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村庄开展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村庄论文,教学实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6—9860(2010)05—0093—05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学习村庄(Learning Villages简称LV)是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开发的一套多人网上游戏,也是基于虚拟社区的学习村庄,将游戏和学习集于一身。英国教育理论家洛克提出的教育儿童主要技巧中指出:“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式的。”[1]学习村庄已成为多所学校进行校际协作的平台。如何对学生就学习村庄的基本操作进行有效地培训,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平台、利用平台进行学习等问题成为影响学习村庄推广的重要因素。笔者主要对甘肃省五所项目学校开展LV培训,从而达到通过LV平台与香港学校进行校际协作的目的。本次活动主要对试点学校——兰州市某中学一个班级学生展开培训,使学生熟悉LV及学会利用平台进行学习。笔者于2008年春对抽取的16人进行第一次培训,又于2008年秋对班级全体学生进行第二次培训。培训活动均以行动研究为指导,制定计划,实施教学,做教学观察[2]。本文详细论述了两轮行动的计划、行动、观察与反思四个环节,分析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从李秉德先生提出的教学七要素角度对两轮培训进行总结,旨在为学习村庄的相关培训提供参考。
一、学习村庄特点
(一)总体介绍
LV的基本特点是将游戏和学习集于一身,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社会交往、游戏和学习。LV中不仅有轻松愉快的休闲时光,也有严肃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张弛变化的活动中,学习网络社区中的生存规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LV包括游戏和学习两个部分。游戏与其它商业网站的游戏相同,具备角色设定、虚拟场景、线上交谈及游戏任务等元素。学习方面包括WebQuest和村庄两部分,而本次实践是基于可视化的讨论区——村庄的研究。
(二)可视结构化的讨论区——村庄
LV中讨论区的主题按照类别分为两层,第一层:村庄,代表一个主题;第二层:房屋,代表主题内的不同观点;房屋之间用道路相连接,代表不同观点之间的联系,如同意、相关、反思、反对等,房屋中还可就某一个具体的观点进行深入讨论。学生从不同角度就某个专题进行协作讨论,辅以道路,形成了形象结构化的概念图,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4]。
另外,房子数量决定村庄的层级:原始时代、中世纪时代、启蒙时代、大帝国时代。帖子的数量也决定了房子的外观,比如小茅屋、大茅屋、城堡等。
LV的教学法是以Muukkonen、Hakkarainen和Lakkala所提出的“渐近探究模式”(Progressive Inquiry Model)为理论基础,配合利用LV网上游戏学习平台来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达到知识建构的目的[5]。
二、行动研究方案的设计
活动主要是对兰州市某中学的学生开展的培训。培训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LV,使用LV进行学习,为学生进行校际协作打下基础。
(一)活动的思考
首先,行动研究的实施程序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环节,其中行动、观察与反思这三个环节应是交织在一起发生的,实施的过程不断受到监控与反思,或者调整策略,或者对行为与结果有确定的解释[6]。所以每轮行动以计划;行动、观察与反思;总结三步予以描述。
其次,因为行动研究的呈现应重视描述研究者在研究中的心路历程[7],所以本文在观察和反思环节体现得较为详细。
(二)活动目标的制定
根据LV的特点、优势和LV开发者对LV教学法的建议,对学生培训主要目标是:1.学生就讨论专题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2.能回应、评论同伴发表的观点:3.无论是发表自己或是回应、评论别人的观点和意见,都能举出适当和有效的支持理据:4.在讨论的过程中能进行深入的反思,发掘新问题和建立新观点,以协作形式与同伴一起总结专题讨论的成果。
(三)总体实施规划
班级总体人数为64人,我们组织两轮培训,第一轮培训抽取学生16人,第二轮为全班同学参与,并由前16人带领学习。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流程图
三、第一轮行动
制约因素:游戏系统配备的网络连线装置要求1.5Mbp宽频或以上,而整个学校的网络带宽为2M,组网设备为集线器,即整个学校只能提供一台电脑进入LV游戏。
活动环境: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和教师进行协商,首先选一批家中有上网条件且计算机能力相对较强或对游戏感兴趣的同学参加。在学校机房进行平台讲解及资料的收集等集体活动,平台讨论环境是在特定的时间里,每个学生在家中自主登录平台。
教师安排:每次集体活动,都有4名研究生参加,主讲教师1名、陪同教师3名,以满足引导和随时提问的需要。
学生分析:每个参与者的计算机功底较好,其中5名同学以前接触过网络游戏。
(一)计划
1.学习目标
活动目标:第一,学生在学习村庄中会能进行简单的操作:第二,学生在平台中对主题能进行相关的讨论。细化后主要包括:能设置自己的形象,能建房子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在自己或者别人的房间里留言,能构建道路使相关观点的房子相联结。
2.讨论主题
由于整个活动的目的是为开展校际协作打基础,所以此次培训的讨论主题从香港提供的6个建议主题中进行选择,包括:(1)运用科技的态度;(2)大城市的常见问题;(3)传媒说的东西全是真的?(4)地球暖化,我们应怎么办?(5)冲出地球;(6)子女上网成瘾,家长应怎么办?经过研究生和班主任、学生共同商议,确定讨论的主题为“冲出地球”。
