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指标体系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中国社会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建立社会指标的意义和作用
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实践证明,经济虽然是发展一切事业的物质基础,但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质量并不仅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还取决于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社会制度、财富分配方式、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等社会发展方面,经济的增长并不能完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世界各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利用社会指标对社会发展趋势和各种社会问题进行评价、监测,社会指标已成为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选择主要社会指标对我国历年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度,对发展中的进步和差距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对策,是改革开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的需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指标课题组(国家重点课题),在学习吸收国内外社会指标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建立了综合和专题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上有所创新。课题组选择了16个有代表性的经济社会指标, 用综合评分法对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120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评出了我国居世界的位次及找出了我国的进步与差距。
为了促进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课题组根据经验选择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办法,选择了46个指标,用综合评分法对各省市区的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排序,从1987年至今已进行了8次。1994 年居前10位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天津、广东、辽宁、江苏、浙江、黑龙江、吉林、山东。评价结果在报刊上公布后,引起了各地决策部门的关注。如山东省在1987年被评为16位,省领导从多项指标中找到了差距和薄弱环节,采取了对策,经过努力,1994年已上升至第10位,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这一评价方法已被许多省、市、县逐级应用和推广。
课题组还用20个主要指标对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进行综合评价,从1991年起已进行了4次,1979—1994年16 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是: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福建、海南、上海、河南、云南、新疆。在分项指标中分析了发展快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指出了发展中不协调的几个方面:一是多数地区生活质量超过了经济效益的增长;二是一些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慢于经济的发展;三是一些地区人口控制不严,增长过快;四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明显快于西部,东西部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也呈扩大趋势。
当前社会经济总水平和速度两者的结合,便是社会发展动量指数,居前10位的均是东部沿海地区: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天津、山东、福建、海南、河北。
课题组还用综合指标体系对188 个地级以上市和二千多个县进行了排序评价。
社会指标体系不仅适用于综合性评价,还适用于各种专题性评价,已建立并进行评价的有小康指标体系、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等,并用小康指标体系评出了24个小康城市和80个小康县。
课题组对具有监测功能的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较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监测和预警,写出了专题预警报告,如曾对物价问题、痛苦指数上升问题、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以及实现小康的难点等问题用社会指标进行了分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为了深化对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较准确地判断问题产生的原因,必需使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主观指标即群众的意愿和满意度,它能较真实地反映群众的真实思想,我们共在1988、1990、1992、1994年进行了4次万名和2万名各阶层居民的问卷调查,对社会风气、物价上涨、分配不公、社会治安、生活质量、对实现小康目标的意向等进行了调查,结合客观的统计资料作出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写出了专题报告。
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广义的社会包括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生活、法制等领域,反映了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会结构、经济效益、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全面反映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
