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不合格因素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分析论文_李丽杰

虎林市人民医院 158400

【摘 要】目的 分析临床检验中引起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为提高临床检验血液标本合格率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检验科于2016年2月—2018年5月期间收集的临床检验血液标本5 070份作为该次研究的研究对象,统计其中的不合格血液标本,并对其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该组5 070份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为2.37%(120/5 070)。经研究分析,120份不合格血液标本的不合格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采血量不正确,占比33.00%;抗凝血有细小凝块或凝固,占比21.50%;容器选择不当,占比13.33%;标本发生溶血,占比11.60%;检验单与血液检验标本患者不符,占比9.20%;延时送检,占比5.00%;采血部位不当,3.33%;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脂浊,占比1.60%;对患者交代不清楚,占比1.60%。结 论 导致临床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括采血量不正确、抗凝血有细小凝块或凝固、容器选择不当、标本发生溶血、检验单与血液检验标本患者不符、延时送检、采血部位不当、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脂浊、对患者交代不清楚,只有在明确临床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控制对策,才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检验血液标本,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临床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

在临床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手段就是临床检验。临床检验在临床中具有十分广泛和重要的应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鉴于此,临床检验的结果是否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就显得十分重要[1]。但在实际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临床检验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检验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从而无法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数据[2]。因此,积极探讨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为临床制定提高临床检验血液标本合格率对策提供参考,从而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该次研究方便选取了2016年2月—2018年5月期间临床检验血液样本5 070份对不合格血液样本原因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检验科期间收集的临 床检验血液标本5 070份作为该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2 020份血浆标本、1 450份血清标本、1 600份全血标本。提供血液标本的5 070例患者,其中男2 678例,女2 392例,年龄 23~60 岁,平均年龄(37.5±12.5)岁。且排除了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合并意识障碍、精神疾病的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所提供的血液标本。患者入组前均知情且同意,且该次研究经伦理研究会批准。

1.2研究方法

使用真空管由采血人员采集5 070例受检者的临床检验血液标本,在规定时间内将血液标本送到检验科进行检验,统计其中的不合格血液标本,并对其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

2 结果

该组5 070份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为2.37%(120/5 070)。经研究分析,120份不合格血液标本的不合格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采血量不正确,占比33.00%;抗凝血有细小凝块或凝固,占比21.50%;容器选择不当,占比13.33%;标本发生溶血,占比11.60%;检验单与血液检验标本患者不符,占比9.20%;延时送检,占比5.00%;采血部位不当,3.33%;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脂浊,占比1.60%;对患者交代不清楚,占比1.60%。数据见表1。

表1 临床检验血液标本的不合格原因分布

3 讨论

在临床生化检验过程中,血液样本是最常用的一种检验样本,通过应用患者的血液样本实施临床检验,所得出的检验结果,能够对临床医师的诊断、治疗及评估工作提供直接的参考。因此,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治的准确性,因此,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临床生化检验过程中所用的血液样本质量是否合格,对于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直接影响。由此可见保证临床生还检验血液样本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实践表明,导致临床检验结果发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血液标本的不合格[3]。因此,为了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率就需要先提高血液标本的合格率。而要想提高临床血液标本的合格率,首先需明确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该次研究中,通过对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引起临床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因素主要有采血量不正确、抗凝血有细小凝块或凝固、容器选择不当、标本发生溶血、检验单与血液检验标本患者不符、延时送检、采血部位不当、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脂浊、对患者交代不清楚等。这一研究结果与王燕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王燕等人[4]通过对8 000份血液检验样本实施研究,结果发现,不合格样本有242份,发生率为3.03%,其中不合格原因的前3位分别为抗凝血有细小凝块或凝固、采血量不正确和容器选择不当,分别达到了28.10%、23.14%和14.05%,这与该次研究结果相符。鉴于以上这些因素,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以下一 些措施,来提高临床检验血液标本的合格率,具体如下。

①加强业务培训:对于血液标本采集人员,特别是一些新上岗的血液标本采集人员,要进行业务培训,并经过考核,只有考核结果合格的人员才能够上岗。检验科可以将影响临床检验血液标本的原因和正确的血液标本采集方法编制成手册,发放给科室内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可以供其随时翻阅、参考、学习,以此来达到不断规范其采血操作,强化其业务技能的目的。不仅如此,科室还需利用晨会、教学等各种机会,向工作人员强调血液标本采集的重要性,提高其规范采血意识,积极消除、避免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因素。②规范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申请工作:要求申请者填写申请单的字迹要清晰,可有效辨别出申请者的基本信息以及受检者的疾病史、检验项目等信息;其次要求接收申请单的工作人员要对各项信息进行仔细地核对,只有确认无误之后才能够进行血液标本采集。③加强患者的血液标本采集教育:在患者采血前,要指导其做好采血准备。对于需采集空腹血液标本的患者,要告知其禁食8~10 h。告知患者采血前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采血前保持较为平稳的情绪状态。此外采血前还需仔细询问患者的服药、饮酒等情况,避免药物、酒精成分对血液标本产生影响[5]。④合理进行血液标本的抗凝处理:常规来讲,在完成血液样采集之后,往往会通过加入抗凝剂的方式对血液标本实施抗凝处理。但临床研究表明,抗凝剂会对血液标本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最常用的抗凝剂主要是乙二胺四乙酸盐,在应用乙二胺四乙酸盐对血液标本进行抗凝处理的过程中,抗凝剂的添加比例至关重要,抗凝剂比例过高或过低均会对血液常规检验的

论文作者:李丽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7

标签:;  ;  ;  ;  ;  ;  ;  ;  

标本不合格因素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分析论文_李丽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