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若干战略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经济发展论文,我国加入论文,战略论文,农业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加入WTO,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将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加入WTO后的“三农”问题,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今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年,中共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联合召开的WTO与“三农”问题研讨会,很有必要,也很及时。与会的专家学者、地方领导、企业界人士发表了不少很有见地的意见,下面我谈几点看法。
一、全面认识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同时,也出现了农产品卖难、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增收困难等新的矛盾和问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对外开放的范围和程度扩大,直接参与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既有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要全面正确地分析,既不能盲目乐观,掉以轻心,缺乏应有的准备,也不能悲观失望,无所作为。要通过我们艰苦细致的工作,化压力为动力、化不利为有利,最大限度地争取我们的利益。
加入WTO,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一是为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提供了比较规范、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有利于扩大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及加工品的出口,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成本低于国际市场,具有潜在的优势。如目前牛肉、猪肉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50%左右,园艺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20%—70%。由于一些发达国家检验检疫标准较高,对农产品的进口采取越来越高的技术壁垒,我国很多产品质量标准达不到国际水平,出口受阻。如最近我国一些农产品因存在着疫病和农药、化肥残留较高,被一些国家禁止进口。要改变这种状况,使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的优势,需要有一个过程。二是为我国引进农业先进技术和资金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三是作为WTO成员,可以参与WTO新一轮多边谈判及制定新的规则,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利益。四是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农村市场体系的步伐。
加入WTO后,近期对我国农业最大的挑战在于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我国耕地资源稀缺,人均耕地占有量0.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远低于美国的57公顷、加拿大的110公顷。目前我国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如粮食品种(包括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根据我们入世的承诺,除去小麦、大米、玉米、棉花、豆油、食糖、羊毛、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关税配额量逐年增加,其它农产品全部放开,实行自由贸易。今年,小麦、玉米、大米的关税配额量为1830万吨,相当于这三种粮食商品量的13.8%。今年棉花进口配额是1637万担。现在这些产品国内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50%,全部进来后,会对国内粮食和棉花市场造成冲击。没列入关税配额的大豆,2000年进口了1040万吨,2001年进口了1400多万吨,相当于我国全年的总产量,今年进口量还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总起来看,入世后,国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总量会增加,过剩状况会加剧。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农产品生产可能会有所收缩,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会增加。据农业部有关单位测算,如果今年粮、棉、油的配额全部成为实际进口量,相当于减少1.1亿亩播种面积,若按目前每个劳动力承担约7亩播种面积计算,将造成近1600万劳动力过剩。如果再算上大豆进口,共计将使2000万农村劳动力过剩。目前,在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约有剩余劳动力1.5亿人,“十五”期间每年还要新增农村劳动力800多万人,这样,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进口农产品的冲击,一是将对我国长远的粮食和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我国是人口大国,必须立足于国内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外国廉价农产品的冲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会受到挫伤,我国农业生产可能会萎缩,一旦国际风云突变,我们就将受制于人。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二是将制约农民收入的增加。从1996年起,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出现下降趋势,1996年为9%,1997年为4.6%,1998年为4.3%,1999年为3.8%,2000年为2.1%。去年农民收入有了恢复性增长,为4%左右,但部分粮棉主产区农民收入依然下降。入世后,受进口农产品冲击的影响,农民的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增加,尤其是粮棉主产区,形势会比较严峻,农民收入的下降,将会使农民购买力下降,农村市场进一步萎缩,影响扩大内需方针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落实。
总起来看,我国加入WTO,有利有弊,“弊”是现实的、来得快的;“利”是潜在的、长远的,需要努力才能得到的。最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关键取决于我们应对的措施是否得力。
二、突出重点,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根据加入WTO我国农业发展的形势,应按中央的要求,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就当前来说,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这是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抵御外国农产品冲击的关键,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快优良、专用品种的培育、引进和推广的步伐,促进品种更新换代。尤其是要抓好小麦、玉米、大豆等受冲击较大的粮食优良品种的推广。二是加大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全面调整和优化农业布局。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只有在最适宜的土壤气候条件下,农产品产量才能最高,品质才能最优,成本才能最低。因此,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地区集中,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高价值农产品和出口创汇农业,参与国际竞争。中部地区是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发挥粮食生产优势,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畜牧业和加工转化,不断提高粮食效益。西部地区要加大退耕还林步伐,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四是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农产品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运销效率,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和成本。