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_师德论文

论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_师德论文

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教师师德散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德论文,高校教师论文,时期论文,社会转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2)02-0052-03

何为师德?要对其给出一个完整的、具有学术意义上的严格性且被大众普遍认可的定义,确属不易,是故大多数词典工具书也只好泛泛而论。也因为此,才有笔者写作此文的必要,除此之外,则还有一个对现实问题的考虑。现实问题是:以往神圣的传授知识的净土——高校似乎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被玷污了不少。近几年人们对师德方面谈论较多的是教师授课不认真、学术腐败、弄虚作假、借科学神圣的光环施愚弄大众之实。

基于以上的考虑,本文拟从教书育人劳动与工厂产品生产劳动的相似性和异质性两方面定义狭义和广义师德,试图解释现实中出现的一些师德问题。

一 狭义的师德

在笔者看来,师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师德,大致可理解为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社会化劳动的职业道德;广义的师德则和传统的“立功、立言、之德”中的最高层面——立德密切相似。

狭义的师德是根据教师从事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化劳动和工厂产品生产的社会化劳动的相似性而提出来的。类比于工厂产品生产这一社会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教师从事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化劳动的经济目的也是为了获取薪水。

或许正是从这个层面上去理解,才有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提法。应该说,这一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前面一段时间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化文章探讨中,《科学时报》曾花了不少版面连续介绍美国等西方国家属于这类企业化运作的大学。就我个人的看法,大学企业化运作的理念在目前的中国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配置教育资源的做法。因为它既有利于教师在高校之间的合理流动;同时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化才开始,远未得到发展。这个理念似乎也可从中国加入WTO对高等教育市场开放所作出的承诺中得到佐证。正式的官方承诺尚未完全披露出来,但主要内容大致是:只要不是由政府全额资助的、具有赚取经济利益的教育活动都要向外资开放。

尽管大学企业化运作或许代表着中国高校未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但在目前的形势下却极易产生诸多师德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1)教师和学生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这对矛盾是永恒的,也正因为此,才有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必要。(2)目前的高等教育,虽则经过近几年的扩招,远未达到高等教育平民化程度(15%上大学),也就是说教育仍旧是个卖方市场(不成熟的市场)。(3)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职业道德下降的现象,教师却有另一番说法。目前高校教师的考核普遍有科研和教学两个方面的要求;科研的考核又大致分为论文和科研经费两个部分。目前教师普遍感到压力最大的是科研经费的考核。因科研经费的获得,从最终公布出来的统计结果看,有一种越来越集中的趋势。应该说,这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学问是二三素心人的事业”;但不排除在申请并获得科研经费过程中,诸多非科研的因素,如权力、关系所起的干扰作用,以及这种干扰作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侵蚀。

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教师在教学工作量、论文、科研经费考核压力下,一些教师授课不那么认真、写论文掺杂使假、剽窃他人等职业道德的下降就不难理解了。

曾经读到过一些老先生介绍他们读大学时当时的教师授课如何十分的认真,而今日的教师授课如何应付学生之类文章。也曾就此事和一些教授们讨论过,教授们的看法颇耐人寻味。他们认为那时的教授薪水如何高,一人干活可以养活几口人,自然得为保住饭碗而辛苦而努力。

如果高校教师持这种看法占多数的话,那就是今日高等教育的悲哀了。

教师的薪水究竟应该多少?这恐怕只有借助市场来决定才较为合理。这也是笔者信奉大学企业化运作理念的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则是现实的现象。笔者有个5岁的男孩在上幼儿园,因而经常被邀请去旁听幼儿园教师的授课,并就幼儿园的教学管理征求建议。

笔者虽然认为大学企业化运作代表着中国高校未来改革发展的方向,这是基于现实的分析,即中国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高等教育市场。即便中国在未来某个时间,高等教育较为发达,对教师的劳动价值认可有比较被一致接受的方法。但理论上,大学企业化运作还是有相当程度的弊端的,这留在第二部分详细探讨。此处则先从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这三对关系方面分析,完全照搬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可取。

前面已经提及,教师与学生永远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学生是无法衡量教师授课水平和职业道德的。教师之间因专业各异、个人思维方式有别、价值观不同、品味异趣,因而也不可能借助于教师来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事实上,如果在一个大学,教师之间不存在教学方法、学术观念、思维方式的不同乃至冲突,则对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大学也会丧失其作为向社会提供新问题新思维的职能。极端情形下,假若一个大学毫无学术生机和氛围,那又与旧时的私塾教育何异?

