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琼[1]2014年在《我国农业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不仅仅指农业生产规模庞大,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农业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革命性的发展变革。正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我国在农业发展方面已经向信息化全面推进。当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以及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农业移动电子商务(Mobile Commerce)便应运而生。移动电子商务是指通过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无线网络技术有机结合所构成的一个电子商务体系。尤其是随着4G时代到来,拥有更快的网速、更丰富的服务,而移动电子商务必然成为4G时代的重要商务应用。当前社会网络的普及和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化应用成为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农村信息化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还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农业移动商务作为移动商务在农业领域最有代表性的一项应用,有必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本文在对农业移动电子商务作系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当前农业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六大类具体模式,并对其中基于价值链的应用模式作了详细分析。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在对大量文献进行阅读的基础上在网上发布调查问卷并通过结合武汉市农业移动商务应用的具体案例进行论证。借此对我国发展农业移动电子商务的优势进行合理分析,主要包括叁个方面:移动终端的广泛推广,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运营环境的协同发展。此外,对于我国农业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应用,本文也作了客观分析:一个是采用分购联销的模式,一个是充分采用安全运营的商务模式。鉴于移动商务的时代性,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移动商务在农业中的应用不断更新。本文就是结合当前武汉市刚刚兴起的蔬菜“私人定制”业务,通过对这项业务中有关移动商务的探究,分析目前移动商务在农业领域内的独特意义。在以上理论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当前移动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四大问题相应得提出了几点建议:针对移动商务在农业领域中应用的安全问题,应该加强网络监管和相关政策立法保障;针对网络资费问题指出政府和运营商应该相互沟通,争取在最大程度上给予农民以最大的优惠待遇;针对农村移动商务专业人才缺失的问题指出农民本身要加强学习而国家更应该加强对农村的人才扶持;针对农产品物流问题指出应该完善农产品基本流通渠道以保证在移动商务交易过程中各方的顺利沟通。总而言之,在我国伴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全面普及,即使是在农村,移动电子商务仍然在展现着其独特的魅力。尤其是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如火如茶发展的今天,农业移动电子商务更是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农业移动商务的发展又会进一步助推我国农业信息化整体的活力创新。
邓松林[2]2014年在《湖南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指出了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基本要素和必备条件。对湖南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构建电子商务平台是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湖南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软硬件平台,还需要运用这个平台为农业电子商务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服务。对湖南现有的主要农业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发现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农民网购模式、农业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电子商务支付模式等在湖南农业电子商务中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但每种模式都有其局限性。我国农业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有信息中介模式、虚拟社区模式、电子采购模式、第叁方电子交易市场模式等,但这些模式并不完全适合湖南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了湖南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构建策略:湖南农业电子商务不能选择现有的某种单一模式发展,而是结合湖南实际,既要借鉴国内外现有的成功模式,又要实现自我创新,构建具有“湖南味道”、“特色湖南”的农业电子商务综合型发展模式。
谭少丽[3]2016年在《山西省农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研究与思考》文中指出山西省经济发展目前正处于结构调整阶段,由之前以资源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全面发展转变,其中农业发展开始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当今社会已经步入全面信息化的时代,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信息化的影响,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要途径。我省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开始不断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其中农业电子商务也开始受到政府的不断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国内农业电子商务成功的案例等进行分析,希望从中获得农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经验,为更好的发展我省的农业电子商务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想法。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单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与意义、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局限性。第二部分为农业信息化基础理论部分。分析了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介绍了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以及我国目前针对农业信息化制定的方针政策。第叁部分为农业电子商务的理论基础。简单介绍了电子商务及其运作模式,电子商务在农业上的发展情况,电子商务在农业上的应用对我国及山西省的发展的意义等。第四部分为农业电子商务在我国及山西省的应用概况,通过对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获取其成功的经验为我省所用。第五部分为农业电子商务在我省的发展策略,总结分析我省的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意见。第六部分总结展望我省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韩旭[4]2017年在《“互联网+”农业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技术扩散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为基础,运用描述性分析和计量分析等方法,对"互联网+"农业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有:第一,基于调研数据,分析"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信息技术使用评价及改进建议。第二,分析了"互联网+"农业的参与主体、组织模式,构建以农业产业组织为核心的"互联网+"农业组织模式分析框架。运用多元离散选择模型分析方法,比较了政府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自主选择模式在支持农业信息技术扩散方面的适用性。