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催生北京城市空间新格局_文化创意产业论文

文化创意产业催生北京城市空间新格局_文化创意产业论文

文化创意产业催生北京城市空间新布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意论文,北京论文,布局论文,产业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0)05-0031-04

创意产业是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完成了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后在城市出现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文化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竞争力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与新引擎。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正成为金融危机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且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动力,依托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改造了城市既有空间结构,形成了新的空间布局,创意产业发展的宏观区位选择和微观区位调整逐步和谐互动,一种新型魅力创意城市逐步形成。

一、产业转型因素促成城市发展典范转移

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际性的新兴产业,随着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复兴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和发展态势,获得了蓬勃发展。全球化趋势的深化使得全球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空前频繁流动,资源配置和产业链分工已不可能局限在单一民族国家内,环境促使不同国家发展经济必须利用国内国际两个环境和两种资源。作为全国率先进入发达地区行列的区域,北京在经济战略转型过程中必须参与国际高端产业的国际竞争,因此北京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在世界经济趋势的判断和把握中作出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抉择,作为国家首都,北京市探索在世界城市版图中的身份和位置,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发展文化经济具有天然的优势。北京市无论从文化发展观念变革还是文化产业实践在全国都属于早觉悟者,早在1996年12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之一,使北京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在全国率先倡导“文化产业”的概念,把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路和构想纳入了产业和经济的范畴,在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中率先垂范,这在前期文化建设机制创新思路上进一步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推动了首都文化经济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北京市国民生产总值是1395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结构是6∶44∶50,与发达国家相关城市比较,北京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与首都功能定位不相适应,只有大力发展包含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中高端产业才能够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好生产力布局,奠定夯实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

在“九五”时期北京市既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切实在调整产业结构上下工夫,把很多与首都城市定位不协调的落后产业淘汰掉,不相适应的转移走。经过“十五”期间的持续发展,北京市基本上完善调整了产业能级升级,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都更趋合理。2005年北京市三大产业创造增加值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4∶29.4∶69.2,“十五”期间北京市的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3%,而文化产业年均增长达到了15%的高速增长,北京市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的战略转型期,文化经济作为支柱产业也应该是现实情况,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适应北京市经济文化现实发展的需要。因此,2005年北京市做出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决定,明确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支柱产业,与1990年代中期相比,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战略举措,不仅与首都的身份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更趋合拍协调,也是基于现实发展的需要。“十一五”开局之年做出这个战略决策,为奥运会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奠定了城市发展典范转移的坚实基础。

特别是从政策层面看,决策推动也第一次步入了系统规划阶段。北京市委常委会在2005年2月审议并通过了《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4-2008)》,这是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政府部门的系统规划,随后明确提出了要打造全国“八大文化中心”的发展战略。战略规划为北京市相关文化行业的发展绘就了蓝图明确了方向,在“北京市‘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研究”中,明确提出把北京市建设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城市的目标,从更长远的发展和更大范围来看,更要发展成为全球创意中心城市,与国际上的知名文化大都会相比肩,增强在全球化竞争中的地位。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战略思路的出台推动,即刻在产业实际中得到了体现。2007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资产总额达到7260.8亿元,同比增长17.9%;实现收入4601.6亿元,同比增长273%;实现增加值达到992.6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6%,已经超过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及交通运输等行业,在服务业中仅次于金融业;创造利润216.2亿元,同比增长50.7%;上交税金216.7亿元,同比增长23.3%。全市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了70%,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这个比例已经完全达到了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发展规划(2004-2020)》中北京市三大产业的比例要求,产于结构和经济质量更高更优。[1](P11)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成为首都城市形象的符号,也完全确立了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和影响力,战略决策的政策后续效果日渐凸显。

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经济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在1960、70年代已经建立起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新型产业结构体系,其产业结构演变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由低到高的不可逆性,纽约、伦敦等城市的复兴计划要点都是推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北京市从“九五”以来的结构调整目标也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强力推动而获得了实现转型。2009年,北京GDP已经达到118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划分的富裕程度的标准,这个水平处于中上等。人均GDP突破1.1万美元后,将进入发达阶段。人们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消费结构升级也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成长的空间。与以往看重有形物质产品生产和制造的阶段转入更加注重精神感受的舒适和心理满足的无形环境塑造和产品服务供给的阶段,软性指标的评价将更加重要。

总之,北京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既考虑了文化创意产业与首都历史文化名城身份相适应,也凸现了文化产业发展中“核心创意”的价值,强化科技引领组织形式变革将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突破了原有的行业壁垒、部门壁垒,打破了条块分割的瓶颈,冲击了传统行政管理中的分隔管理的问题,动员了众多行业投入创新型城市组织建设,在传统体制机制下赋予管理机制以活力和灵活性。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论是决策酝酿,还是政策推动以至到各种扶持优惠举措的实施、具体优先发展的产业类型等不同的问题,都充分发挥了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会力量等群体和整合的力量,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助力世界城市的定位塑型