再从管理者与教师之关系来分析,也可以看出难以对教师实施有效的管理。详尽的分析此处忽略,仅举一个事例:《科学时报》2001年11月3日第3版就曾介绍了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担任系主任的华裔科学家戴海龙教授,他认为在美国大学作系主任“聘任教授就像找对象”,可见未知数太多。一个系的情形尚且如此,一个综合性大学,其管理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二 广义的师德

狭义的师德过分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与工厂产品生产劳动的相似性,而对两种劳动的异质性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即使人才类比于产品,二者也还存在诸多方面质的不同。产品的价值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在时间方面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而人经过大学培养后,其个人的人生命运和对社会有无贡献及其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决定了。一个产品生产不合标准、即便报废,损失有限;而一个人将其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几年花在大学学习上,如果不能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成为一个具有最起码道德水准的公民,则会对社会构成潜在的危害;如果其学会的专业技能越多,则其潜在危害性就越大。事实上,古人的一句话可以作为德才关系的最好总结:“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近几年社会犯罪高学历化、高技术化就已经向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有些社会学家甚至预言,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快速过渡时期,这种类型的犯罪呈增长趋势。

人才培养和产品生产除了上述区别外,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即产品生产可以在流水线上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而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却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此处有必要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关系角度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稍作分析。显性知识是指那些可以通过人类创造的文字记载、并能传承给后人的知识。这些知识一般都固化在人类文明进步以来所积累的资料上了。而隐性知识指的是那些无法用文字作为载体记录并传给后人的知识。例如一个人想学好游泳,那么无论该人如何反复钻研介绍游泳的资料,如果他不到水中去实践,则一切都是徒劳的。正因为此,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或许因此,中外许多学生在事业有成后,为感谢母校教师的培养,慷慨捐款,资助教学。

基于以上分析,很有必要引入和讨论广义师德,相应地,广义师德有两个层面的要求:(1)教师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累着做一个合格公民应有的道德素养;(2)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更应注重传授那些无法用语言文字描述的隐性知识,并力求做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

先分析广义师德的第一个要求。事实上,这个观点也不新鲜。关于教师的职能,估计普通认可的还是韩愈的名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此处的“道”,在我看来,应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1)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固有的客观规律,类似于物理学的经典定义:“物理者,万物之理也”。(2)或许更有重要的是社会科学中的做人做官最起码的准则和行为规范。因为在唐代,社会科学远发展于自然科学。或许正因为此,在中国,道和德两个字更经常地联系在一起,此处似有必要稍作道和德两个字的差异分析之我见。笔者认为,道侧重于理论方面;类似于规范经济学的研究模式,即讲清道理,某个事情为什么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道无道”即为佐证。而德则更侧重于行为方面,即一个人学了规范性理论后,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实践这些规范之要求。“积善行德”可为佐论。授业大致和目前的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无异。

目前的高校,大多数教师都只注意授业,而忽略了传道。因为传道或许更难以被学生接受,或许因为传道对教师自己的言行要求更为严格;或许因为其他。但传道的重要性和学生的可塑性决定了教师应该对传道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方面处于不对称地位,但他们在日后的人生中能对昔日的教师道德水准及授业的敬业精神作出恰当的评价。教师也是人,不可能要求教师是个圣人。但如果每一个教师坚守自己某方面的德行,且能影响到学生,则学生日后也会受用无穷。因为真正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东西并不多,“半部《论语》治天下”似为佐证。

以上分析的是广义师德第一层面的要求,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应该能够做到。

下面分析广义师德第二个层面的要求,即注重通过传授隐性知识,开启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力和能力。这也是美国大学设立终身教授制的主要原因。

以终身教授为核心的教学科研组织有着诸多方面的好处,或许最主要的是可以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尽可能地传授无法以文字形式传授的隐性知识。因为以终身教授为核心的科研组织,其研究组中的成员年龄20多岁到30多岁,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极富创造性的时期。他们的不足是缺乏经验(经验就是一种隐性知识),而终生教授的科研经验恰好能弥补他们的不足。这样,也就不难理解,西方许多著名研究机构,某个或某些教师独创了一个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科研队伍和良好的制度安排。在此小环境中,不断有新秀脱颖而出,开创出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领域。这是广义师德第二个层面要求的极端情形,境界相当高了。

结束语

通过以上狭义师德和广义师德的分析,揭示了师德内涵的宽阔无边和极富弹性。因而,目前高校教师师德方面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不但是因为师德内涵的极富弹性,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因为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安排方面的一些弊端。在中国已经加入了WTO的宏观背景下,这是值得国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标签:;  ;  ;  

论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_师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