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琉球舞的发展历史_舞蹈论文

琉球舞蹈发展史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琉球论文,史论论文,舞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3969/j.issn.1008-7389.2015.01.017

       中图分类号:J609.1;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89(2015)01-0119-08

       历史上,琉球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位于我国福建以东的东海、太平洋上,它自南向北由八重山群岛、宫古群岛、冲绳本岛和奄美群岛等组成。十四世纪以前,琉球还处在一个封闭的状态。洪武五年(1372),明遣使臣杨载出使琉球诏谕入贡,从此,琉球在中国的册封朝贡体制下,进入了大航海贸易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得到繁荣发展。

       随着册封朝贡关系的建立,琉球与中国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文化也不断传入琉球并产生重要影响,促进了琉球自身文化的发展,舞蹈就是其中之一。有关琉球舞蹈的研究,目前仅在董锡玖、刘峻骧、资华筠、金千秋等少数学者的论著中有所涉及[1][2][3]。但是,琉球作为明清两季的册封朝贡藩属国,我们对琉球舞蹈的历史了解得还很不够,有的甚至把琉球舞蹈划入日本舞蹈来研究,这与琉球的历史严重不符。因此,对琉球舞蹈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琉球的历史与中国、日本的关系是分不开的,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大的历史事件来展开:1.1372年,琉球与明建立册封朝贡关系;2.1392年,明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4];3.1609年,萨摩入侵琉球;4.1879年,日本“废藩置县”吞并琉球;5.1945年,“二战”结束。根据以上历史事件,琉球舞蹈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十四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十四世纪七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二战”爆发;“二战”结束后①。

       一、十四世纪七十年代以前

       该时期是琉球尚未与中国建立册封朝贡关系前的一个漫长历史时期,该时期的琉球舞蹈主要是祭祀舞蹈。根据历史神话传说,琉球是由天神阿摩美久开辟的。《中山世鉴》②有载:“盖我朝开辟,天神阿摩美久筑之,然后桓山石草木,次生人是称天孙氏矣。次艺五谷,始有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五伦也,颇似三皇五帝之治矣。”[5]阿摩美久派遣了一对夫妇神仙下凡,生育了三男二女,长男是国王天孙氏,次男是诸侯,三男是农民,长女是闻得大君,次女是巫师,“三男二女”创造了琉球后世繁衍生息的一切。天孙氏统治琉球二十五纪,后历经舜天王、义本王、英祖王、察度王、武宁王等王朝。十二世纪,琉球分“北山、中山、南山”三国,称“三山时代”,以中山国为最强大。1372年,杨载出使琉球,琉球正值“三山时代”。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③统一琉球。

       琉球是个岛国,陆地资源贫乏,主要以近海渔业为生。琉球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琉球独特的舞蹈文化,琉球最早的舞蹈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崇拜。首先是对日出日落太阳的敬仰,其次是对大海的感恩,对于一个田不供食,以渔为耕、以鱼为粮的岛国,大海馈赠了琉球富饶的物质食粮。因此,太阳和大海成了琉球的守护神。在琉球的村落,至今还保留了众多对太阳、大海等诸神祭祀朝拜的场所,每当节日,人们集聚于此举行感谢天地、祈祷平安、庆贺丰年等仪式活动。

       祭祀活动由女性的“神女”来完成。前述夫妇神所生的长女闻得大君就是掌管琉球祭祀的最高领导者,次女巫师是具体实施者。为何是女性呢,笔者以为女性乃大地之母,繁衍生息。另外,大凡以海为生之地,男性多去耕海,而女性持家。祭祀活动中,人们用一定的身体动作来表达对神灵的感谢,这就孕育了舞蹈的早期形态。其中,手的动作非常重要,主要有三种:即“招手”、“捧手”和“拜手”,每种动作都有深刻含义。“招手”的动作手心朝外,双手由上往下,有邀请诸神欢迎光临之意;“捧手”的动作手心朝上,双手由下往上,有接受神灵恩赐之意;“拜手”的动作双手合十作朝拜状,有感谢神灵护佑与恩赐之意。这三种动作对此后琉球舞蹈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琉球的祭祀舞蹈以村落女性的集体圆圈舞为主,用鼓作伴奏,人们合着节奏,唱着神歌,边歌边舞。今天,在八重山、宫古、冲绳本岛北部、久高岛等岛屿仍然保留了这些祭祀舞蹈,如图1[6]、2[7]。

