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检查在胸腰椎骨折后路减压术中的应用论文_陆仕忠,李孝富,郑玉华

B超检查在胸腰椎骨折后路减压术中的应用论文_陆仕忠,李孝富,郑玉华

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文山郑保骨伤科医院

摘要: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经后路椎管减压术中辅助B超探查椎管骨折块压迫、脊髓搏动及受压情况,术后患者椎管形态、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胸腰椎骨折合并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截瘫患者共35例,其中术中应用B超辅助探查18例,未使用B超辅助探查的普通组17例列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椎管后正中矢状径测量、ASIA分级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14.6个月。普通组由术前椎管矢状径(6.81±0.79)恢复到术后(12.95±1.34);B超组由术前椎管矢状径(7.06±0.85)恢复到术后(14.78±1.29);B超组与普通组术前ASIA分级无差异,术后B超组ASIA分级优于普通组。结论 胸腰椎骨折后路减压术中辅助B超监测下可帮助术中复位骨折块,解除椎管受压,使术后患者椎管形态恢复,脊髓神经损伤恢复较好。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减压术;术中超声

随着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率随之上升。高处坠落、交通事故中高能量损伤所致的脊柱骨折损伤很常见。其中胸腰段是脊柱活动度的转换区域,是脊柱骨折最常见的损伤节段。高能量损伤导致爆裂性骨折很多伴有脊髓神经损伤,伤情复杂,大多数骨折需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椎管减压术,恢复椎体高度、加强椎体稳定性,解除椎管内占位性病变,防止脊髓神经进一步损伤。但是后路手术时术中减压难于评估椎管内骨折块复位情况,难以判断脊髓前方减压的情况,往往导致减压不彻底后椎管仍然出现骨折块占位明显,术后脊髓神经损伤无明显恢复,患者出现不全性瘫痪到完全性瘫痪等等,致残率高,导致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不便。随着超声诊断仪器和探头技术不断进步,高频超声频率不断提升,能够提供高分辨率二维图像,能清晰显示局灶性病变内部回声及边缘,术中使用超声检测能分辨脊髓上异常的信号,边界清晰、能够达到肉眼分辨水平的特点,同时观察脊髓血流及搏动情况[1]。于是我院在胸腰椎骨折后路减压术中辅助应用B超适时探查椎管、脊髓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9月—2015年11月共治疗35例,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3.6岁,高处坠落伤24例,交通事故伤9例,重物砸压伤2例,损伤节段:T12骨折8例,L1骨折18例,L2骨折4例,L3骨折1例,L4骨折1例,T12、L2骨折1例,L1、L2骨折2例。将35例患者分为两组,B超辅助手术组18例和普通手术组17例(对照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测量和计算椎管狭窄率,ASIA分级评估,出院后对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均为爆裂性骨折,且椎管占位明显,神经损伤按照ASIA分级A级3例,B级14例,C级9例,D级9例,手术时间为2—11天。平均5.6天。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内固定+椎管减压术。

1.2手术方式

患者术前常规摄病椎X线正侧位片、CT平扫及MRI检查。术前CT测量椎弓根钉长度和直径。通过完善术前检查,内科会诊,了解心肺功能和了解患者能否接受麻醉及手术风险,充分评估患者伤情,术前晚常规灌肠,术前30分钟常规静脉点滴抗生素。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麻醉生效后取俯卧位,腹部垫俯卧垫,。术前C臂透视病椎节段,常规消毒术区皮肤,铺无菌巾。以伤椎为中心后正中切口,逐层切口皮肤、皮下组织至肌筋膜,紧贴棘突两旁剥离椎旁肌,充分暴露伤椎及上下邻椎的关节突、椎板及横突近端,胸椎定位为上关节突外缘垂线与横突中点水平线的交点,腰椎选择“人字脊”顶点[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确定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及方向,如伤椎椎弓根无破坏的情况下行伤椎固定,先用咬骨钳咬除伤椎及上下邻椎的进钉点骨皮质,开口器开口,用徒手锥沿骨通道缓慢进入,然后用钝头探针探查四个壁及底部为实性即确定在椎弓根内,插入定位针,C臂透视位置满意,拔除定位针,按照术前测量椎弓根钉大小及长度后拧入相应的椎弓根螺钉,根据脊柱生理弧度预弯钛棒,于两侧螺钉分别安装连接棒,拧入螺母,通过提拉,适当撑开,恢复椎体高度,锁紧螺母。用椎板咬骨钳切除伤椎及上下邻椎部分后方椎板。视椎管占位情况行单侧椎板切除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术。B超辅助手术组此时用5.0MHz小型探头涂抹B超耦合剂,无菌手套包裹探头,然后用无菌手术单包裹与探头相连的连接线,最后用手术贴膜贴住。切口内注入生理盐水作为超声探头媒介,探头直接接触注满生理盐水的椎管减压窗采用纵向、横向分节段扫描。使用B超探头探查椎管骨折块占位及脊髓血流及搏动,此时从采集图像中可以看到椎管占位,硬脊膜受压明显,采用“L”形推杆将突向椎管内前方的骨块推入椎体[6]。使用B超再次反复探查骨折块复位状态、硬膜囊受压和椎管容积,如果出现局限性硬膜囊膨隆和脊髓搏动不佳都提示椎管占位及狭窄,再次用“L”形推杆复位直到骨折块恢复原位,椎管容积基本恢复到原来形态。最后冲洗术口,将减压的椎板、棘突及关节突的骨质咬碎后行横突间植骨。术口放置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至皮肤。

