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型学的地铁配线商业空间研究论文_隰晓宇

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分院 天津 300073

摘要:本文以图解类型学的方法作为切入点,对地铁配线商业中的空间形态及业态分布进行梳理,从而探究地铁配线商业空间的组织模式和设计中的技术路线。

关键词:配线商业 类型学 空间组织

1.引言

地铁配线商业空间,是对地铁线路中停车线、折返线等配线上方的冗余空间进行商业开发后形成的一种空间。由于地铁的配线段往往埋深较深、长度较长,因此相较于将配线上方空间进行回填,对配线空间进行商业开发是一种结构受力更为合理、建设开发更为经济的选择。

配线商业开发作为现今轨道交通建设的主流方向。这种做法不仅仅能够响应政府与企业的协同运作的PPP模式(private-public-partnership),以轨道交通土地的开发为资本,引入企业的力量进行投资建设。更能够利用配线空间的长度优势,连通两侧地块,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对客流吸引与城市商业空间的活力都能够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2.配线商业的空间形态

2.1配线商业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2.1.1 空间尺度因素

首先从空间上对商业空间的形态进行分析。影响配线商业空间断面形态的因素主要有:配线商业空间的高度、宽度、商业空间与通道距离、通道宽度等。

高度方面,站厅层配线商业与车站主体站厅层往往采取顺接的形式,因此配线段装修后净高应与站厅层保持一致。宽度方面,配线空间的基础宽度=限界尺寸+站台宽度,但同时可通过外扩空间与周边下沉广场和地上商业相结合等方式,有效拓展商业空间的使用宽度。根据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的,通过建筑高度(H)与相邻间距(D)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空间的封闭性理论:以D/H=1为界限,随着D/H比的增大,将产生逐渐远离的感受;随着D/H比的减小,则产生迫近之感。利用此理论,通过调节D/H比能够有效的调节通行人流的心理感受,从而达到控制步速、促进商业购买行为的目的。并且可以根据所处空间的D/H比,合理地配置和组织不同的商业空间。

2.1.2 消防疏散因素

其次,从消防分区和疏散的角度分析配线商业空间形态的划分。消防疏散对于地铁空间形态的划分起到限制性作用。根据《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即GB 50098-2009,当地下商业空间在设有火灾报警及自动喷淋系统时,每个防火分区的面积最大可达2000㎡。由于交通建筑民用建筑适用的防火标准不同,两者之间不能互为疏散。同时,根据人民防空防火设计规范规定,商业营业厅大于1000㎡时,应设置不少于两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入口。此外,配线空间往往长度较长,疏散口较多,在满足此空间的疏散需求之外,更应该结合周边地块的商业需求进行二次设计。因此,需根据消防疏散规范,对商业空间进行有效的划分,并充分利用出疏散口和走廊附近的客流。

2.1.3 使用功能因素

空间不同的使用功能需也影响着空间的形态的塑造。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配线商业的功能可分为三类,分别为交通功能、商业功能以及共享功能。三种功能主导下的空间特点各有不同。

根据《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复合化研究》一文中描述,在站内商业空间通道长度超过40米时,即为交通功能占主导的空间。此类空间以地铁站点引入的通勤客流为主,空间形态较为简单,商业空间分列于交通空间两侧,多为开间、进深较小的商铺,面积通常为一百平米左右。

而商业功能占主导的空间,以增加客流密度、交通流线迂回、商业面积占比较大为特点。比例能够提升配线商业的活力,促进经济效益,商业功能的需求。缺点是与地铁车站快速疏散的需求相悖,不利于疏散。

共享空间通常不作为主导空间,而是上述两种空间的过渡与补充。穿插在交通及商业空间之间,起到扩展空间、引入采光、聚集客流的功能。通过设置共享空间的手法能够有效平衡冗长低矮的交通空间带来的压抑感,成为商业空间视觉聚集的焦点。

2.2 空间形态分类

配线商业的空间形态的划分反映了空间利用的层次,最终能够决定空间的利用率和活力。下面对应上文配线商业的使用功能,将其空间形态分为线性空间、节点空间、复合空间。

2.2.1线性空间

线性空间对应于配线商业的交通功能,以交通空间为中心,商业空间布置于线性通道两侧。线性空间中,通常其通道截面积较小而容纳的交通流量较大,交通功能与商业功能的面积比约为1:1。