第叁,比较分析了不同组织模式下的"互联网+"农业运行运行效果,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互联网+"农业运行效果评价模型,并以政府主导模式下的调研数据为例,对模型进行检验。第四,构建"互联网+"农业运行机制分析框架,分析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驱动力、机制的构成、功能、目标等。运用二元选择模型方法、演化博弈逻辑分析方法、分析了"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推动"两种机制下,影响生产者采纳信息技术的因素。本文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尽管当前我国政府对发展"互联网+"农业高度重视,出台多项支持"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政策,但现实中却存在技术覆盖范围不足、信息支持生产的力度不够、技术推广方式需要改进、相关政策需要加大支持力度等问题。第二,叁种主要的"互联网+"农业的组织模式在支持技术扩散方面存在"适用性差异"。政府主导模式适用于推广关键农业生产信息技术;企业主导模式中推广的信息技术能够显着提升产业组织的经营收入;自主选择模式适用于推广应用范围广的信息技术,"经营时间"和农产品质量"认证数量"的增加能够促使农业产业组织自主选择农业信息技术。第叁,政府主导模式的"互联网+"农业运行评价结果优于其他两种模式。"互联网+"农业运行效果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政府主导模式下的数据为例进行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当前销售、物流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产生的效益大于生产环节信息技术应用产生的效益。第四,在"互联网+"农业运行机制研究中,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促进农户采纳生产信息技术的最主要因素为农户接触到的"介绍农业信息技术的信息来源的数量";促进农户采纳电子商务销售模式的首要因素是农户"对电子商务环境中农产品售价较高的认知预期"。本文的特色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以"互联网+"农业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分析为研究对象,研究视角有创新。第二、在实际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开展实证研究,运用计量模型方法分析了当前叁种主要组织模式的特点、差异及其在支持技术扩散中的适用性;提出了"互联网+"农业运行机制分析框架",运用计量模型和演化博弈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两种机制下影响生产者采纳信息技术的因素,相关结论具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参考价值。第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互联网+"农业运行效果分析模型,模型可以解释"发展环境"、"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技术效率"、"经营绩效"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政府主导模式的数据为例做模型检验,分析了当前农业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不足及改进方向,相关结论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吴风华[5]2007年在《河南省农村与农业信息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和富裕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建设农村农业信息化,能够迅速改变传统农业中农民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方式和成本,开拓视野并增加参于市场活动的可能性。农村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一个现实而重要的课题。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信息化的过程实质上又是农村信息化的过程。农村农业信息化事关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成败,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然而,农村农业信息化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需要探索,尤其在基层农业领域的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函待研究解决。农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涉及的因素极其繁多复杂。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对信息技术及信息本身的极大需求和依赖。只有充分而快速地获取、处理、传播和利用各种农业信息,才能确保农业系统沿着良性循环方向高效地运转。因此,积极开展农村农业信息化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河南省与中国经济发达的省市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拉大了差距,因此,很有必要在研究、总结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的同时、在吸收各省及国外农业信息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河南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思路与对策,以促进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加速实现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对河南农业经济的腾飞、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将非常重要。
矫玉勋[6]2013年在《云计算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分析及发展策略》文中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人民生活、工业生产和社会进步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进入工业社会后,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化。文中首先论述了对现代农业的几种认识,通过对比分析认为现代农业是包括了农业生产、经营、市场、科技、教育、服务等因素全面现代化的有机整体,信息技术有效地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从资源配置、市场需求、产业组织、相关产业及其他视角分析了现代农业的特征,研究了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讨论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服务体系和农业保障体系的内涵以及相互间关系。其次,介绍了云计算的概念,云计算是继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计算模式。自2007年被提出以后,云计算就一直是国内外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云计算是使用互联网、城域网、局域网将接入网络的各种计算、存储和软件等资源连接起来,将其虚拟成可计费的资源向外部用户提供各类服务。云计算的应用结构通常可分为5部分,应用层,平台层,资源层,用户访问层和管理层,云计算以服务为核心,其体系结构,目标是为用户提供更为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总结了云计算的本体模型;论述了云计算的基础架构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的服务模型;描述了云计算的私有云、公共云和混合云的叁种部署模型,说明了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介绍了云计算技术表现出的优点,分析了其应用领域。为了解决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建设过程中的共知、共建和共享问题,将云计算模型引入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建设中。本文在介绍云计算概念、特点、体系结构及应用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云计算环境下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实现机制。整体上分析了云计算的应用现状,讨论了云计算在现代农业中应用的可行性。从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产品销售叁个过程对云计算的应用模式与前景进行了探索;研究了云计算在农业商务服务中应用模式,全面深入分析了云计算技术应用对现代农业发展可能带来的技术进步、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的效益。