为了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们从众多指标中选择了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指标组成指标体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从中可以监测和揭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评价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度,从比较中可以找出进步和差距,并分析薄弱环节及其原因,以便采取对策,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现对改革开放16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作简要分析:
这套全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共选择了36个重要指标(这是从原46个指标中选择确定的,是采用经验筛选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办法),分成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六个子系统,用加权综合指数法计算出分类和综合指数,凡货币指标均用可比价格,所有指标均用相对数(比例、速度、平均数),年度之间有可比性。评价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上升,社会秩序指数下降,社会稳定指数微升。
1994年比1978年,36个指标的综合指数增长83%,16年间平均每年增长3.8%,由于社会秩序指数是下降的,社会稳定指数基本持平, 影响了总指数的增长。若单从社会经济25个指标(不包括社会秩序和稳定11个指标)来看,1994年比1978年增长122.5%,平均每年增长5.1%,比改革前(1953—1978年)26年平均每年增长2.4%快了一倍多。 从“八五”前4年(1991—1994年)的发展来看,36 个综合指标平均每年增长2.8%,若不包括社会秩序和稳定指标,4年平均增长4.2%, 略慢于16年的年递增速度(详见文后表格)。
分子系统看,增长最快的是生活质量指数,16年平均每年增长7.0%,比改革前26年平均递增2.2%快两倍多; 其中居民消费水平年均递增7.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8.2%,快于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6.4%的速度, 人均生活用电量反映了居民生活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程度,增长最快,年均递增12.7%。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的4年中, 无论是城乡的居民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居住和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的增长均快于农民的增长,导致城乡差距的扩大。
社会结构、经济效益、人口素质三个子系统16年的年递增速度分别为4.4%、4.2%和4%,均慢于生活质量的增长速度。社会结构6个指标中以反映外向型经济的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增长最快,分别增长10.6%和4.1%,教育经费增长最慢; 经济效益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16年分别递增8.2 %和6.5%, 但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和反映投资效益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均为负增长,分别为-5.3%和-1.5%;人口素质以每万人口大学生和大中专毕业人数增长最快;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80年代后期控制不好,有上升趋势,因此16年间仅下降了0.8个千分点,年递增仅0.4%。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16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是很快的,反映了综合国力得到增强,城乡居民得到了较多实惠,社会结构得到优化,人口素质稳步提高,人的潜力得到了发挥,体现在经济效益方面有较大提高。
另两个子系统是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它是反映社会关系是否协调和平衡,社会稳定是维持社会生产和生活、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前提条件。因为它是逆指标,立案率越高,速度越低。如社会秩序6 个指标中除每万人口警察数为正指标外,其他都是逆指标。在16年间每万人口警察数虽增长13.7%,加强了社会治安的调控能力,仍控制不了各种案件的上升趋势,如刑事案件、经济案件、治安和交通事故死亡率均上升幅度较大,反映在速度即呈下降趋势,1994年比1978年社会秩序指数下降了34个百分点,年递减率为3.1%。刑事案件、 贪污贿赂等经济案件,治安案件的立案率和交通事故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而且在刑事和经济案件中的大案要案比例不断上升,社会形势十分严峻。
社会稳定指数由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5个指标组成, 为了较准确地反映“两率”,采用了时期平均数。16年间社会稳定指数仅增长7.5%,年递增0.5%,主要是通货膨胀率上涨较多,16年间平均年递减-7.8%,城乡贫富差距由1978年的2.7倍扩大至1994年的5.6倍,年递减-4.5%,城镇失业率、 社会保障覆盖面和贫因人口比例指数都略有上升。应该说明的是城镇失业率仅为显性失业率,还有停产半停产的隐性失业人数约800万人未计入,若计入,失业率将达8%左右,超过了1978年5.3%的水平,从今后几年看,失业率、贫富差距仍将呈上升趋势, 通货膨胀率也将保持在10—15%之间。它将影响社会稳定指数的增长。
社会稳定指数与社会秩序是密切相关的,如果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会直接影响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上升。近4 年来社会稳定指数已呈下降趋势,刑事案件、经济案件和治安案件均呈上升趋势。这是值得充分注意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时期,在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无序和失衡状态,这是必然的现象,各级政府必须进行宏观调控,加强管理,加强法制建设,整顿社会经济秩序,尽量消除和减少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以减轻社会震荡,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当前首要的任务是稳定物价,处理好失业和隐性失业问题,对几千万贫困人口进行扶贫和救济,防止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三、如何比较准确地综合评价中国在世界上所居位次