3.活动安排
(1)第一星期:在机房对16名学生进行LV培训,介绍LV,主要介绍建村庄、建房子、建道路及布置作业,以使学生在家熟悉LV平台;(2)第二星期:确定主题,16名学生统一查找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3)第三星期:16名学生同时登录平台,讨论“冲出地球”。
(二)行动、观察与反思
根据计划,这轮行动研究主要有三次行动,详见表1。
(三)总结
通过观察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与表现,分析学生的讨论情况,可以得知第一轮行动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1.成功之处
(1)熟悉LV平台的目标基本达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部分学生较快地进入游戏身份,在规定的时间内,对LV的作业都完成了提交。(2)LV平台具有发布消息的功能,但是发布消息的字体在页面中显示较小,不利于阅读。在讨论的过程中,利用QQ群发布消息,有利于引导学生。
2.不足之处
(1)所建房子很少且房子大部分都是由教师所建,学生对主题无兴趣。(2)教师忽视了学生对资料的整理过程,忽视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3)平台讨论期间,所有教师通过发布QQ群消息对学生加以引导,而短时间内的多个不同的指导,影响了学生的思考。
3.建议
主题方面,和教学内容相联系,需设计更适合学生的话题。资料搜集的过程中,教师需提供相关资料,避免学生搜集的盲目性。学生学习方面,开展必要的活动,使讨论形成小组作品,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及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反思。教师方面,减少教师的数量,引导者过多,使学生无所适从。此外,研究生对学生缺少了解,应争取班主任的参与。
四、第二轮行动
改进:争取班主任的参与,与班主任共同商量确定讨论主题。在学生资料收集过程中,给学生提供部分资料以避免学生搜索的盲目性,对学生进行分组以促使资源能更好地共享。教师安排为两名研究生辅助任课教师的教学。
教师安排:研究生两名,任课教师(班主任)1名。
学生分析:参与者为班级的全体学生。其中第一轮参与的16名学生对LV已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有上网的条件,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没有上网的条件,很少接触电脑。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
(一)计划
1.主题决定
经笔者和班主任的商量,以政治课中第三单元第七课中“追星的利与弊”为主题。此次主题也为学生政治课中即将学习的内容。
2.学习目标
首先,就讨论专题对LV平台能进行操作,包括:能设置自己的形象,能建房子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在自己或者别人的房间里留言,能构建道路使相关观点的房子相联结。其次,能达到课程的学习目标:体会追星的利弊。
3.活动安排
(1)第一星期:确定主题,商讨方案;(2)第二星期:在机房对64名学生进行LV平台学习的培训;(3)第三星期: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供参考资料;(4)第四星期:学生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5)第五星期:教师与学生同时登录平台进行讨论;(6)第六星期:学生对“追星的利与弊”进行小组汇报。
(二)行动、观察与反思
根据计划,这轮行动研究主要有六次活动,详见表2。
(三)总结
通过观察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与表现,分析学生的讨论及与班主任的交谈内容,可以得知第二轮行动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1.成功之处
(1)讨论的主题为教学大纲的内容,讨论的过程也是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学习者进行学习的过程,所以,针这个主题,无论是网上讨论,还是现实讨论,学习者表现积极,教师较为满意。(2)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第一轮培训中的16名同学发挥了引导和帮助同伴的作用。(3)对于学习者的指导方面,赢取了任课教师(班主任)的支持。(4)小组整合资源、汇报材料,更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有效建构。(5)提供了参考资料避免学生盲目搜集。
2.不足之处
(1)平台培训阶段,由于人员过多,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部分学生因为听不清、听不懂而影响课堂。(2)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不同,在资料整合和成果汇报阶段,也出现了部分小组成员不参与,南少数人负责的现象。(3)平台讨论期间,因上网条件限制,少部分同学没登录。
3.建议
(1)人员参与方面,应从兴趣出发,以自愿为原则。(2)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分析小组的性质,必要时把任务确定到小组中的每个成员。
五、活动评价
教师与学生对利用LV平台进行学习的评价如何,对于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培训讨论的评价如何,学生对进行校际协作的态度如何等,笔者主要对教师进行访谈,对学生进行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对进行两次培训的16位学生和对只接受第二次培训中任意抽取的16名学生。问卷的客观题主要以里克特量表形式呈现,采用积极性陈述,即答案的选择是“完全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完全不同意”,处理数据时分别赋值为“5、4、3、2、1”,对结果采用Excel2003进行分析。
(一)对LV平台学习方式的评价