早在“九五”时期北京市就具有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路,但还没有走向一种与城市定位紧密融合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战略系统。2005年1月27日,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在四个方面: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由此带来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作出重大调整,改变了原来单一中心发展结构,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新城市空间格局,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解决中心城区过度聚集带来的诸多问题,促进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并且保持城市发展同资源环境的协调,对城区生产力布局和不同地区的城市功能分工都体现出了新的内在约束。

随着经济发展,区域经济都会逐渐向高端产业递进,高附加值产业替代低附加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天,文化创意产业正以其高附加值的经济势能,成为推动地区和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重要力量。自觉地发展文化经济与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后的经济产业依托相匹配,也强化了北京既有文化优势地位,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与国家对北京市的崭新定位和要求相适应,符合城市发展的方向。1990年代,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及“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城市更新更加重视其社会经济意义,希望借助城市更新的方式达到促进经济增长、传承城市文明、改善生活环境的目的。创意产业因其附加值高、不污染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都市中蓬勃发展。政府扶持创意产业,一方面是出于经济的目的,倡导一种可持续性的增长模式填补由于工业退出而产生的“产业空心化现象”,另一方面则由于文化艺术家们的存在丰富城市文化,使城市的精神文化层面具有多元性,城市个性形象也更加鲜明,成为吸引人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因此,世界各国都以产业战略的高度来推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北京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既为北京大文化优势转化成了经济优势,也解决了传统工业产业转移后的城市空心问题,意义巨大。

此外,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城市更新的推动力,因为产业转移而带来的城市更新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成长的空间,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产业布局成为了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往被忽略的文化因素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地位逐渐为人们认识,不仅过去工业时代制造业主体的空间会获得新生,而且整个城市空间结构都可能会被打破。随着城市中心区的价值成本升高,许多工业企业从市区迁往郊区,因此遗留下来的大批工业建筑,在传统产业外迁后仍能保持较好的结构形态。因此,这些建筑遗产天然地成为以创意为核心的创意产业的肥沃土壤。创意产业在老工业区的聚集发展将工业区转化为文化区,带动了本地区经济发展经济文化复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但盘活了工业建筑遗产,使之成为新的生产力的载体,而且使其间凝聚的历史价值融入了艺术气息,使得这些建筑获得了新生,成为新的、亮丽的都市风景,甚至成为城市的新名片,城市空间布局突破了过去那种忽略文化的单纯产业结构模式。北京798艺术区和宋庄画家村原创艺术集聚区,现在都华丽转身成为人们了解北京原创艺术和“苏荷”文化的旅游胜景,屡次被美国的《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具有国际影响的世界媒体的关注,也因此成为新北京营销展示自己的窗口和载体,无形中增加了北京文化的魅力。

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产业振兴带来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物理空间和文化创意产业良性互动,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是直接带来城市新形象生命的变革。重塑城市文化形象,在文化的传播中积累了文化软实力,增强了城市竞争力,这是由文化产品的多元特殊价值所决定的。比如奥运会就是一个树立和传播国家形象的良好渠道和平台,成为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实践。作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内容的奥运文化创意产业,也不仅仅塑造了文化北京形象,更是演绎传播中华文化最好的载体和舞台。世界城市的建设需要一个为世界不同文化接受的多元共荣、富有文化魅力的北京。最近几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集聚,正在改变重塑着北京作为一个800年文化古都的崭新风貌,也在新的文化空间的塑型过程中变得更富魅力和竞争力。

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绘出城市空间新布局

世界城市一定是世界的一个创意之都,无论是管理制度、组织形式、产业发展、生活环境等,处处体现出了创新的灵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必要步骤。欧洲最具知名度的文化创意咨询机构创始人查尔斯·兰德力认为,“过去十五年来,无数城市已经发生戏剧性转变,而中国城市的崛起,更是这场蜕变的象征。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都面临着主要因全球化卷土重来的活力浪潮的冲击和世界性城市位次的大调整而导致的脱胎换骨期。……如今城市利用自身有形的硬性资产和无形的软性资产来相互竞争,同时适时地对他们加以协调,但很少有城市了解这点。”[2](P1-2)北京市的文化战略决策就是站在全球竞争的制高点上,以发展创意产业和建设创意之都的策略步骤逐步实现具有竞争力的世界城市目标。