      

       图1 琉球的神女们面向大海祈祷

      

       图2 琉球村落举行的祭祀舞蹈

       二、十四世纪七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该时期是琉球与中国保持册封朝贡关系的时期。琉球舞蹈从民间祭祀舞蹈向宫廷仪式舞蹈发展,推动这一发展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对琉球的册封。

       1.册封活动表演的舞蹈

       1372年,琉球与明建立册封朝贡关系;1392年,明赐“闽人三十六姓”,琉球迎来了全面繁荣发展的契机。中国从1404年第一次册封琉球,至1866年最后一次册封,共册封二十二次。因琉球是岛国,与中国往来只能依靠季风航行,每次册封,中国册封使团都要在琉球停留短则数月,长则半年多之久。停留期间,琉球宫廷设歌舞戏曲等款待中国册封使一行。从现存最早的陈侃《使琉球录》④(1534年)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琉球宫廷表演的歌舞节目还比较简单。“二十二日,复设宴,名曰“拂尘”……但令四夷童歌夷曲、为夷舞,以侑其觞;伛偻曲折,亦足以观。”[8]6从历代“使琉球录”的记载可知,1606年表演了二十余人的歌舞;1633年表演了龙舟歌舞;1663年有“鼓乐、走马、弄刀、刺枪、舞剑、踢球、走索诸戏”[8]46,等等。至1719年第十八次册封时,琉球宫廷表演的舞蹈达到了顶峰,根据册封副使徐葆光《中山传信录》的记载,在这次册封活动的中秋宴、重阳宴上,表演了神舞、老人舞、笠舞、花索舞、蓝舞、拍舞、武舞、球舞(狮子舞)、杆舞、竿舞、团扇舞、掌饰舞等舞蹈以及琉球戏曲等,[8]99-102可以看出独立的琉球宫廷舞蹈已经形成。

       另外,根据琉球宫廷“尚家文书”⑤“戊戌册封诸宴演戏故事”和“丙寅册封诸宴演戏故事”的记载,在1838年(戊戌年)的册封活动上⑥,琉球宫廷表演了神舞、老人舞、三祝舞、扇舞、笠舞、武舞、球舞、双狮舞、团扇舞、蓝花舞、经络舞、羯鼓舞、串花舞、天川舞、女舞、柳舞、四竹舞、菊舞、良会舞、咏花舞、麾舞等舞蹈⑦。在1866年(丙寅年)的册封活动上⑧,表演了神舞、老人舞、扇舞、笠舞、羯鼓舞、球舞、双狮舞、串花舞、麾舞、团扇舞、大兼久舞、天川舞、女舞、经络舞、柳舞、四竹舞、咏菊舞等舞蹈⑨。这两次册封活动表演的舞蹈基本相同,这可能与两次册封的时间相隔较短有关。

       册封活动上,神舞和老人舞是开场首先表演的舞蹈,神舞来自祭祀舞蹈,具有祈祷神灵护佑之意,老人舞具有健康长寿、子孙繁荣的寓意。今天,琉球还保留了开场先跳老人舞的习惯,由一男一女长者或带着子孙,合着音乐《かじゃで风节》⑩缓缓而舞,如图3[7]16。

      

       图3 老人舞

       2.“上江户”表演的舞蹈

       1609年,萨摩入侵琉球,要求琉球向日本进贡。当日本幕府将军更替时,要求琉球派遣使者前往庆贺;当琉球国王更替时,要求派遣使者前往谢恩。这庆贺、谢恩活动称为“上江户”。“上江户”从1634年始至1850年止,共十八次。“上江户”时,在将军官邸举行进见之仪、奏乐之仪和辞见之仪等三大仪式,在奏乐之仪上表演音乐舞蹈。其中,演奏的音乐大部分是从中国传入的明清小调和器乐曲,小部分是琉球的三弦歌(11)和舞蹈。而在萨摩藩(12)及萨摩藩在京都、江户的官邸则表演中国戏曲和琉球舞蹈,以下是“上江户”时琉球表演的部分舞蹈情况[9]。