对LV平台学习环境的评价的主观题中,被调查的这32名学生,所有的人都表示基于游戏的学习较传统课堂更有趣。同时对“像这样的网上讨论,我很喜欢”的客观题中,均值为4.27(满分为5),进一步验证学生对这种学习的方式的评价较高。
教师表示:对于初二年级的政治课而言,教材建议为进行网络学习,由于条件的限制,一直没有开展。此次活动为网络学习提供了机会。
(二)对两轮行动比较的评价
两次效果的对比调查中,调查对象是参与两轮培训的16名学生,其中5人未表明态度,仅说游戏教学比平时上课好。表明态度的11人中都认为第二种较第一种效果好,因为“我们对冲出地球不感兴趣”“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更有趣”。
教师表示:对于第一次培训,我不太了解,但是对于第二次我认为学生较传统课堂表现得更为积极,讨论得更为激烈和深刻,尤其是后期的作品展示,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思考能力,而且给学生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我对于他们的这次表现我是很满意的。
(三)对校际协作的期盼
对“我希望通过LV能和外校的同学讨论,尤其是香港的同学们”的调查中,23人完全同意,7人较同意,2人不确定,均值为4.66,可见,被调查者对校际协作表现为高度的期盼。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对LV平台的学习较为喜欢,评价也较高,也期盼着通过LV平台的校际间的协作。
教师表示:我希望我的学生能与香港的同学们成为朋友,共同讨论,共同学习。
可见,在教学中,LV平台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六、研究总结
笔者进一步对两轮行动的研究与评价的调查进行反思,从李秉德先生提出的教学七要素(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和教师[8])入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七要素概述为:研究者与任课教师组织有兴趣的学生,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平台中讨论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并借助相关通讯软件加以引导、鼓励与表扬学生,从而使学生达到从多角度了解主题的目的。下文将对七要素进行分别陈述。
第一,学生:一方面,数量不宜过多,以自愿为原则。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距较大,学习人员过多,不利于把握。如果学生较多,建议分批次培训。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较差,活动之前应进行相关培训。
第二,教学目的:培训目标避免定位于技术操作层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LV的基本操作,更有利于操作的掌握。
第三,教学内容:选择学习者感兴趣的学习主题。主题可以是教师提供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但一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
第四,教学方法:讨论法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平台的特点要求学习者采取讨论法在平台中对特定主题进行讨论。由第一次行动可知,学习者注重了平台中的“非面对面”的交流,忽视了具有优势的“面对面”的交流,而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加强交流,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学到新东西,扩大知识结构,更清楚地表达自己已有的概念,检验与别人相左的概念。小组合作形成的竞争机制使小组内的凝聚力更强。对于分组,应采取异质的方式,教师尽量了解每个小组的任务分配情况并给予一定的建议,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
第五,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9]。学习资源包括信息、工具和学习空间。信息方面,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源,避免学生搜索的盲目性。工具方面,与其它软件相结合使用。虽然LV平台有群发消息功能,但是显示效果不理想,与其它交流软件相结合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讲授法注重结果,而这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第六,教学反馈:给予学生更多的奖励。学习动机加强方面,LV引入了网上货币——“多郎”,及荣誉系统,但是对于在村庄中建设房子,没有奖励,还需花掉100多郎,这不利于刺激学生的讨论。所以,在利用LV平台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以鼓励学生的学习,如在QQ群中进行表扬。
第七,教师:把握指导者的角色,且数量不宜过多。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主动改变思想上的认识,加强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能更快地实现角色的转换。指导者数量方面,一至两人为宜,不宜过多。如同第一轮行动研究的总结,平台讨论期间,短时间内多名教师通过QQ群消息对学生的多个不同引导,影响了学生思考。
从行动研究的模式看,此次行动研究属于实践的行动研究,而非技术的或解放的。这种行动研究活动偏重于过程,并依靠个人智慧指导行动[10],所以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人的局限性。如何提高学生发帖子的质量,如何运用LV平台促进教学,如何在兰州的试点学校间开展校际协作,如何与香港学校更好地进行校际协作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9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