北京市借助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战略,明确提出了发展的远景目标、具体的产业布局,梳理了北京的文化积累和优势产业门类,以一种新的文化发展观念创造性地改造传统地区,使一些传统地区因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内容的加入而焕发新的光彩,改变了原有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而让北京文化特色与风貌更加凸现。

其中,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传统地区的文化内容改造,赋予了老城区新的活力,也成为形成城市空间结构新格局的主要体现。北京市在发展文化产业探索中,“十五”期间就已经开始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但还停留在工业园区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的惯性思维和传统路径下,对文化产业自身规律和培育孵化文化经济的独特性没有认识清楚。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以及后来因自发集聚获得政府认定授牌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改变再造了城市的空间格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与原有文化生态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很好地结合了起来,逐步凸显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域特色与城市魅力。

2006年12月底,北京市首批认定了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些园区7个在北京城区,3个在远郊区县,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认定和发展,提升了区域城市价值,产业的示范发展效果明显,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升和发展。2008年3月,北京市认定了第二批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些集聚区覆盖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广泛,也顾及到了北京市的文化积累优势和特色,既包含了传统的文化产业内容,也有依托于信息技术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类型,即有以新兴数字技术为依托的北京特色产业。诸如软件、网络、计算机服务、动漫、新兴文化传媒以及设计服务、广播电影电视等优势主体行业,也包含了弘扬古都文化底蕴的老字号、传统街区等传统产业升级业态,当然也顾及到了出版物流、休闲时尚等优势现代业态,涵盖容纳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门类和主导产业。集聚区的规划体现出了鲜明特色、产业类型布局合理、经济规模都比较大,对产业发展的集聚带动辐射作用非常显著,带动了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重要依托,提升了区域文化经济的竞争力,改善了城市的空间布局结构。

整体而论,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东部国际化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参与下一轮国际竞争的重任,具备了与中等发达国家竞争的基础与实力,在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和管理机制创新上走在前列,区域特色正在逐步形成中。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打破了地域(区域)的界限,全市各区(县)都将文化创意产业放在本区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来予以规划,并根据区县实际,寻找和创建发展重点和产业特色,构建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全市统一规划,形成了区县各具特色又错位竞争的局面。不同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扩大了首都北京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形象,文化软实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有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甚至成为了一个新的景观区,城市的布局和空间结构也在产业的集聚过程中得到优化和提升。最典型的莫过于高碑店的古典家具和民俗文化旅游区和798艺术区。

位于酒仙桥大山子的798艺术区的前身是几个生产无线电产品的旧厂房,是工业文明时代的遗存物,因为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而逐渐衰落,一度被要拆除的命运笼罩。发展创意产业给予了这个区域以新的生命和活力,成为国际世界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工业类历史建筑是城市文明进程的见证者,但在城市更新中若将其作为文物进行原样保护,却既不现实也不利于文物多重价值的实现。由于此类工业建筑最初是为适应大生产的要求设计的,其自然的采光、高大宽敞的空间恰恰符合艺术家的工作特点,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建筑外观和相关设施有利于激发设计师的灵感。同时凭借相对低廉的房租价格,有利于减少设计师的创作成本,而创意工作的性质是开放性的,具有生活和工作结合、生产和消费结合的特点。因此环境特征非常适合于设计师与顾客、设计师之间不断进行交流,咖啡馆、酒吧、餐馆等服务业也开始在园区周围兴盛起来。设计师为了扩大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经常自发地举行各种发布会和展览活动,区内的文化、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厚,甚至名牌产品专卖店也在这里安家落户,原来荒芜的工业区因此而充满人气,地价也因此而上升,当地的经济状况也由衰败走向复苏,城市价值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而获得提升,据相关部门统计,仅2007年798艺术区就接待来自境内外的游客达到了150万人次,它已经成为北京市的一个重要旅游目的地,成为文化北京的名片和载体,走向世界的窗口。

与此相类似,什刹海地区作为北京市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是纳入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的一片老城区,伴随着许多酒吧的入驻,休闲娱乐业已经成为这个地区的新名片和文化符号,如今的老城区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内向的滨水居民空间转换成了外向的为整个城市服务的空间,居住用地转化成了商业服务和文化娱乐用地,成为了北京国际化功能体系中的一个节点,新的城市文化内容与市民精神嫁接在老北京的城市生活空间上,文化创意产业给予了古老北京城市空间以新的文化内容和经济活力,也正是因为文化休闲娱乐产业的注入给予了这片古老文化区以新的文化内涵和活力,传统生活的原真性与现代文化的时尚感就统一在了这片独具韵味的空间中,北京文化的魅力也因此大放异彩。

收稿日期:2010-09-1234

标签:;  ;  ;  ;  ;  

文化创意产业催生北京城市空间新格局_文化创意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