、加强跨学科的课程、拓宽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是当前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趋势

现代科技、现代生产的重要特征是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程范围已不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现代社会、现代生产、现代科技要求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加强学科间交叉的横向联系。如今综合性或跨学科课程设置的数量与水平已成为衡量研究生课程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各国都致力于设置研究生的跨学科课程。

在美国研究生教育中,一个共同的变革是很明显的,即所有大学都在更多地考虑采用跨学科学习计划,重点大学则更是如此。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没有第一流的理学院,就没有第一流的工学院”,并建立起独立的理学院,聘著名的科学家任教,加强理科本身研究,从此结束了理科只为工科开课的配角地位。随后,该校又进一步重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建立起与理学院和工学院地位相当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配以第一流的教授。现在,美国其它著名大学也通过建立跨学科的课题组、实验室、研究中心、跨系委员会等多种形式来协调跨学科的科研工作和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并以此来促进跨学科的博士、硕士人才的培养,使研究生培养水平不断提高。跨学科课程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最有成效的方式是由于研究生的需要使一门课程向新的方向扩展而成为一门跨学科课程。例如,将数学的主要原理运用于经济科学和政治科学的政策研究上,便在原有的政治经济学中产生了新的课程。有时,这种课程产生于现实的需要,从而促进有关学科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跨学科的课程。以斯坦福大学为例,该大学开有城市规划这门跨学科课程,它是由土木工程、经济学和建设学的学术带头人为研究生开设的。该大学还鼓励法学院和历史、政治、经济科学系为研究生开设有关国际关系的跨学科课程。

日本在研究生教育中也注意不断开设跨学科性的研究课程。日本有关人士认为,跨学科研究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学科间的融合和交叉反映了现代科学的特征。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日本教育界采取许多措施,增设了一批跨学科的研究科和课程。例如,地区研究研究科,人类文化研究科,环境科学研究科。另外,还采取用问题为横向起点,纵向组织多学科开设讲座。例如关西大学组织的“公害与环境”问题研究,就是由法律、经济、文学、商学、工程学、社会学等学部的教授分别从各自学科角度来讲,使研究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

联邦德国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跨学科课程也采取了举措。8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出现了一种称之为“高校毕业生培训班”的新组织形式。它由蒂森基金会与科隆大学合作,并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培养计划为蓝本,于1984年在分子生物学专业创设,其核心任务是要促进以跨学科为特征的科研工作,为相应的博士生培养工作创造条件。培训班的目的是:在科学和知识的气氛下,通过培训班的形式招收训练有素的高校毕业生,以促进其专业和跨学科的科研和学位工作。这种将一部分青年研究人员集中于一个培训班的做法,不仅为开展具有首创精神的跨学科研究创造了必要的人员条件和知识结构条件,而且也是在特定条件下培养跨学科研究的科学后备力量的有效方法。继科隆大学之后,弗莱堡、康斯坦茨、齐根等大学纷纷开设高校毕业生培训班,招收学生开展以跨学科为重点的科研工作,并同时完成相应的博士生教育过程。

六、博士生(教育)培养逐步由传统的个别指导转向有课程要求、有组织培养

谈及博士研究生教育,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以美国为代表,强调课程学习;另一种以德国为代表,强调科学研究。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各国对研究生教育增加了效益观念和实际功效的观念,各国政府对研究生教育资助的原则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引起了博士生教育模式的变革。近些年来德国、日本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也开始引进美国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制度,其中包括博士生资格候选人的挑选、资助、选课及博士研究生院。

美国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教育特别强调基础科学的教学和跨学科科研与教学。这些工作一般都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管理实施。1961年全国成立了一个综合性并有广泛代表性的研究生院委员会,它与全美大学联合会下设的研究生院协会共同努力,对于各学校新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和教学计划提供咨询指导,大大地提高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按照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博士生要经过一年半到二年左右的基础学习,掌握2门外语,并通过对所修课程的全面性考试成为博士资格候选人。博士生的基础课需修30学分,一般分为5个专业领域,其中一个领域需是别的系的相关专业,每学期至少要选三门课。要写大量的书评和论文,还要通过多次考试。可以看出美国博士生教育中课程要求很严格,是在研究生院专门组织管理下完成的。