五是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无公害,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水平。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相互联系与促进的组织形式,是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要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一件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发展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规模比较小、技术设备落后,对农业的带动能力弱。加入世贸组织后,龙头企业面对的强大竞争对手是规模庞大、竞争力强的跨国公司。国家应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打造中国的农业“航空母舰”,增强我国农业参与农业国际化竞争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三)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我国农业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规模比较小。在加入WTO后,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这种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日益显露出来。有人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的竞争比喻为小木船同航空母舰的对抗。出路就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这是国际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西方发达国家农民普遍加入了各种形式的合作社。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民已经组织起来,兴办了各种类型的技术协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
在新形势下推进农业合作,必须吸取我国合作化的经验教训,决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基石,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受广大农民的拥护,决不能有任何的动摇。二是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由农民当家作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民办、民有、民享、民主管理。各级政府应积极鼓励和引导,但决不能包办代替。三是要坚持多样化,不搞一刀切。那个地方适应建立什么样的合作组织,就建立什么样的合作组织。可以是综合型的,也可以是专业型的;可以是产前的,也可以是产中、产后的;可以是地域型,也可以跨地域。要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处理合作经济组织中出现的问题,充分体现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愿望。
(四)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减少农民才能保护农民,才能富裕农民。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目前仅为36.2%,远低于发达国家80%—90%的水平。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一是减少农村人口,有利于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城镇人口,可以扩大农副产品的市场容量;三可以增加农民在城市的就业,拓展农民的增收门路。据有关方面测算,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农民收入相应增长2.88%。目前,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提高城镇化进程,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不可能全部进入大城市,否则会引发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这方面,有些发展中国家已有前车之鉴。墨西哥城、孟买、加尔各答等城市因大量农民涌入,超过了城市就业容量,形成了大量的贫民窟,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应汲取这些教训,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积极发展小城镇。要推动和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繁荣小城镇经济,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二是积极发挥大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之间在社会保障、教育、就业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村人口还不能自由向城市迁移。今后,应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逐步改革城市户籍制度,放宽人口迁移政策,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创造条件。各个城市应根据当地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容量,科学地制定人口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一定时期人口迁移的规模和总量。当前,各地要着力清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歧视政策,取消不合理的限制和乱收费、乱罚款,切实保障进城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和改进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
加入WTO后,农业的发展更加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护。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保护措施。但总起来看,支持和保护的范围与力度都不够。在WTO规定允许的“绿箱”政策12项支持内容中,我国有6项空白。在“黄箱”支持政策中,我国允许对农产品价格补贴、投资补贴和投入品补贴最高可以达到农产品总产值的8.5%,我国目前为1.5%左右。今年,我国应根据WTO的规则要求,对现有政策进行清理,该坚持的坚持,该调整的调整,该补充的补充,该取消的取消。总之,要用足“绿箱”政策,用好“黄箱”政策,逐步建立起符合WTO规则和我国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
1.制订新的支持保护政策,填补“绿箱”政策中的空白。一是增加政府对农民的服务支出,如增设农产品检验检疫、营销服务、市场信息与咨询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建立对农产品质量无偿检验制度和畜禽无偿防疫检疫制度等。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的政策性保险体系。发达国家农业保险有80%的资金都是由政府支持的。三是研究设立政府向农民提供调整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的投资补贴。四是增加农业贷款的财政贴息,扩大支持农业生产的贴息贷款的范围,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新品种和农业生产资料等方面的补贴。
2.继续加大部分原有政策的支持力度。重点是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3.调整部分已有政策的支持领域。重点是将对中间环节的支持转向直接生产者。借鉴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探索直接补贴农民的具体办法。
4.改革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农业管理体制还带有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特点,“铁路警察各管理一段”,农产品产销之间、内外贸之间、产学研之间、生产与投资管理之间相互脱节,近来又加上检验检疫和质量控制体系与生产体系相分割,以至管生产的不关心贸易,管贸易的不管国内市场,造成宏观调控的滞后和混乱。西方国家的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内贸和外贸、检验检疫和质量控制都是一个部门管的,可以及时协调生产、流通和内外贸之间出现的问题。为了适应加入WTO后农业竞争的需要,我国应大力推进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的农业管理体制,对农业科研、推广、生产、加工、流通、内外贸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建立运转协调、灵活高效、政策透明、管理科学的农业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