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的思考--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回访后的思考_课程标准论文

探索中的思考--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回访后的思考_课程标准论文

探索中的忧思——写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回访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忧思论文,写在论文,课程标准论文,初中语文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已近四年,使用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的第一批国家级试验区的初中学生也已经毕业。为了了解课标教材的使用情况,收集教材修订的意见和建议,笔者随出版社各学科同仁前往部分试验区进行访问,途中风尘仆仆自不在话下,而一路上的心情却变得越来越凝重,以至于回京后仍久久不能释然。种种感慨归并为一句话:语文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

一、农村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困难重重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与之相应的实验教材,以面向21世纪的人才观、社会发展观为出发点,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上都有很重要的调整,但是我们却对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估计不足。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农村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步伐关系整个国家语文课程的状况,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却存在着这样一些无法回避的矛盾。

课程改革增加语文阅读量的要求和农村中学阅读资料奇缺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在教材中也倡导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扩大阅读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感受力。在一些发达城市,这个要求是容易做到的,教材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不但学校图书馆里早就配备了不只一套,而且,即使教师没有要求,家长也早早地买好摆在家里留待学生阅读。但是在农村中学,这一切就好像是天方夜谭了。且不说大多数学校没有图书馆,就是有所谓的“图书室”,也往往只有几本教学辅导丛书和过期期刊。笔者在回访过程中发现,学生手边一般只有两本与语文有关的书:教科书和与之配套的练习册。即使是与教材紧密相关的自读课本,农村学校由于资金或其他原因也很少购买。试想,在这种现实状况下何谈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当我想建议孩子们自己去买些书阅读时,我看见的是这些淳朴的孩子在书包里为自己准备的午餐——一个馒头和几块咸菜,看见的是孩子们冻裂了的小手和握在手里的短小的铅笔头,然后,我明白我什么都不该说了,我明白这才是我们应该正视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和现状。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引导无知的人们从蒙昧走向文明,而我作为一个自认为是做语文教育工作的人却对这个庞大的受教育群体这样无知。面对他们,我感到的是无法排解的内疚,我们应该反思,如果语文课程改革不能从实质上关注这样一群最需要教育阳光照耀的人们,我们的改革能够算是成功的吗?其意义又有多大?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倡导和超大班级授课、学生整体水平偏低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从教材编写上,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综合性学习进入语文教材标志着学习方式变革的全面展开。但是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农村中学谈何容易!很多农村学校或县级中学的一个普通教学班学生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一百二三十人,学生挤在一个五十多平方米的小教室里,转身说话都很困难,一个学生要起身全班学生都要一起挪动桌椅给他腾地方,这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如何开展?教师就是有三头六臂也难于顾及这样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如果强行实施小组讨论或自主学习的方式,势必造成部分学生的思维旷课。况且,据农村中学教师的普遍反映,现在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语文能力整体下滑,初一学生的作文写不成一段话、错别字满篇的不在少数,让学生讨论问题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说什么。于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旧在现在的农村中学唱主角。我若干次听到农村中学教师的抱怨:“与其让学生在语文课上不知道该干什么,不如我讲他听还多少会有些收获。”于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很多农村学校成了一句空话。

21世纪语文课程对教师素质的高要求和农村中学师资力量薄弱之间的矛盾。语文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有相当的文学素养,对于不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学因素要有自己的较深入的理解,对于语文知识能力要有较为全面的把握。课程标准对于学生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的要求,作为教师总应该首先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的中外名著,作为教师总应该首先读过。21世纪语文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比以前大大提高了,这是有目共睹的。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农村中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个教师身兼数职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山西的一所农村中学,一位语文教师同时还教授物理课和体育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何谈钻研教材?笔者不是做教育管理工作的,所以没有确切的数字说明现在中学语文教师的学历状况,但是从听过的语文课上我却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语文师资水平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范读课文,磕磕绊绊,读错字音的现象不在少数,课堂教学中知识性、常识性错误屡见不鲜,教师允许学生自由发问,却常常被一些简单问题问得哑口无言……这些都是师资水平偏低的反映。

其实,以上提到的现象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中一直存在,只是在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中,这些矛盾被进一步凸显出来,成为课程改革道路上无法回避的问题。当然,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到各类语文教育研究部门都做过很多尝试和努力,但是在现阶段我们看到的仍旧是农村中学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重重困难。

二、实施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师困惑颇多

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四年有余,投入这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教师人数在逐年增加,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疑虑和困惑也越来越多,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教,成了现在一线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这是对语文课程本质的终极追问,是对百年语文教育发展历程的反讽,正所谓“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我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难道真的是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吗?

种种困惑导致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呈现两种令人担忧的状态:

其一,盲目求新,抛弃中学语文课程的优良传统。可以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些关键词,如“人文素养”“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跨领域学习”等成了部分一线教师的口头禅,我们在听了不同地区的语文课后发现了一些共同的现象:尽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口语表达能力也明显提高了,课内外结合已然成为很多语文教师的自觉的教学行为,但是,有些地区、有些教师为了创新而创新,抛弃了语文教学的一些优良传统,语文课上信马由缰,教师自己教学目标不明确,基础性的学习任务完不成,反而把很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内容引入语文课,还美其名曰“延伸拓展”;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少,学生的讨论多,尤其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点拨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对课文语言的体味浮光掠影,致使学生课堂收获减少,基础知识受到了削弱,语文整体水平下滑。

其二,新鞋老路,固守陈旧的语文课堂模式不放。在相当一批语文教师的课堂上,完全看不到课程改革的踪影,他们执著地延续着几十年不变的讲授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地消耗着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热情。一篇朱自清的《背影》要用四节课讲解,并让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从字里行间寻找父爱的具体表现,生怕不能穷尽。这样的课仍旧是现阶段语文的常态课。更有意思的现象是,同一名教师,当他上公开课或各类评优课时,往往呈现的是第一种状态,而当他关上门、回到自己的课堂时,却是第二种状态的忠实的奉行者。

教师的无奈我们可以理解,观念的转变需要过程,可是课却是天天要上的呀!况且,语文新课程的培训虽然搞得轰轰烈烈,却常常流于形式。形而上层面的东西多,操作实践层面的内容少,教师经过一两天的观念轰炸,装着满耳的课程标准的关键词,却心难领,神未会,回到课堂上难免困惑颇多,可见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工作的确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次,对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还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这是关系语文课程改革成败的大事,也是束缚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瓶颈。教育部的语文课程评价指导意见虽然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阶段,可是现在各实验区仍旧要“摸着石头过河”。在评价方式不明朗的情况下,一线教师的确会顾虑很多,难怪有些教师形容自己的课程改革工作是“在黑暗中摸索”。

这次语文课程改革带来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时间。在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教材的改革是耗时较短、变化显见的一部分工作,而语文课程观念的转变、师资力量的提高、农村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语文评价体系的健全等方面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语文课程的改革真是任重而道远。

标签:;  ;  ;  ;  ;  

探索中的思考--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回访后的思考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