德国博士生的培养历来是以指导教授个别指导的形式进行的,博士生一般无需上课。从80年代开始,他们也在借鉴美国研究生的培养制度,让博士生受到多方面的课程训练。研究生院在课程组织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权威咨询机构科学审议会重视,1986年2月该机构明确提出应在德国高校建立研究生院。此建议一出,马上得到各方积极响应,先后建立起十余所研究生院。1988年科学审议会又进而提出“关于促进研究生院的建议”,对建立、发展与促进研究生院提出了更具体的建议。联邦和各州政府接受这一建议,于1989年作出决定,共同提供经费,促进研究生院的发展。目前研究生院数量已超过200所。德国研究生院与美国研究生院又不相同。首先是规模小,它包括15名教师和30名博士生和博士后;其次不是永久性机构,为三年接受一次评估,评估通过的可以继续办下去,否则自行解散;第三,研究生院的专业领域只限于某一课题,而不是涵盖大的专业领域;最后,教授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由于研究生院建立,德国博士生教育的课程得到了加强,逐步由传统的个别指导转向有课程要求、有组织的培养方式。

日本与德国一样,也采用讲座制,一个讲座只有一名教授,其博士生教育也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战后,日本引进美国的研究生院制度,课程学习受到高度重视,这从把研究生教育称作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即可略见一斑。无论对硕士研究生还是对博士研究生都规定了必要的课程学习,博士研究生只有学完规定的课程方可毕业。其学位论文的通过与否同毕业没有多大关系,可以在毕业后撰写论文再申请学位。但是,倘若没有学完规定的课程,就不能毕业,也就很难取得学位。

从美、日、德博士研究生培养情况来看,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逐步由传统的个别指导转向有课程要求、有组织的培养方式。

七、企业兴办及资助研究生教育是近年来值得研究的动向

随着大学与企业联系越来越密切,企业内教育得到发展,有人称企业教育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一些大公司把企业内教育视为提高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把人力资源投资作为企业重要资本投资,其回报率如同购买仪器设备一样。由于企业办教育其办学目的、培养方法、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实际密切结合,能及时解决其实际问题,因此,企业办教育愈来愈受重视。

以美国为例,其每年公司企业用于培训和再教育的总经费达400亿美元左右,参加企业内教育人数达800万人。可见美国企业内教育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美国企业内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新发展就是可以授予学位的企业学院数目增加。二次大战前,可以授予学位的企业学院只有3所,1985年就发展到18所。1970年以前只有5所企业学院可以授予硕士学位,而到1987年则发展到21所,其中可授予博士学位的达4所,这些企业学院得到有关部门认可。企业内研究生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面向企业实际的课程设置。企业内研究生课程一般都是针对公司和企业科学技术、生产管理实际需要开设的课程,课程目标明确,针对性强。(2)工学结合的培养过程。企业内研究生教育侧重于一边工作一边实践,贯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例如,IBM公司办的研究生教育中,有一个关于研究生“工作——学习”计划,边工作边学习。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基本上是全时脱产学习,但论文题目密切结合企业实际。由于企业内的研究生教育不仅能给企业培养高级人才,而且能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科技、管理、生产等实际问题,故发展较快。

德国的企业界对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对博士研究生教育资助是较大的。以大众汽车公司为例,该公司基金会1963年首次在其年度报告中提出为有才能的大学毕业生设立奖学金计划。其要旨是给那些具有学术发展前途的博士生提供奖学金,帮助其克服工作和学习中的困难,圆满完成学业。1986年该基金会决定用600万马克,资助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而截止申请期限1987年7月,27所高校申请奖学金数额已超过实际奖学金数额9倍,达到6100万马克。

