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人才培养下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廖益强1,卢泽湘1,王雪芳1,张慧1,范立维3,陈艳希2,陈礼辉1
(1.福建农林大学 材料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2.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3.福建农林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福建 福州)
摘 要: 当今的化学工程方面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多,以往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不能满足培养越来越多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描述了应用人才培养的特点,指出目前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将现有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成符合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 应用人才;人才培养;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学工程的必修课之一,其课程教学在培养化学工程方面的应用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目前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不容忽视,必须及时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使培养出的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技术和专业技能,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可以满足社会对化学工程方面应用人才的要求。
比较两组受检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尿糖含量,比较尿微量白蛋白、尿糖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阳性率。
一 应用人才培养的特点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在高等教育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练地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上的人才。如今社会经济进步迅速,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急需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很有必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生力量。
(一) 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是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基础的,因此,要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就必须让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对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熟练掌握[1]。
(二) 联系实际
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是为了可以熟练地解决问题,学生必须要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清楚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要采用哪些专业知识与技能。要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这项技能,教师在进行教学辅导时不能脱离实际,只讲书本上的内容,要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
(三) 实践练习
“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0)。[4]“对于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Nida,1993)。[5]因此,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始终都应注意两种语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和内涵,真实地再现原文面貌。
二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现状中的不足
化工原理课程包括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原理设计、操作实训等一系列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了解并掌握化学工程实验、设计的理论、程序、方法和注意事项,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可以使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但现阶段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并不完善,存在着许多缺陷,造成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无法成为应用型人才。
在学生初步掌握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后,还需进行进一步强化才能熟练掌握。学校方面可以与外界的相关企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前去实习,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训练,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一)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落后
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由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两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同样重要,部分高校已经将这两部分分开,进行分别授课,确保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符合标准[4]。但还有一部分学校还存在只重视理论的现象,甚至会占用实践课的课时进行理论知识讲解,期末考核中理论分数也占了较大的比重。这样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培养出的学生虽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无法与实际问题相联系,不会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为学生选择课程设计题目时要尽量包含化工原理课程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保证对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锻炼,这样才能培养出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并知道如何将理论应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的人才。因此,课程设计的题目除了要满足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还需要选择化工原理课程每个学习环节有代表性的内容,必要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的薄弱环节选择有指导性的课程设计题目,努力保证课程设计题目的多样化[6]。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设计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二) 课程设计单调
高校中化工原理课程实验所使用的仪器因资金不足而无法更换先进的实验设备,设备过于老旧,经常发生故障,实验数据也不准确,严重干扰到实验的正常进行。而又因为学生数量和设备数量不配,导致学生只能几人一组轮流使用设备进行实验,在等待和对设备进行调试中学生浪费了很长的上课时间,一节课学生可能只做过一次实验,实验数据还可能因设备故障出现误差,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训练。
(三) 缺乏实践
现在中国的科技发展迅速,化学工程方面不断有新的理论、技术、仪器、材料和实验设计被发明和研究出来,但在课程教学方面,教材无法做到及时对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进行收录[3]。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教导的内容有一部分已经被更先进的内容所取代,学生学习之后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并不会用到,反而还需要重新学习新的内容。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得不到训练。
(四) 设备老旧、数量不足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就是锻炼学生课程设计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设计题目太过单调,一成不变。学生只需依照公式无须思考就可完成课程设计,设计出的结果也大同小异,有些甚至只是数值有一些小小的区别。这种流于形式的课堂设计无法锻炼学生课堂设计的能力,达不到教学目标。
三 以培养应用人才为目标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 改变教学方式
教师应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教学水平,积极关注国际上化学工程方面先进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在适当的时候用国际上先进的内容取代教材中老旧的内容,努力让学生学到先进的知识技术,不落后于时代[5]。
(二) 课程设计题目多样化
因而,每个官员都要明白,你手中的画圈权,是党的信任、国家的重任和人民的托付,一点也不属于个人,不是为你打开宝库的钥匙。而党和国家的各种法规制度,则好比孙悟空用金箍棒画的那个圈,你在圈里循规蹈矩,就可永保平安,若敢出圈半步,就会有各色妖怪打你的主意,拉你下水,诱你上钩,把你变成妖怪餐桌上的唐僧肉。
(三) 加强实践练习
将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练习分开的教育模式进行推广,确保实践练习课时不被理论讲解占用;调整期末考核中各部分占比,加大实践分数比例;高校与外界的化工相关公司、企业达成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通过这些方法让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
H1:资源基础对新疆农产品品牌竞争力有正向影响,即资源基础越丰富,利用率越高,新疆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越强。
(四) 更新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
课程所需的设备完好才能保障课堂的教学质量,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就要尽快对问题设备进行维修和更新,在实验中使用精准的设备,这样实验结果才准确,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并且如今现代信息化技术已经得到普及,化学工程中也有所应用,学生可以使用电脑对实验结果进行计算和分析,更加便捷高效,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前对课堂上要学习的实验进行预习和初步了解,预想实验中会遇到的困难,学生在等待时可以观看其他同学的实验过程,从他人的实验经验中学习。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实际上就是把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化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化工原理课程是培养学生如何利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门课程,它包含了很多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有一些不足。高校和教师则要对这些不足进行改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如何将它们与实际问题进行联系。总而言之,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会培养出更多化学工程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为化工相关企业、公司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魏莉,郝敬爱,佟瑶,等.地方高校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52):21-22.
[2] 王俊,韶晖,马江权.化工专升本专业《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45):65-66.
[3] 张万锋.化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2):20-21.
[4] 朱婷婷.谈如何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好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才智,2017(20):30.
[5] 刘晓琴.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7(03):255.
[6] 王云飞,杨晨霞,段毅文.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7,43(01):69-70.
[7] 廖益强,王雪芳,卢泽湘,等.工科实验班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241-242.
[8] 廖益强,陈礼辉,黄彪,等.化工原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东化工,2011,38(3):211-212.
本文引用格式: 廖益强,等.应用人才培养下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 教育现代化,2019,6(74):28-29.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4.012
基金项目: 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111418122);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基于网络平台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111418125);2017年福建农林大学教学团队立项“化工原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111416038);2017年福建省在线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化工原理》省级在线精品课程建设”(闽教高〔2017〕25号)。
作者简介: 廖益强,男,汉,福建仙游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生物质能源与利用及化工原理系列课程的教学及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张慧,女,汉,山东聊城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生物质能源及化工分离系列课程的教学及研究工作。
标签:应用人才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化工原理论文; 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论文;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论文;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