根据云计算对现代农业产生的作用,从农业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等几个方面分析其对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产生的影响,研究适应以云计算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现代农业经济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和不同地区的发展策略,论述了云计算困境的解决实现方法。从客户端、云端服务体系和系统角色叁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云计算在农业商务服务的含义和作用,构建了服务模型。文中分析认为云计算的效益不仅包括企业、个人应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且更重要的是政府利用云计算平台的信息和知识,对宏观农业经济把握和管理、对农业投入、农村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产生的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重点分析了现代农业中云计算应用系统构建的方法,说明了其总体架构和农业信息资源的封装与应用,及农业信息资源共享云计算实现模型、农业信息资源中心和云接入平台的建设方法。从对现代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模式、信息服务模式和商务模式影响多个方面,论述了云计算机技术对现代农业的影响。云计算体系的建设是基于信息基础设施和传统的分离式信息系统应用基础上,在当前我国信息化体系并未完全建立和应用的情况下,从现代农业中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不同地区的发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基本建设策略。重点讨论了基于云计算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对策,分析了包含政府、组织机构和农民个体在内等多个角色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总体框架,构建了政府、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的主体功能互动模型。分析了我国云计算数据中心区域布局设计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建立了影响云计算数据中心区域布局的多要素模型,说明模型的构成、适用场景和使用步骤,并就具体单要素的区域评估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阐述了云计算面临的困境,对其解决前景进行了说明。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说明了论文中云计算在现代农业商务中应用的模式、云计算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方法、具体策略和总体效益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了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张耀[7]2015年在《OpenStack云计算平台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从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都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大力的支持。由于云计算平台能够有效解决农业信息化资源不对称问题,实现一种新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从而降低农民信息消费成本,提高农民收入,成为目前政府以及企业大力发展的信息服务平台。本论文基于OpenStack云计算平台,深入探讨其在农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该平台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局与着名的研究机构Rackspace共同研发而成的。它具有Apache许可证,也是一项已获得认可的开放源代码项目。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公司和相关专家都在参与其研究开发。其分布式架构可以针对不同的农业项目做出相应的模块,其兼容性可以实现农业信息化资源的迁移与应用,充分地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农业信息化以及云计算平台的研究现状,简要阐述了农业信息化、云计算、OpenStack云计算平台的一些基本知识。详细分析了OpenStack云计算平台应用于农业信息化系统中的可行性,以及云平台对农业信息化的影响和未来发展前景。基于OpenStack云计算平台的体系结构,提出了 OpenStack云计算平台的农业信息化系统应用模式。最后以湖北智慧农村网为案例,分析了该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详细讨论了平台的灵活性、兼容性和利用率。
张强[8]2013年在《铁岭市农业信息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农业乃国之根本,农业不稳,无以安天下,作为拥有十叁亿人口的大国,农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我国叁农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选择。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和未来发展方向,自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目标,加快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不发达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业跨跃式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成为阻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已连续十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加快农业发展,并且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摆在了重要的、突出的位置上。2012年1月,国务院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特别指出:“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更牢、条件更好、要求更迫切,“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要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七区二十叁带”作为农业战略格局核心,重点推进该区域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以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从而引领全国的现代化农业建设。地处东北平原的铁岭市,是辽宁省乃至全国主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厚,有着成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铁岭农业发展状况和农业信息化现状在东北欠发达地区中具有较强代表性,研究分析铁岭农业信息化问题,有助于提高铁岭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为全省乃至东北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从而加快作为国家农业重点战略区域的东北平原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本文以铁岭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相关文献作了研究,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阐述农业信息化的内涵、相关理论和标志;第叁分析了铁岭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总结指出铁岭市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政府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信息质量低、信息化发展滞后产业发展等主要问题和成因;第四借鉴分析国外农业信息化的典型经验,指出对铁岭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启示意义;第五结合铁岭农业和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从农业信息化的体系建设、农业信息人才培养、农业信息化服务与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绿色农业等角度,提出铁岭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第六总结本文,得出结论并提出展望。
