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国内建筑工程项目,尤其是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等方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现代化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地探究出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和有效的质量管控分析,成为了相关领域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之一。本文针对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并且对施工过程中如何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1 引言
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占据着关键地位,混凝土施工的好坏密切影响着建成建筑的最终质量,也影响着建筑的后续使用安全。虽然说现阶段国内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在飞速发展,但是在实际施工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建筑工程施工的有序开展。因此,施工企业应该直面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关键技术,并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同时还应该不断的学习国外的混凝土施工新技术,以此不断优化国内混凝土施工水平。
2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
2.1 施工准备
一般来说,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准备工作包含组织准备、材料准备、技术准备以及机具准备等等,此处主要分析技术准备以及材料准备。
(1)技术准备:①应充分理解设计文件并准确把握设计意图,结合设计图纸开展会审工作,提前分析混凝土施工中可能面临的问题;②结合设计要求和工程特征,拟定施工计划,并将混凝土施工中的人员、机具、材料等要素安排到位,进而有效把控施工进度;③结合工程特征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对于混凝土施工采用多方案比选思路,确保最终选定的施工方案具备充分的可行性;④依据确定的施工方案开展详细的技术交底。
(2)材料准备。在具体的混凝土施工前,施工企业务必要依据设计要求以及工程特征,合理的开展混凝土施工材料选用,并妥善安排进场,混凝土混合料及其原材料应该经过初检和复验,待检测确认达标后才能够投入使用。与此同时,还应妥善做好材料的存储工作,避免水泥等原材料遭受雨淋等危害。
2.2 混凝土的拌和
在混凝土配合比确定后,方可开展混凝土的拌合作业,在具体的拌合操作中,相关人员务必要充分把握混凝土配合比,精确计算混凝土各组成部分用量,并将各部分用量的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具体来说,集料用量误差应控制在 ± 2% 以内,水用量误差应控制在 ±1%以内,水泥及外加剂用量误差应控制在 ±1% 以内。与此同时,相关人员还务必要充分把握拌合作业中混凝土各组成部分的投入次序,同时要把握拌合作用所需时长,通过充分的拌合以及合理的投料次序确保混凝土拌合均匀到位。总的来说,冬季混凝土的拌合作业应不低于 3min,其余季节混凝土的拌合作业应持续在 2min 左右,此外,在具体的拌合作业进程中,相关人员还应该定时检验混凝土的拌合成效,对于检验中发掘的问题应该及时予以处置。
2.3 混凝土的泵送
①在混凝土泵送前务必要将泵管浸水湿润,然后利用砂浆浸润泵管,以避免混凝土泵送过程中损失泥浆,同时还要防止润管砂浆混入浇筑构件;②通常情况下,控制混凝土坍落度不超过180mm,而对于温度高或者是运送距离远的状况,则可以适当调整坍落度;③混凝土卸料过程应不间断的搅拌,务必要保证泵机料斗中混凝土经过输送缸,以防止堵管现象的发生;④泵送混凝土过程中应保证泵送的连续不间断,防止间歇或者是停泵引发堵管状况。
2.4 混凝土的浇筑
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施工属于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施工技术要点包含以下几点。首先,在进行浇筑时,必须要对整个浇筑模板的安全性进行检查,保证模板安装符合浇筑设计标准。并且对于实际浇筑混凝土的高度与采用的方法进行确定,一般体量较大的混凝土浇筑需要采用分层浇筑的方法。其次,在进行混凝土入模时,不能够对模板及内部钢筋结构进行冲击,保证浇筑施工时不存在施工缝隙,并对浇筑高度等进行严格的控制。此外,在进行浇筑时,对于钢筋、模板等结构的位移情况要及时注意,防止出现一些问题而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5 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养护工作也是对混凝土施工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科学的进行养护,对养护方法、养护时间等进行准确的掌握。一般在进行混凝土养护时,主要对其进行洒水覆盖,这样能够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湿润,从而降低混凝土内、外部温差,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性能与强度,避免发生混凝土裂缝。对于混凝土的养护时间要求,需要根据实际混凝土浇筑体量进行科学选择。