当今世界,已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到追求“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社会全面发展”。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事实证明,高速经济增长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促进社会发展,还会带来诸如环境破坏、犯罪率增加、贫富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因此新的社会发展观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又提出了以消灭贫困、促进全面就业、人人享有教育和基本保健服务,有效利用社会发展资源,以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行动纲领。
国外近年来有哪些社会指标的综合评价?这些国际评价中把我国评在第几位?是否符合实际?现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美国宾州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埃思蒂斯选择了36 个社会指标, 对120多个国家计算了“社会进步指数”,在1983年,中国被评为77位, 1990年提高为67位,第一位为丹麦。
美国海外开发署大卫·莫里斯博士从1975年就研究计算了“生活质量指数”,他仅用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识字率三个指标组成,在1977年161个国家的指数中,中国居第73位。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计算一次“人文发展指数”,也是用三个指标,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平价购买力计算),在1990年的130个国家中,中国居64位,但在1992 年以同样指标口径计算的174个国家的排序中,中国的位次却降至111位。
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研究所根据对3000位企业管理人员的1995年的问卷调查,排出了48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名次,中国被评在34位,处于中下水平。第一是美国,末位是俄罗斯。该所又对1500家企业家的预测调查表明,到2030年全球经济最具竞争力的前10个国家中,中国得票580票,排名第三,居美、日之后。 其他七名依次是德国、新加坡、韩国、印度、中国台湾省、马来西亚和瑞士。
世界银行根据自然资本、产出资产、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得出每个国家的实际资产价值,来衡量国家财富的新标准,1990年的排序,中国人均财富为6600美元,居170多个国家的162位,低于世界平均8.6 万美元的92.3%。澳大利亚居首位人均达83.5万美元,日本居第5位, 为56.5万美元,美国42.1万美元,居12位。
英国海外就业状况研究机构研究了全球67个国家的生活成本,以居住国的商品及劳务价格作为衡量标准, 以新加坡的生活成本指数为100,中国由1993年的11位上升到24位,指数为91.6%(逆指标,位次越低越好),新加坡为20位,日本最高居第一位,指数为213.7%。 印度最低,居末位。
国际组织还对某一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国际间的比较,如瑞士一研究所对1995年世界投资环境进行了排序,最佳国为新加坡,居首位,瑞士、日本为第2、3名,比利时、中国台湾省、美国、德国、法国也居前八名。还有痛苦指数的排序和信用度排序等,至于单项指标的国际评价更是名目繁多,不一一列举。
从以上几项国际评价中,虽然研究目的、衡量标准不一,但评价的结果均突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如生活质量指数和人文发展指数等,虽用的指标不多,但都反映了收入水平、营养、教育、卫生、环境、分配等内涵,它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排序有较大差异,如阿联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由于社会发展滞后,生活质量指数却居116位,而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一百位左右,由于社会发展较快, 因此生活质量指数、人文指数均居六七十位,这就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作为衡量标准的特点。另一特点是评价方法都用人均数、比例数等相对数,在国际间具有可比性,不受国家大小的影响,由于我国拥有12亿人口,虽有不少指标在总量上居优势,但用人口平均就居劣势了,如我国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较丰富,但人均财富只有6600美元,居162位。 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过多,事实充分说明了只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才能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国外的国际评价虽大多数比较符合实际,但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指标内涵不同,因此有的评价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某国际组织评价各国“政府的透明度”,中国被评为第三名,又如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人文发展报告中计算的“人权指数”,中国被评为世界倒数第二名,这就是因为评价标准不同和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造成的,因此评价结果必然会脱离现实。还有的国际比较中,将美国评在东欧各国后面而居28位,也不甚恰当。而且外国评估各国往往只公布一个位次,而得不到具体指标,因而看不出各国的进步与差距,而且不是高估就是低估,准确度和可信度并不高。在我国,社会指标的评估和应用刚刚起步,除了有单项指标的国际对比外,对于社会指标的综合评价还没有开展。为此,便促使课题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1987年首次用16个社会指标对世界120个国家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经有关专家审阅, 认为我国排出的各国排序比较符合实际。以后我们每年评一次,已评了7次。 现将评价结果简介如下:
“社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的建构理论依据是结合中国国情,参考学习了国外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衡量标准,共选择了16个指标,其中10个指标是参考了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确定的现代化指标,它基本概括了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和生活质量的主要方面,还增加了出口比例、教育经费比例、婴儿死亡率、人均摄取热量、人均能源消费量和通货膨胀率等6个指标, 更全面地反映了生活质量的各个方面,16个指标的综合得分,基本反映了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与国之间具有可比性。评价方法是采用综合评分法。评价的资料根据是世界银行公布的120 个百万人口以上的世界发展报告,为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其中的中国数字作了适当调整。历年评价的结果,中国所居的位次是:1987年70位,1989年降为71位,1990年又恢复到70位,1991年上升为68位,1992年67位,1993年66位,处于世界中等偏下水平。现对1993年的评价结果作简要分析:
