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效用论文,宏观经济政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由高度集中的计划调控向市场调控转变。宏观经济政策作为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已经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显示出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变量的确定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包括收支两个方面。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收入,同时税收政策也是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杠杆。税收额是国内生产总值Y 的递增函数,即TX=F(Y)。一般说来,宏观税负水平可以代表税收政策。所谓宏观税负水平是指一国的年度税收收入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可简称税收比率,TR=TX/Y。
支的方面即为支出政策,是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把财政资金进行具体的安排。政府的支出对经济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政府的投资支出可以通过乘数效应创造出多倍于投资的国民收入。另外,政府的消费需求扩大了社会总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反映支出政策的变量不妨确定为财政支出总额GT。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或金融机构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流通的方针和措施。1979年后我国不断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了一批独立的、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专业银行,而后又不断向商业化发展,并且建立了中央银行体制,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金融市场也随之建立和发展,这为货币政策在我国的运用成为可能。调节货币流通量的工具很多,如利率、货币投放量、制定信贷规模等等。但在我国。至今总体上利率管理还是一种高度集中的体制,它主要不是由市场决定,因而往往缺乏变化,不能及时地反映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在众多的调控工具中,我国用得最多的还是通过直接控制货币投放量来调控货币流通量。因此选用货币投放量MT代表货币政策。
二、基本分析框架及模型
1.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增长
本分析建立在生产函数的基础上,用EVIEWS软件分析得到方程:
LOG(Y)=-1.24+0.38LOG(K)+0.80LOG(L)+0.63LOG(GT)
(-1.54)
(3.79) (3.31) (3.62)
-0.16LOG(TR)-0.05LOG(MT)(1)
(-2.77) (-1.91)
R[2]=0.998
F=1240.52 样本区间:1980~1996年
财政支出与固定资产投资高度相关,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自于财政支出。我们用固定资产投资K 作为反映支出政策的变量,建立模型:
LOG(Y)=-1.71+0.72LOG(K)+1.16LOG(L)
(-1.51) (13.17) (3.73)
-0.21LOG(TR)-0.09LOG(MT) (2)
(-2.64) (-2.47)
R[2]=0.996 F=768.52
样本区间:1980~1996年
模型的总体拟合水平仍然显著,各变量都通过T检验。但MT 的符号为负,这仍无法用经济理论加以解释。在IS-LM模型中,当货币供应量增加,IS曲线从IS[,0]移到IS[,1],从而使国民收入Y从Y[,0]增加到Y[,1]。即MT的增加促进经济的增长,MT的符号应为正面不是负。
考虑到宏观经济政策一般都存在时滞,故在方程(2 )中引入时滞因素。修改模型并作回归分析,得到方程:
LOG(Y)=0.71+0.59LOG(K)(-2)+0.71LOG(L)
(0.62)
(10.38)
(2.33)
-0.25LOG(TR)+0.15LOG(MT)(-1)-0.18D[,1] (3)
(-2.79) (5.06) (-3.97)
R[2]=0.997F=579.48
样本区间:1982~1996年
2.宏观经济政策与通货膨胀
零售物价指数模型如下:
IR=109.67+1.20K+0.06TR+0.29MT (4)
(3.34) (9.47) (0.03) (0.17)
R[2]=0.946 F=76.17
样本区间:1980~1996年
引入时滞因素,并考虑到我国重大的金融体制改革主要是在80年代中后期进行,重新调整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方程:
IR=228.70+1.10K(-2)-5.78TR+3.39MT(-1)(5)
(10.96) (14.03) (-5.53)
(5.62)
R[2]=0.994 F=426.49 样本区间:1985~1996年
三、定量分析
1.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从方程(3)可以看到, 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使第三年的GDP平均增长0.59%。反之, 当年投资额减少一个百分点,就会使第三年GDP下降大约0.59个百分点。 可以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固定资产的不断投入。另外我们还可以从(3)式看到, 税收比率下降一个百分点,可使当年经济增长0.25%,从而使GDP 增长与税收比率的降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方程(3)告诉我们, 货币投放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使第2年GDP增长0.15%。货币被认为是生产活动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需要更多的货币来维持生产的正常运转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
在方程(3)中, 我们还可以看到投资和货币投放量在增加相同百分点的情况下,投资推动GDP增长的能力要比货币投放量强近4倍。同时投资比货币投放量有更长的时滞,这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政府的投资一般是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建成及发挥作用都需较长的时间。
2.宏观经济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财政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明显的。由方程(5)可得IR/K(-2)=1.10,即投资每增加100亿元,可使第三年零售物价指数平均比1978 年上升1.10个百分点。从方程(5)还可以看到IR/TR=-5.78,即税收比率下降一个百分点会使物价指数平均上升5.78。可见,我国多年来实行相对宽松的税收政策也助长了物价的上涨。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从方程(5)可知, IR/MT(-1)=3.39,也就是说每投放100 亿的货币会直接造成下一年的物价指数平均上升3.39。从方程(5)中,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在增加相同数量的投资和货币的情况下,货币推动物价上涨的能力是投资的3倍多。
四、政策建议
1.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对我国来说,有效的利用资源,使经济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出口受到影响。加之国内需求不足,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经济高速增长的要求更为迫切。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投资具有很强的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时滞相对比较长,当年投资将在第3年才能对经济增长产生强烈的效果。 在当前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情况下,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就应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部需求,以刺激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投资的增加也会拉动物价的上涨,但投资具有较长的时滞,我们完全可以在时滞期间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物价进行控制。同时,根据以往的投资经验,避免重复建设,并且注意投资的结构、规模,注重投资的效率。
2.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增加相同数量的投资和货币的情况下,货币推动物价上涨的能力是投资的3倍多。 货币投放过多在我国历次通货膨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货币的发行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当前我国物价水平处在相对较低的时期,为了使经济发展在较长时间内有一个较高的速度,不断提高我国的国力,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与金融体制的完善程度相联系。因此,加强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职能,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专业管理能力,建立和发展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完善和发展金融市场,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也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3.实行适度的公债政策
扩大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财政资金的不足往往会造成财政赤字。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支出的方法,除了想办法增加财政收入以外,只有发行公债或向银行透支。但向银行透支等于间接的发行货币,同样会引发通货膨胀。所以实行适度的公债政策,并与货币政策相配合,才能够更好的对货币流通进行调节。
4.保持政治稳定
国家的安定团结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础。政府既要发挥经济职能又要发挥社会职能,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1999年4月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银行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货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