3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 混凝土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3.1.1 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降低混凝土原材料变异对工程项目强度和质量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例如,在对混凝土搅拌之前,要对混凝土配比中应用到的各类水泥、骨料等进行严格筛选和检验,只有满足相关的技术标准,才允许进入到施工现场。需要选择具有良好资质的供应商,提供水泥材料,并且按照生产和入场的先后顺序,放置在干燥的水泥仓库当中,切忌露天散放。对水泥材料的放置管理要按照施工管理的标准:存放时间不能超过三个月,堆放高度不可以超过15层,水泥材料堆放的位置要与周围的墙面保持30cm 以上的距离,放置水泥受潮结块问题出现。此外,在对骨料进行检查时,同样要按照有关的材料筛选标准,选择级配好的骨料。在存储期间要确保骨料的含水率不会发生变化。如果在存放期间出现了砂子中黏土淤泥含量超过3%、碎石和卵石中的黏土淤泥含量超过2%,需要将骨料进行清洗,当达到标准之后才可以投入使用。
3.1.2 混凝土配合比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为了能够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还要加强混凝土的配置管理,真正的使混凝土配置比例达到施工标准要求,并对相关参数进行明确。首先,对施工现场混凝土材料的标准进行核对,从而能够确保施工中应用的混凝土材料符合建设标准。例如,对水泥掺水量的孔桩,如果水泥配比中掺水量超出四分之一,那么将会使这些超出水量在混凝土内部出现一些孔隙,这样将会严重的降低混凝土质量,还要对混凝土的强度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混凝土配比控制,从而保证混凝土水泥灰比符合施工要求,满足建筑工程的使用需要。此外,通过有效的控制混凝土配比,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对于接下来的各项施
3.2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
在混凝土质量控制体系中,混凝土施工环节的质量管控占据着核心的地位。通过精细化的施工环节质控,可以将混凝土各道工艺的施工质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通过动态的、全方位的管理,提高了混凝土质控的力度。具体来说,要关注以下要点:其一,施工原材进场后,施工单位应指定专人开展科学的、仔细的验收工作;其二,混凝土拌合作业中,施工单位应指定专人定时检查混凝土的拌合情况,并确保混凝土的拌合操作标准化、规范化;其三,在混凝土的养护环节,施工单位应指定专人定期对混凝土表面洒水,以确保混凝土持续性湿润,在冬季施工中,施工单位则应该及时转变养护策略,具体应转变“保湿养护”为“保温养护”,及时对养护的混凝土予以覆盖保温。
3.3 混凝土养护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养护作业是重要的收尾作业。考虑到混凝土在进入模板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水化热,而水化热释放的大小及速度则会关系着水泥的水化速度,而当水化速度过快时,则易引发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进而导致混凝土开裂现象,严重干扰着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所以应该结合具体的混凝土施工位置以及现场状况,选用合适的混凝土品种,并选取适宜的养护方法,以防止开裂现象的发生。
4 结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由于工程的周期长、规模大,往往需要考虑许多因素,而在这些因素中混凝土的施工尤其重要。对于建筑工程来说,确保建筑的稳定与牢靠至关重要,而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则直接决定着建筑的稳固性,所以务必要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直面其关键技术,采取科学有效的质量把控措施,将混凝土的麻面、钢筋暴露以及开裂等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将质量控制落实在混凝土施工的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以及养护阶段,以此将国内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升到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雷大春.建筑管理中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问题与质量控制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7(19):161-162.
[2]张晓慧.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J].门窗,2017(01):174.
[3]于敏芝,胡永胜.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53):19-20.
论文作者:莫玄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20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1
标签:混凝土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作业论文; 水泥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材料论文; 《基层建设》2020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