2.2.2 节点空间

节点空间对应于配线商业的共享功能。由于其交通属性,也可视作扩大的线性空间。但更大的商业空间带来了更复杂的交通流线和视线交叉。节点空间的D/H比接近2/1。在节点空间中,交通空间与商业空间的面积比介于0.8:1与1:1之间。

2.2.3 复合空间

复合空间将交通、商业、及共享空间相结合,充分发挥商业空间组织上的主观能动性。通常扩大的线性空间与节点空间相结合,运用引入外部采光、下沉广场等方式。能够提升配线商业的空间品质和购物体验。

从线性空间逐步过渡到复合空间,人们的购买及活动行为更加复杂,共享空间进一步得到了释放,交通空间与商业空间的面积比能够达到0.8:1。

3.配线商业的业态规划

目前地下空间的业态分为餐饮、零售、娱乐、服务四类。其中餐饮型商业占比最高。4种业态的目的性及其对空间大小的需求度如下图所示。

其中零售类和服务类对空间面积的需求较小,其平面组织较为灵活、空间组织的难度较低;而娱乐和餐饮两种业态,往往服务时间较长,会带来更多的客流滞留,因此需要更大面积的空间,对空间组织的要求较高。这一指标提示了面积大小对不同商业配置的影响,使用面积越小,越适宜布置灵活度高的零售及商业。

从商业行为的目的性分析,零售类的购买行为最为随机,服务类商铺的目的性较强,餐饮类的目的性最强,这一指标提示了商业行为受交通及位置影响的强弱,随机性越强,受交通和位置的影响越大。

4.配线商业空间的组织模式

4.1配线商业空间类型学分析

配线商业在不同的空间形态下,其业态分配也各有千秋。下表通过图解类型学的方法分别对线性空间、节点空间及复合空间的组织模式进行对比。

如图所示餐饮业态目的性较强,受交通因素影响较弱,因此适宜布置于线性空间为主导的轴线尽端。零售类业态的目的性较弱,因此布局上需要考虑视线的通透性及交通的可达性,将其布置于通道的两侧及出入口等客流量较大的位置。娱乐类的业态,更加强调顾客的体验。往往需要人的驻足观望,且滞留时间较长,因此它的空间需求更大,更适宜布置于节点空间附近。

4.2配线商业空间组织案例分析

下面以深圳地铁连接地铁购物公园站至金中环大厦站的配线商业为例,具体分析类型学在配线商业空间组织上的应用。下图将其配线商业从左至右分别为A、B、C三个防火分区。

其中A区横截面宽度较窄,但交通流量较大,交通空间与商业空间面积比约为1:1,是典型的线型空间。在空间布置上,除去必要的交通空间外仅能满足小开间商铺的配置,此时商业以手机营业厅、修理店等服务类空间以及外卖型餐饮空间为主导。

B区同样是以线性空间为主导,同时少量复合节点空间。B区为加宽的线性空间,B区内通道宽度约为A区的1.5倍,首先视觉的通透性和可达性更强,能够容纳和吸引更多的客流,其次,更增加了此区域的D/H比,使顾客的心理距离更为舒适。在与A区交界处引入景观性节点空间,提示出两个区域不同的主题。因此,此处更为适宜配置空间及心理需求度较高、目的性较低的小型零售空间。

在C区中,商业空间的出入口数量显然不仅仅是为满足消防疏散需求设置的。因其位于购物商圈内,与地面商业的更多的结合进一步促进了人们的消费行为。C区引入一处水景,营造出室内广场的感觉,同时在节点空间及出入口附近布置娱乐空间。是同时容纳了节点空间与线性空间的复合空间。

5.总结

本文通过对配线商业的图解类型学分析,得出以下总结:(1)配线商业的空间形态根据交通空间、商业空间及共享空间的面积比和尺度关系,划分为三类空间——线性空间、节点空间与复合空间。(2)配线商业中有四种业态选择,其参与的随机性及其对面积的需求各有特点。(3)线性空间以交通功能为主,两侧更适宜布置小规模的零售业和服务业,尽端适宜布置大规模的餐饮空间;节点空间以共享功能为主,迎合顾客的心理,适宜布置大规模的娱乐空间及餐饮空间;复合空间则是以上两者的结合,通过空间的排列组合,发挥出四种业态的互补效应。

在实际设计中,我们要根据配线商业空间的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三类商业空间有机整合到一起,激发配线商业空间的活力。

论文作者:隰晓宇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7

标签:;  ;  ;  ;  ;  ;  ;  ;  

基于类型学的地铁配线商业空间研究论文_隰晓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