张兰英[9]2006年在《中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人类社会将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将成为现代科技竞争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信息产业正逐步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信息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信息技术和服务产业化,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 然而,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有很大差距。本文以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运用必要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模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系统研究和比较分析等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体系、运行机制、发展模式、投入产出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的措施,对促进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信息产业理论、农业信息与信息化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后发优势理论、跨越式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系统理论。基于上述理论,构建了农业信息产业化理论框架,即农业信息产业化内涵及特征、农业信息产业主体结构与功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的环境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农业信息产业体系运行机制及农业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在对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障碍,提出了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重点,并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技术与服务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信息用户需求、农业信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国家宏观战略的确立与发展等角度进行了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可行性分析。 本研究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了农业信息产业投入产出分析。在对国外信息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发展模式,为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在分析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措施。 本研究结合黑龙江的实际,运用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的研究成果对黑龙江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进行的实证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发展对策。 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就业,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有利于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本研究对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发展我国的农业信息产业,实现农业信息化跨越式发展,以更好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马存[10]2013年在《广西农业产业化中的电子商务应用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在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下,全球各国加快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用户大幅增加,网上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推进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及完善,我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农业单家独户小规模生产与竞争激烈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对科学信息技术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广西抓住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西部大开发以及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历史发展机遇,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电子商务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发展势不可挡。本文主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针对广西的实况,探讨农业产业化中电子商务问题。首先,从农业产业化和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入手,论述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广西具体情况来分析农业产业化中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其次,重点分析广西农业产业中电子商务应用现状,结合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主要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网站、农业信息传播媒体、农业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等来研究广西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情况,接下来通过网络调查,分析广西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情况,主要从农业产业化龙头门户网站建立和电子商务平台应用两方面来考察;最后,通过现状分析出广西农业产业化中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和原因,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中电子商务发展的经验,设计出符合广西农业产业化中发展电子商务的基本思路,进而提出配套的发展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 我国农业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研究[D]. 黄琼.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 湖南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D]. 邓松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3]. 山西省农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研究与思考[D]. 谭少丽. 山西农业大学. 2016
[4]. “互联网+”农业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D]. 韩旭. 中国农业大学. 2017
[5]. 河南省农村与农业信息化的研究[D]. 吴风华. 河南农业大学. 2007
[6]. 云计算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分析及发展策略[D]. 矫玉勋. 吉林大学. 2013
[7]. OpenStack云计算平台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D]. 张耀.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8]. 铁岭市农业信息化问题研究[D]. 张强. 吉林大学. 2013
[9]. 中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研究[D]. 张兰英. 东北林业大学. 2006
[10]. 广西农业产业化中的电子商务应用及对策研究[D]. 马存. 广西大学. 2013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贸易经济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运行模式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互联网产业论文; 互联网农业论文; 信息化农业论文; 湖南建设论文; 政府信息化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三农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