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英
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 150500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探讨血型实验室进行输血检验的过程,分析其质量控制对确保输血安全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就诊需要输血的患者300例,在对其进行常规的输血检验过程中,依据每一流程施行相应的严格质量控制。结果 输血检验不合格人数:交叉配血不合11例,其中假阳性为6例,DAT阳性为4例,青霉素试验阳性为1例。根据实验室输血检验步骤施行了相应质量控制措施后,输血患者均未发生输血事故。结论 血型实验室在输血检验中采用的质量控制措施对提高输血安全十分有效,保证了患者的输血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型;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安全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ocess of blood transfusion laboratory in blood group laboratory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on blood transfusion safety. Methods 300 patients who needed blood transfus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7 were selected. In the routine test of blood transfusion,the corresponding strict quality control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each process. Results the number of unqualified blood transfusions was 11:among them,6 were false positive,4 were positive for DAT,and 1 were positive for penicillin test. Accor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implemented in the laboratory transfusion test procedure,no transfusion accident occurred in the blood transfusion patients. Conclusion the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adopted in blood transfusion laboratory in blood transfusion test are very effective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blood transfusion,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patients' blood transfusion.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blood type;blood transfusion test;quality control;safety analysis
输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措施。但由于临床输血检验过程的疏忽,可能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溶血反应及输血传染病等,有时甚至危及生命。输血检验的一般过程包括采集血液标本,鉴定患者血型以及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因此保证了输血检验这三个过程的质量,就保证了输血的安全性。本研究选取自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就诊需要输血的患者300例,对其进行常规的输血检验,并依据检验过程给予相应质量控制,分析其对输血安全问题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就诊需要输血的患者300例,其中男为146例,女154例;年龄为19~59岁,平均年龄为(31.2±1.4)岁;有输血史者含29例,有妊娠史者含108例。
1.2方法
对患者采用MGT配血系统进行输血检验,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同时根据输血检验的过程给予对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1.2.1传染病检验的质量控制 输血既是一种可以救治患者的措施,同样若是由于输血前血液质量的检测过程疏忽,也可以变成一种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是因为由于血液检测过程的疏忽,使血液中包含着危险因素,诸如HBV、HIV等。因此,在进行献血者的血液采集之前,就应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的常规的检查,检查其血液的各项指标是否达标,尤其是诊断其是否带有传染性的疾病。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受血者的感染,从而防止传染病的传染范围扩大,保证了患者安全。
1.2.2严格把控输血的适应症范围 输血虽然是一项救治患者的重要措施,但是在输血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风险,一旦输血检验存在疏忽,就可能使输血者产生输血不良反应甚至严重的后遗症,如溶血反应、感染严重的传染病等。因此,不仅需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的血液检查筛选,确保献血者符合献血要求,而且输血者在输血前也应进行一系列相应检查,确保患者属于输血适应证范围。对于必须输血的患者,以成分输血为主;对于施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则支持采取自身输血措施。
1.2.3严格把控血液标本先期过程 严格把关血液标本的采集和运输、保存过程。①仔细核对输血申请单所填写内容是否与患者实际情况相对应,保证两者一致性,输血申请单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完整。②配血试验中所需要的血液标本必须为采集3d以内的血液标本,以确保血液标本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的情况。③抽血后,立即在试管上贴好标签,做好标记,防止血液标本混淆所属人、所取时间等。④血液标本及输血申请单应由医护人员或相应负责人员一起交送血型实验室。实验室人员要对标本和申请单做好核对。⑤实验室人员对保存血液标本的冰箱应定期检查,保证冰箱温度适合保存。
1.2.4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 ABO型血患者行血型检查是一项常规检查,同时也是交叉配血的重要前提。在检验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特别是血清和血球比的问题。对于某些疾病如肝病或蛋白异常患者应选择洗涤红细胞来进行血型的鉴定。血型鉴定需要进行正反定型以此互相验证,如果出现不相合,需要全部重新试验。对Rh型的患者来说,输血可能会导致溶血反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其他疾病。同时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体内可能含有免疫性抗Rh抗体,因此Rh血型的患者更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检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1.2.5交叉配血的质量控制 交叉配血为输血检验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要给予重视。交叉配血试验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血液标本抗凝效果差、患者有肝病或血液疾病等,均能时交叉配血结果不合。对有妊娠史或输血史的患者,应在输血前先给予血清抗体筛查,鉴定抗体类型,对应其进行配血,保证交叉配血成功完成。
2结果
交叉配血不合11例,其中假阳性为6例,DAT阳性为4例,青霉素试验阳性为1例。根据实验室输血检验步骤对输血检验施行了相应的质量控制后,输血患者未发生输血事故。300例患者均安全输血。
3讨论
输血作为临床救治的一项重要举措,存在着许多影响其安全的因素。因此为了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血型实验室应对输血检验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输血的质量控制包括:①血源的来源安全,对供血者的血液标本要进行严格筛查,从源头避免患者感染某些传染病。②严格把关输血者的输血标准,不符合输血适应证的患者不给予输血。可以输血液成分的患者,优先输送成分血。③抽取输血者血液前,应仔细核对输血申请单内容是否和患者本人情况相符。抽取血液后应立即在试管上贴标签,并做好标记。在血液入库前,医务人员应对血袋的标签、包装袋、血液状况和患者的资料等进行细致核对,保证患者信息正确。④在贮存时,应保证冰箱的温度适宜,并对各方面情况进行及时准确记录,防止血液标本存放不正确或时间过久。⑤安全输血过程最重要是保证受血者与所受血液相合,不会产生不良反应。这就需要在输血检验时认真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测试。
本研究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时出现6例假阳性,可能原因为:①采集的血液标本抗凝不好。②MGT检测受温度影响。③患者伴随肝病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导致患者血液中含有异常血清蛋白以及高球蛋白,而这些是导致主侧不合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因素。
总之,输血的安全离不开对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只有这也才能保证输血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闵望先.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4:141.
[2]程志.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J].大家健康,2014,8(6):8.
[3]欧阳忠生.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探讨[J].大家健康,2014,8(11):78-79.
[4]刘婧,李小莉.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J].吉林医学,2014,35(24):5445--5446.
[5]朱纯刚.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73-374.
[6]吴海波,张亚文.建立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输血安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7):133-135.
[7]施清蓉,刘秀玲,刘伟.探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合理、安全输血中的作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6):586-587.
论文作者:于晓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患者论文; 血液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血型论文; 标本论文; 实验室论文; 阳性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