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遂宁 629000)
【摘要】 目的:探究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在食管癌患者化疗期间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将我院2011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1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两组。给予治疗组患者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在体重下降、肠通气时间、营养支持费用治疗指标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1)治疗组患者体重下降、肠通气时间、营养支持费用各指标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不良反应率3.6%明显低于对照组16.4%(P<0.05)。结论:早期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免疫等机能有更为显著的优势,且不良反应小,费用低,可在临床上加强推广使用。
【关键词】 食管癌;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
【中图分类号】R7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2-0161-02
食道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肿瘤,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较高。食道癌与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地域、遗传等诸多因素有关[1]。早期食管癌症状不明显,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咽喉哽咽异物感、针刺感或牵拉性疼痛,易受到患者忽视,耽误治疗最佳时间。临床治疗食管癌以手术为主,化疗为辅。但食管癌化疗过程中患者易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营养摄入困难,引起身体消瘦、体重减轻、免疫力下降,不利于手术及后期康复。因此,我院在食管癌化疗早期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确诊的11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数字随机发分为两组。治疗组:男性34例,女性11例;年龄在45~78岁,平均年龄在(52.3±2.8)岁。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12例;年龄在44~77岁,平均年龄在(53.4±2.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早期肠外营养支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计算出患者所需热量后,通过颈部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滴注,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氨基酸、维生素等微量物质以2000ml营养液形式在12~24h内输注完毕,在静脉输注后5~7天,尝试给予患者口服流食,并相应的减少注射营养液量。
给予治疗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口服中小分子营养素的营养液,此外,对上消化道通过障碍患者,给予管饲营养摄入。将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十二指肠降部,计算出所需热量值并提供相应热量的营养素。化疗第一天,通过管道注入营养液200ml,第二天可增加到2倍,之后可根据患者个人情况适当增加用量。设置营养液输入速度在50~80ml/h。对于营养汲取严重不足者,可联合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方法与对照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在体重下降、肠通气时间及营养支持费用的差异;(2)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在体重下降、肠通气时间及营养支持费用的差异
经营养支持后,治疗组患者体重下降值在(2.5±1.46)kg、肠通气时间在(48.5±3.6)kg、营养支持费用在(2483.2±274.2)kg,对照组患者体重下降值在(5.28±2.47)kg、肠通气时间在(69.2±3.2)kg、营养支持费用在(3927.4±364.2)kg。治疗组患者各指标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组患者在接受营养支持过程中仅有2例患者出现呕吐恶心症状,在调整营养摄入用量及速度后症状逐渐消失。对照组患者中出现7例呕吐、恶心症状,2例水电解质紊乱。治疗组不良反应率3.6%明显低于对照组16.4%(P<0.05)。
3.讨论
食管癌是一种病变发生在食管部位的恶性肿瘤。随着病症的恶化,患者吞咽功能将逐渐下降,到中晚期,因无法咽下水、唾液等流质物质,患者表现出体重急剧减轻、脱水、无力等症状。临床上治疗食管癌主要采用手术、放疗的方式,但对于中晚期及手术禁忌患者,化疗为缓解症状、延长存活期的有效手段。化疗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及药物反应易使得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症状。因此,给予食管癌患者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是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王从和在有关研究中提到,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能为化疗提供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止营养缺乏下不良反应的加剧[2]。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在体重下降值、肠通气时间及营养支持费用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早期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对于机体状态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无静脉穿刺及药物营养摄入,营养支持费用也相对更低。肠内营养的摄入不仅为肠道提供营养物质,同时弥补了静脉穿刺对机体损伤,减轻心肺运作压力。比较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可见,治疗组不良反应率3.6%明显低于对照组16.4%(P<0.05)。肠内营养的摄入方式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能降低细菌与毒素的侵入,感染的风险更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更少。而肠外营养支持主要用于重度营养不良患者,或联合肠内营养支持,以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刘伟等人在其研究中提到,长期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的方式易使肠胃黏膜萎缩、内环境菌群移位及失调,易损伤机体免疫系统,造成诸多并发症[3]。因此,非严重营养不良的食管癌患者,多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式或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提高治疗效率。
综上所述,早期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的方式优越性更明显,不仅能促进机体免疫的恢复,还能减少营养支持费用,具有更好的医疗及经济效益,可在临床上加强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俊,李芝,甄福喜,张憬,骆金华.食管癌术中营养管的放置及围术期营养支持[J].中国肿瘤临床,2014,41(23):1503-1506.
[2]王从和,唐红梅.食管癌患者术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09(01):18-19.
[3]刘伟.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08(24):208-209.
论文作者:王超,唐俊丽,郭黔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营养论文; 患者论文; 食管癌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机体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