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中医院 337000
摘要:目的:观察热敏灸配合穴位按摩在头痛(风湿上犯和外感头痛)病中的效果.方法:将100例头痛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2对照组常规治疗,实验组才用热敏灸配合穴位按摩,于治疗后一周评定疗效.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治疗效果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热敏灸能提高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热敏灸;头痛;护理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通常将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统称头痛。头痛病因繁多,神经痛,颅内感染,颅内占位病变,脑血管疾病,颅外头面部疾病,以及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中毒等均可导致头痛,给患者带来心理生理的痛苦,发病常见于青年、中年、老年人。本文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针对风湿上犯和外感头痛的患者100例,实施热敏灸配合穴位按摩治疗,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均经颅内CT或MRI证实并无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等。100例患者年龄25-84岁,平均年龄66岁,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病情、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6)具有可经性,在接受治疗前,责任护士告知患者及家属治疗作用及原理,获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即口服罗通定,实验组采用热敏灸配合穴位按摩治疗。(1)采用的腧穴:印堂、攒竹、太阳穴、百会、风池、风府等。(2)热敏灸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在上述穴位分别按下述步骤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步法。具体操作如下:行回旋灸1~3min温通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1~2min加强施灸部位的热敏化程度,循经往返灸2~3min疏通经络,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灸性传感、开通经络。只要出现以下1种以上(含1种)灸感反应,则表明该腧穴已发生热敏化: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或微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或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3)施灸剂量:最佳剂量以每穴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标准,灸至感传完全消失为止。热敏灸结束后进行穴位按摩:印堂、攒竹、太阳穴、百会、风池、风府等。由轻到重进行按摩。并指导患者颈部、腰背部肌肉和关节功能锻炼。操作期间每日责任护士随时观察并记录患者头痛次数及有无不良反应等,另外还需观察患者施灸部位皮肤情况有无水泡等。
1.3疗效判断:头痛次数减少,头痛状况明显改善,且无不良反应。
1.4结果: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
结果示:实验组50例患者中有3例无效,发生率6%,而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10例无效,发生率为20%,实验组患者无效的发生率明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护理及注意事项
2.1护理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疾病史及药物过敏史。(2)患者体质及热熨部位的皮肤情况。(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心理状况。
2.2心理护理:头痛引起人们情绪的改变,心烦意乱,注意力涣散,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还可诱发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头痛的关问题,及时处理头痛,主动与患者进行交谈,认真倾听他们的心理感受,适时地关心,安慰和鼓励患达到心理支持的目的,实施热敏灸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述治疗的效果及注意事项。
2.3告知:注意热敏灸温度,如有过热及时告知护士,防止烫伤,局部有无红肿、丘疹、奇痒、水泡等。
2.4注意事项:(1)热敏灸过程中保持艾条与皮肤间的距离,注意温度,以免发生烫伤。(2)热敏灸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颜色情况,同时询问患者对温度的反应,防止烫伤,一旦出现水泡暂停使用,并对症处理。(3)热敏灸过程中要及时观察病情变化,若患者感到不舒服或出现水泡时,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4)热敏灸过程中注意保温,不宜直接吹风,夏季禁用空调,做完后不宜立即洗澡,防止受凉感冒。(5)有出血倾向者忌用,以免引起出血加重。(6)患处局部无知觉处或反应迟钝者、孕妇的腰骶部、身体大血管处及婴幼儿禁用。(7)急性损伤的患者48h内不宜行热敏灸疗法。急性损伤后,应立即冰敷和止血。待毛细血管不再出血后,再考虑用热敏灸的方法活血祛瘀。(8)热敏灸及穴位按摩完毕后,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休息,待汗出息止后再下床活动。
3讨论
3.1热敏灸是一种中药外治法,使药物悬浮于体表穴,通过穴位渗透进入经络,导入脏腑,直达患病处,激发全身的经气,达到沟通表里,调和营卫,健脾益肾,调整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热敏灸是使用传统的中草药,具有补脾健胃、散寒止痛、温肺豁痰利气、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养肝明目,主腰膝酸痛,目昏耳鸣,可用于腰膝冷痛、肾虚等。能有效的缓解患者头痛的症状,临床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热敏灸方法简便、疗效确切、作用缓和且不良反应少,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不会加重患者基础疾病,故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体现了科学化人性化,一切为患者着想的护理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2-103
[2]现代中医临床实用技术(2009)第182439号.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01-202
论文作者:戴娜,李文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4
标签:热敏论文; 患者论文; 头痛论文; 实验组论文; 穴位论文; 对照组论文; 局部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