1.3术后处理:

术后24—72小时均常规应用抗生素5—7天,抗凝及营养神经治疗。术后均摄X线片及CT复查,截瘫患者留置尿管,每天行膀胱冲洗,注意翻身防褥疮,10—12天拆线,2周后腰背肌锻炼。术后要求卧床3周以上并佩戴胸腰支具渐行床上坐起,6—8周后缓慢下地活动,支具保护3个月。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有效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普通组和B超组手术前后损伤椎体椎管后正中矢状径比较

测量方法:该项目术前和术后均采用CT平扫,选取CT影像中病椎突出最明显的扫描层椎管正中矢状径,用来测量椎管狭窄率,术后全椎板减压的患者以CT平扫软组织窗硬膜囊后壁为标准来测量。手术前,普通组和B超组损伤椎体椎管后正中矢状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术前两组的椎管狭窄程度相当;术后,普通组和B超组损伤椎体椎管后正中矢状径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B超组较普通组增加幅度更大,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手术指征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我院按照坎贝尔骨科学和北医三院等认为的:1、椎体压缩超过一半,50%以上椎管受累的爆裂性骨折,30°以上后凸;2、脊髓马尾神经损伤;3、屈曲牵张型骨折、Chance骨折、骨折脱位[9];4、按照TLICS评分4分结合患者可手术或保守治疗,大于等于5分手术。后路手术较前路手术具有入路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并发症少等等优点,长期以来得到广泛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是目前最常用的后路内固定系统。然而对于后路手术是否对突入椎管的骨块进行减压有争论,我们坚持椎管有效减压是脊髓功能恢复的重要条件,根据多个文献的报道我们参照减压的指征是:1、对椎管占位≥50%,无神经症状;2、椎管占位<50%且有神经症状;3、较大骨块或骨折块翻转者应彻底减压[7]。后路手术时术中难于评估椎管内骨折块复位情况,难于判断脊髓前方减压的情况。传统的判断骨块存在或减压后效果的方法是以硬膜囊搏动恢复与否,或者术中小探针探查来确定的,但是这些方法缺乏可靠性和客观标准,同时可能有一定的风险性。最新应用SEP(体感诱发电位)作术中监测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此法属电生理测试,设备复杂,受影响因素多,而且不能直接反应受压部位,且价格昂贵,不利于术中操作及基层医院推广。超声具有实时成像、无创性的优势,利用术中B超检测能分辨脊髓上的异常信号变化,边界清晰,能够达到肉眼分辨水平的特点,观察脊髓搏动情况以及局部脊髓信号的变化,都达到了满意的效果[4]。术中应用B超时要求确保手术无菌性,术口的渗血尽量止住,减少术中采集图像时的干扰,以确保采集到图像的清晰度能够准确了解真实减压情况,使用探头时,根据术中的具体情况调整深度、增益、聚焦部位,使图像最佳,保持探头与硬膜囊的距离,即清楚显示术中的超声影像,又要避免对脊髓造成医源性损伤。通过以上分析普通组和B超组术后损伤椎体椎管后正中失状径较术前均明显增加,但是B超组椎管矢状径(14.78±1.29)较普通组(12.95±1.34)恢复效果更好,术后通过ASIA分级评分,B超组神经功能明显恢复,且恢复程度优于普通组。因此,胸腰椎骨折后路减压术中使用B超辅助探查椎管、脊髓,能够帮助术者有效清除椎管占位骨块,缓解硬脊膜受压,复位骨折,恢复椎管容积,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减少患者术后的致残率、死亡率。但是本研究涉及病例数量少、术后观察时间短等片面因素,有望进一步观察对比总结。

参考文献:

[1]轩维锋.浅表组织超声与病理诊断[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1-6

[2]赵定麟 现代脊柱外科学[M]. 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28-345

[3]孙正义,米泽元实. 术中超声检查在颈、胸部椎管减压术中的应用[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5,5(5):197-199.

论文作者:陆仕忠,李孝富,郑玉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9

标签:;  ;  ;  ;  ;  ;  ;  ;  

B超检查在胸腰椎骨折后路减压术中的应用论文_陆仕忠,李孝富,郑玉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