分国别看,我国综合得分为82分,比世界120个国家平均92 分低11%,比44个低收入国家65分高26%,比52个中等收入国家94分低13%,比24个高收入国家141分低42%。名列前10位的是挪威、比利时、 瑞典、丹麦、荷兰、法国、芬兰、德国、爱尔兰和加拿大,列百位以后的大多是亚洲和非洲国家。与我国16个周边国家和地区比较,高于我国的有7个,是日本、新加坡、香港、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 居我国之后的有蒙古、菲律宾、印尼、印度等9国。
分各子系统看,大致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居世界后列,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居中等偏上水平,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88位,社会结构指标居93位,人口素质居53位,生活质量居40位。
今后社会发展中需加强的薄弱环节是:第三产业比重和城市人口比重偏低,教育经费比重和大学生入学率也处于世界后列,控制物价上涨及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是今后长期的任务。
1995年我们又推出了一项新的国际比较研究,“我国和世界各国现代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目的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能否加快现代化进程,将决定我国下个世纪的地位和前途。那么我国目前现代化程度进程如何?就需要量化。为此在社会发展水平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用英克尔斯确定的10个现代化标准(他是通过对世界各种不同类型国家进行调查而作出的定性研究),这10项标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12—15%,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45%以上,非农业劳动力比重占70%以上,识字人口比重占80%以上,适龄青年受高教比重占10—15%,城市人口比重占50%以上,每个医生服务人口在1000人以下,平均预期寿命在70岁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 %以下。这10项指标,若都达到或基本达到,就说明已实现了现代化。笔者认为这些指标概括性很强,它反映了现代化、社会化、城市化、知识化,对各国都具有代表性和共性,确实能反映现代化的进程。为此我们根据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及联合国教科文、劳工年鉴等收集了120 个国家的1993年数据,用综合指数法进行了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它与前面社会发展水平评价的区别是:前者是现有社会经济实力水平的比较,后者是用现代化标准衡量的实现程度。1993年评价结果如下:
中国现代化10个指标综合得分73.8分(也即实现现代化标准73.8%)居世界73位,属中等偏下水平,比低收入国家高32%,比中等收入国家低24%,比高收入国家低69%,与历史比,在1978年得分59.6 分, 1987年66.5分,1990年69.8分,1993年比1978年提高了24%。24个发达国家已超过现代化标准1.4倍,居前的10国是:丹麦、意大利、 比利时、德国、奥地利、美国、加拿大、瑞典、挪威、瑞士。与周边国家比较,有8个在我国前面,8个在后面,我们居中,以日本现代化水平最高,居世界第11位。
在10项指标中,居后的指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城市化、非农业就业比例及大学生入学率等5项,居世界第81—109位。据测算,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300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至少需要20年,即到2014年才能实现,而且需要保持每年递增7.7 %的高速度。大学生入学率居世界99位,若要从目前的2%提高到5%,大学在校生至少要达到700万人,按目前的增长速度要到2006年才能实现, 要达到10—15%的现代化标准,则需要20多年的时间,若要加快实现,必需增加教育投入和依靠办学体制的改革。
以上两项研究是我国开创性、探索性的比较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认为,国际比较是一项极复杂、理论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研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今后需要比较的项目、待开发的领域很多,为了提高国际比较研究的可信度,得到国际组织的公认,还需要在指标的选择、指标口径范围的可比性、准确性以及计算方法的科学性等方面加强研究,并学习国外好的经验,开创我国的国际比较研究新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说明:1.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5年)》及其他有关资料加工整理。
2.指数计算方法:用加权综合指数法计算,“*”者为逆指标, 分子分母倒算而得。
3.本表中凡以“元”为单位的7个指标,绝对值为当年价, 指数按比价计算,第15是用不变价格指数剔除了价格因素。
4.第23、36项指标根据城乡住户调查资料用城乡人口数加权平均而得。
5.第4项社会投资指社会文教科卫福利投资,第5项指预算内教育经费,第10项指6岁及以上人口比例。
6.第32、33项各栏绝对值分别为1978—1980年、1986—1990年、1991—1994年的平均数。
7.第27项1994年因统计口径变动,表中数字是根据变动后的速度推算的。
8.括号内综合指数为不包括第五、六两项子系统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数。
注释:
*我们评价的“社会发展”是指包括经济和非经济事业的“大社会”,是反映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和体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据此确定了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法,把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划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促进的五个子系统,即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和社会秩序。然后再在每个子系统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组成指标体系。
标签:综合评价论文; 社会发展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