      

       在《琉球人座乐并躍之图》(13)画卷中,保留了天保三年(1832)琉球“上江户”时表演的四幅舞蹈图。图4[10]“团舞”,即团扇舞,取道具团扇为名。右边两位为舞者,左边四位弹三弦者为音乐伴奏。图5[10]“麾舞”,也取道具麾为名。图6[10]“笠舞”取舞者头戴花笠为名。图7[10]“打组舞”,两男头戴面具与两女相对而舞。两男似小丑与两女“打情骂俏”,或与我国“打花鼓”相近,取名“打组舞”。从以上表演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琉球舞蹈的一些表演特征。另外,从服饰上看,“团舞”和“笠舞”是用典型的“红型”(14)制作而成的传统琉球服饰;“麾舞”扮相受到日本一定的影响;“打组舞”具有中国风格。

      

       图4 团舞

      

       图5 麾舞

      

       图6 笠舞

      

       图7 打组舞

       琉球宫廷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神舞、老人舞,由长者表演;2.女舞,男扮女装,表现女子思春等内容;3.若众舞,由十一、二岁的少年表演,表现少年天真纯洁;4.二才舞,由十七、八岁的青年表演,表现青年人朝气蓬勃。神舞、老人舞、女舞、若众舞主要在册封仪式上表演,二才舞主要在“上江户”时表演。另外,“上江户”时还经常表演一种“口说”(15)的舞蹈,内容表现“上江户”旅途中的各种见闻,伴奏音乐有《上行口说》《下行口说》《坂原口说》《四季口说》等,如图8[7]64。

      

       图8 下行口说

      

       图9 花风舞

       琉球舞蹈的表演采用“序、破、急”的三段结构。首先是出场部分的“出端”,其次是中间部分的“中踊”,最后是退场部分的“入端”,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音乐伴奏。如女舞《伊野波节》,其“出端”的音乐是《伊野波节》、“中踊”的音乐是《恩纳节》、“入端”音乐也是《恩纳节》。若众舞的音乐分别是《くんのうら节》《港原节》《高离节》;若众麾舞的音乐是《泷落》《边野喜节》《浮岛节》等。

       伴奏音乐对琉球舞蹈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琉球舞蹈的伴奏音乐以三弦为主,三弦大约在十五世纪后半叶至十六世纪前半叶从中国传入琉球[11],传入后成为琉球贵族、士族的必学乐器。自十七世纪以后,琉球的三弦音乐名家辈出,代表人物有湛水亲方(1625-1685)、照喜名闻觉(1682-1753)、屋嘉比朝寄(1716-1775)、知念绩高(1761-1828)、野村安赵(1805-1871)、安富祖正元(1785-1865)、野村安赵(1805-1871)等[12]。如老人舞的音乐《かじゃで风节》、女笠舞的音乐《伊野波节》等完美地衬托了舞蹈的表现。

       综上,该时期的琉球舞蹈由民间祭祀舞蹈向宫廷仪式舞蹈发展,表演形式由集体舞向少人数或独舞发展,表演的功能由祭祀转向礼仪。

       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二战”爆发

       1879年,日本“废藩置县”吞并琉球,琉球宫廷解散。原来服务于宫廷的歌舞乐师失去了生活保障而被迫流入民间,部分歌舞乐师为维持生计,或在闹市街区从事商业演出,或在民间从事间歇性表演。这种演出或演或停,有时甚至还受到当局的禁令,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仅有少数舞蹈者还继续从事表演活动,给琉球宫廷舞蹈的传承带来重创。当时,原宫廷乐师摩文仁御殿和最后一次负责册封仪式的小禄御殿出资,川平亲云上担任顾问,在那霸港附近开设了专门的琉球宫廷舞蹈表演场所——仲毛剧场,开业仪式上,嵩原亲云上表演了《诸屯》和《伊野波节》等宫廷舞蹈[9]180。此后,他们培养了渡嘉敷守良、玉城盛重、新垣松舍等名家,使琉球宫廷舞蹈在艰难的困境中得以传承。