英国工业界近年也加强了对英国大学的联系与合作,特别对研究生教育也予以大量资助。英国工业界对研究生教育的资助主要是通过科学和工程研究委员会(简称SERC)与工业部门联合设置多种研究生奖学金项目进行的。这些项目主要有:(1)理工科合作奖学金。由SERC和企业联合提供奖学金,并联合管理。(2)工业奖学金。由SERC和企业共同资助。(3)工程博士奖学金和合作培训奖学金。英国企业不仅资助脱产研究生,而且鼓励在职人员读研究生。这类计划有教学公司计划、联合研究生发展计划和工业研究资助计划。

八、大学与工业界联合培养研究生以及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的作用在研究生教育中愈来愈重要

1985年,美国总统的工业竞争委员会经历了一年八个月的调查研究,以大量资料论证,要在世界竞争中取胜,必须保持科技基础和人才基础两个优势。他们提出,当代研究生教育发展必须注意高层次工业与大学的联合,大力发展工业界与大学的联合体,以此作为培养新型研究人员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把过去单纯依靠大学培养研究生转向大学与工业界联合培养,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新的培养模式。调查还建议把研究生教育的投资重点转向大学与工业的结合,以此鼓励研究生教育与工业生产之间建立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以适应高科技时代的人才培养。近年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以连续每年2000万元的投资强度投向工业界与大学的联合体,资助大学科研和发展研究生教育。目前美国有6万名研究生在“总统青年研究人员奖学金”的资助下在各联合体中从事研究与开发。据报道,联合体之一——“斯坦福中心”每年培养30名博士生和100名硕士生。

过去,英国大学的科研工作与研究生培养脱离社会生产实际,与工业界联系少,近些年来,为改进大学与工业界的联系和合作,政府和大学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在联合培养研究生、鼓励研究生教育与生产互相结合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联合设置多种研究生奖学金以鼓励采用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研究生。例如,理工科合作奖学金。英国科学和工程研究委员会(SERC)与企业联合提供并联合管理监督。研究生要用部分时间在企业工作,以生产中的问题作为学位论文课题,课题经企业和SERC审查,认为符合学位论文要求,SERC给研究生提供奖学金,企业还另给研究生提供资助,同时还给招生单位提供资助,以吸引导师和研究生做与生产有关的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下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急需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联合研究生发展计划。这项计划由大学和企业共同开设,其目的在于强化专业培训的硕士学位的课程计划。该项计划共开设30门课程,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选修14~16门课程。学完一门就回企业应用所学知识于工程实际。过一段再学第二门,用两年至两年半学完14~16门课程,然后结合企业实际提出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写出学位论文,经答辩合格,授予硕士学位。联合研究生发展计划主要招收优秀的在职人员。由于这一计划课程内容、论文选题与生产、科研紧密联系,既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又能培养研究生,因此很受企业的欢迎,同时也受到SERC和英国政府的重视。

九、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

纵观当代发达国家,有一个突出特点是研究生教育日益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师国际化。请国际上有名的专家给研究生上课,例如瑞士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2)学生国际化。学生面向国际招生,例如美国某些专业国外研究生数目已达1/3;(3)教学内容国际化;(4)实习场所国际化。前面讲的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其研究生实习场所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5)培养思想的国际化。美国许多大学领导人近年来极力倡导应注意培养能从全球角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研究生,以求立足于未来世纪国际竞争的大环境;(6)研究生学历的国际认可。历史发展经验表明,研究生教育越国际化,就愈能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大环境的人才,其人才质量就愈高。美国研究生教育不仅吸收了世界上最好的科学知识,吸引了各种人才,而且在世界各地建立培养基地,从而促进了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从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到1961年的《共同教育与文化交流》以及1966年的《国际教育法》都一次比一次加强了高教和研究生的国际化。现在欧洲共同体正努力发展“欧洲学位”跨国大学教育计划。这个教育计划是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协同组织的研读各国学位课程的教育项目,旨在培养适应国际大环境进行贸易和商业活动的人才而设立的。1990年在欧共体12个成员国84所大学中有600多名学生攻读“欧洲学位”。日本在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时也积极推行国际化,计划在2000年时招收留学生10万人,并增加研究生交流、访学的拨款,“收购”美国大学,搞“本土留学”的研究生教育计划,力图加大日本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

标签:;  ;  ;  ;  ;  ;  ;  ;  ;  ;  ;  ;  

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