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与张奚若先生
北京 王楚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当年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70年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辉里程,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世人所瞩目。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号是如何诞生的?当今大多数同胞可能并不知其详。
K-L主成分变换结果见图4,可以看出K-L变换融合后影像的光谱色彩特性保持较好,和原影像相比,色彩结构相对一致。在主成分分量上,影像的空间分辨率提高明显,整体上视觉细节纹理得到加强,道路和水系效果较为突出。但在融合影像中,有些局部区域出现了细节的模糊,这是因为在融合变换过程中,地物的某些信息有一定程度的丢失。此方法适用于需要突出某些研究对象的解译,而地理国情普查要求采集全要素地表信息,采用K-L变换优势不明显。
这个问题,还要从1949年6月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说起。当时的筹备会成立了六个小组,其中第四小组负责起草中央人民政府的组织法和提出新中国的国号。该组的组长是董必武,副组长是黄炎培,黄不在北平时,由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代替。当小组会讨论到新中国的国号时,有人建议以“中华人民民国”为国号,张奚若认为不妥;有人提议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张提出质疑。他说,有几位老先生认为这个国号太长,建议去掉“民主”二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好。他认为岂有人民而不民主的吗?“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文democracy,原意与“人民”相通,去掉“民主”二字,从以下之解释也很容易明白:为共和而非专制;是民主而非君主。人民是指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人民”这个概念已经把民主的意思表达出来了,不必再重复地写上“民主”二字。
式(1)和式(2)中:ui和uj为速度分量的时均值;P为压力时均值;ρ为水的密度;μ为分子黏性系数;gi为重力加速度分量。
后来董必武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作《关于草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经过及其基本内容》的报告时指出:“国家名称的问题,第四小组讨论中,张奚若先生以为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不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好,我们现在采用了最后这个名称。”政协全体会议接受了董必武所作报告的意见,新中国即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那么,这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有着不解之缘的张奚若先生,又是何许人也?
1950年6月,毛泽东和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交谈
1949年7月5日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合影(三排左起第四人为张奚若)
以后南北议和,袁世凯窃国专权,压制革命党人。张奚若深感辛亥革命除了推翻清室,共和体制只是徒有其名,皇帝换成总统,巡抚改为都督,其他依然如故,因而大失所望。为了寻求救国之策,他毅然放弃官职,出国求学,于1913年赴美深造,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1920年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后回到祖国。
张奚若(1889—1973)是陕西朝邑(今大荔东)人。他在青少年时代即怀有革命的雄心大志,20岁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受同盟会的派遣,潜赴日本,购买起义用的武器弹药,结识了吴玉章等人,迎来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胜利。辛亥革命成功后,他回到陕西,担任省军政府的参议。他受命赴武汉,与黄兴建立联系,途经尚未光复的河南时,被当地清军逮捕,羁押两月有余。后革命军进攻河南,清军落荒而逃,他才幸免于难。
部分中职教师只关注自己是否将旅游知识传输到学生的脑海之中,而忽略了学生是否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之所以会产生上述现象是由于这部分教师依然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他们一直延续照本宣科的教育策略传授理论知识。新的时代面临新的教育形势,教师应该将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全权放在学生身上,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合作编写微剧是一种满足上述教学要求的有效教学方式,其不仅可以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结构。
张奚若回国后,长期在清华大学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深为学生敬爱的进步教授。他学的是西方政治学,崇尚民主、自由、人权,却主张既要学习西方文化,又不能丧失民族自尊和自信。他对蒋介石的专制独裁,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深恶痛绝,常有犀利的抨击言论。人们遂送给他一个雅号:棱角先生。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邀请他到重庆参加所谓的国民参政会,他在会上尖锐地抨击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蒋介石大为恼火,长时间按铃警告。他不予理睬,坚持讲完,再拂袖而去。后来他又接到邀请参加会议的通知。他却于通知上写上“无政可议,路费退回”八个大字,拒不赴会。1946年,他在西南联大发表演讲,尖锐指出:中国害的是政治病,国家政权为一些毫无知识的非常愚蠢、极端反动的非常专制的政治集团垄断。他公开支持当时风起云涌的反独裁、反内战、争民主、争自由的爱国学生运动。他与进步青年站在一起,成为他们非常信任与崇敬的爱国民主人士。
张奚若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期盼与希望。1949年,这位特立独行的政治学家,以民主教授的身份,满怀激情地应邀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为筹建新中国的建国方略建言献策,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先后担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等要职,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一、二、三、四届的常务委员。他身居高位,为政清廉,殚精竭虑,忠于职责;同时,继续秉承他那犀利尖锐的风格,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党和政府的工
作提出批评建议。
注:文中有关新政协筹备会讨论国号的资料均引自郑明武编著的《国家标志:国号、国都、国歌、国旗、记录国庆日诞生》一书。
作者为国务院参事室原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