       随着琉球王国的瓦解,宫廷歌舞乐师流入民间,宫廷舞蹈也下移民间,与民间舞蹈结合,形成了表现民众生活的大众舞蹈,称为“杂舞”。其中《汀间良》《月夜节》《谷茶前节》《千岛节》《加那哟节》《金细工》等节目大受欢迎,还出现了采用传统曲目表现现实生活的“花风”舞蹈,如图9[7]74。这些大众舞蹈的特点是动作自由奔放不受束缚,贴近日常生活,生动表现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音乐采用大量欢快热烈的民谣。琉球“废藩置县”后,从事商业演出的表演者为琉球舞蹈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时期,日本学者柳田国男、折口信夫、田边尚雄等陆续到琉球进行田野调查。由于他们的推荐,琉球舞蹈于1925年在东京举办了亲泊兴照的舞蹈公演,1928年在东京举办了八重山舞蹈公演,1936年在东京举办了册封仪式上表演的琉球宫廷舞蹈公演。[9]192特别是1936的公演,在东京引起轰动,舞蹈表演者玉城盛重、新垣松舍,音乐伴奏金武良章是当时琉球舞蹈、音乐界的翘楚。此后,舞蹈界的上间正敏、金武良章、真境名由康、玉城盛义、亲泊兴照、义保松男以及音乐界的伊佐川世瑞、古坚盛保、池宫城喜辉、金城幸吉、又吉荣义、仲领盛行、大领朝宗等都相继到东京举行公演,这些演出活动扩大了琉球舞蹈在东京乃至在日本全国的影响[9]195。1930年代,琉球舞蹈进入了“废藩置县”后的一个发展高潮,玉城盛重可以说是当时的琉球舞蹈之王,其后渡嘉敷守义、渡嘉敷守良、渡嘉敷守礼三兄弟也成为琉球舞蹈界的领军人物,渡嘉敷守良在折口信夫的建议下,于1945年成立了“冲绳艺能保存会”[9]204。伊良波尹吉是在商业舞蹈演出中成长的一位舞蹈家,他乐感好,身体条件好,大量吸收了传统舞蹈和民间舞蹈的表演,创作了速度极快的舞蹈,代表作有歌剧《奥山牡丹》《药师堂》,舞蹈《加那哟天川》《鸠间节》《马山川》等。[9]204

       四、“二战”结束后

       二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爆发了太平洋战争,琉球成为战争的废墟。战火中,琉球失去了玉城盛重等舞蹈家,商业演出场所化为灰烬,部分舞蹈家流离岛外,给琉球舞蹈的传承带来一次深重灾难。战后的琉球人民失去了家园,他们弹起三弦、唱起歌、跳起舞,从音乐舞蹈中得到精神寄托。当时,美国也把文化建设作为战后重建的重要一环,很快成立了艺能联盟,组成慰问团,于1944年12月,在美军轰炸琉球后的两个月,在一小学操场上举行了琉球歌舞表演大会[9]213,点亮了人们生活的希望。1946年,琉球政府成立了松、竹、梅三个剧团在各地巡回演出。1947年,政府允许成立民营剧团。同年,由丰平良显等在首里(16)成立艺能文化联盟,开展琉球宫廷舞蹈的研究和表演活动。另外,在南部、那霸等地开始了专门传承琉球舞蹈的“舞蹈研究所”。1951年成立了“冲绳座”专业剧场,1952年成立了“珊瑚座”。1953年、1955年,琉球舞蹈分别在东京举行公演[9]214。

       1954年,当地两家报社之一的《冲绳时报》举办了首届“新人艺能节”,在四十五人的应募者中,选拔了喜纳幸子的《特牛节》、根路铭房子的《伊野波节》、真境名由乃的《むんじゆる》、真境名由苗的《诸屯》、真境名由康创作的《なりく节》、岛袋光裕的《恩纳なべ》等舞蹈节目表演。在1957年举办第四届时,不仅有舞蹈,还有新剧、民俗艺能、日本舞蹈、芭蕾等。在1959年举办第六届时,改名为“艺术节”。至1962年举办第十届时,设立了新人奖、优秀奖和大奖。而另外一家报社《琉球新报》于1966年举办了首届琉球古典艺能比赛。这两家报社至今仍延续每年举办一次音乐舞蹈大赛,对琉球音乐舞蹈的传承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琉球宫廷舞蹈原属于贵族、士族,“废藩置县”后成为大众舞蹈从事商业演出等,世俗的偏见把女性习舞拒之门外。战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涌现了宫城幸子、喜纳幸子、南风原逸子、大城政子、我喜屋胜子、外间爱子、野原澄子、根路铭房子、千鹤子、左藤太圭子、玉城节子、金城美枝子等十几位优秀的女舞蹈家[9]219。该时期,真境名由康、岛袋光裕、玉城盛义、亲泊兴照、金武良章、宫城能造、真境名佳子等老一辈舞蹈家在传承琉球宫廷舞蹈的同时,也创作了大量新的舞蹈,使传统琉球舞蹈得到新的发展。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琉球舞蹈的表演也不限于琉球岛内和日本,逐渐扩大到了世界各地,进入了“国际化”舞台。2009年,以宫廷舞蹈为代表的琉球传统舞蹈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国家级重要无形文化财”,这无疑对琉球传统舞蹈的传承与保护将起到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琉球舞蹈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民间祭祀舞蹈为主,表演者为村落女性,用鼓伴奏,人们合着节奏边歌边舞;第二个时期由民间祭祀舞蹈向宫廷仪式舞蹈发展,形成了独立的琉球宫廷舞蹈,推动这一发展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对琉球的册封,伴奏乐器为三弦;第三个时期是宫廷仪式舞蹈向大众商业舞蹈转变,琉球王国瓦解,宫廷舞师流落民间,为了维持生计,表演因势而变;第四个时期由大众商业舞蹈向传统舞蹈回归及向多元化发展,传统的祭祀舞蹈、宫廷舞蹈得到复兴,大众舞蹈和新创作的舞蹈呈多元化、国际化发展。

       作者附言:本文写作过程中,矢野辉雄的《沖縄舞踊の歴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方面得到高领典子女士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注释:

       ①矢野辉雄在其《沖縄舞踊の歴史》一书中,把琉球舞蹈的历史发展分为“おもろ时代的舞蹈”、“冠船时代的舞蹈”、“‘废藩置县’后的舞蹈”和“战后的舞蹈”四个历史时期。

       ②《中山世鉴》(1650年)是琉球三部官修国史成书最早的一部,其余两部为《中山世谱》(1725年)和《球阳》(1745年)。

       ③国王“尚”姓乃明代皇帝所赐,一直沿用至末代国王尚泰。

       ④“使琉球录”是历代册封使出使琉球全过程及其琉球见闻的记录,是研究琉球的重要史料。

       ⑤“尚家文书”是琉球宫廷的档案文献资料,被认定为“国宝”。近年,“文书”资料陆续公开。

       ⑥中国对琉球第二十一次册封。

       ⑦根据尚家文书《戊戌册封诸宴演戏故事》整理,那霸市历史博物馆藏。

       ⑧中国对琉球第二十二次册封,也是最后一次册封。

       ⑨根据尚家文书《丙寅册封诸宴演戏故事》整理,那霸市历史博物馆藏。

       ⑩琉球音乐的曲名称“××节”,其“节”有旋律、曲调的含义。

       (11)三弦歌,琉球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演方式,三弦演奏者自弹自唱。

       (12)藩是日本江户时期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萨摩藩位于九州岛西南部,今鹿儿岛县、宫崎县大部,藩主为岛津家族。

       (13)冲绳县立博物馆藏。

       (14)琉球用传统手工织成、绘制各种图案的染织布。

       (15)一种旅途有感而发的叙事歌。

       (16)地名,为琉球王宫所在地。

标签:;  ;  ;  ;  

略论琉球舞的发展历史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