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观的形成及其核心思想研究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观的形成及其核心思想研究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观的形成及其核心思想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公平论文,分配论文,核心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5)03-0008-05

公平分配观念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阶级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是,不同社会和阶级的公平分配观念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前后相继的联系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者公平分配理论批判、继承的基础上,逐步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要想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观的精髓,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这一观念的形成演进历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去研究其核心内容。

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公平分配观

(一)在公平分配的实现前提方面,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历史上首次将研究重点从消费领域引入到生产领域,并提出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公平分配的分析范式

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剥削、实现社会全体劳动者公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但是,这一命题的最早提出者却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启蒙思想家和基督教共产主义的影响下,从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出发,抽象、绝对地讨论公有制条件下的公平分配问题,并把公有制和公平分配问题的讨论从消费领域引入到生产领域。他们强调公平分配首先是没有剥削的分配,之后进一步说明这种分配是与一定的所有制结构紧密联系的。他们批判私有制生产方式,认为要实现没有剥削的公平分配理想,必须立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按照平等原则组织社会成员参加生产,进而消除剥削,实现生产者共有的公平分配。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指出:“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绝不可能公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私有制存在一天,人类中绝大的一部分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分将始终背上沉重而甩不掉的贫困灾难担子。”(注: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1.)不仅如此,莫尔还认为,就算在私有制社会中可能存在一些旨在促进社会产品公平分配的措施,但那些措施都是具有局限性的,都是治标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间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分配。

(二)在公平分配的实践原则方面,空想社会主义者天才地提出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

早、中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如莫尔和康帕内拉,在他们的作品中对按需分配都做过相似的描述。在他们看来,公平的社会分配形式是社会成员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进行共同劳动,社会对劳动产品实行公共管理,而个人或家庭则根据各自的需要从社会领取所需的产品。但是由于时代所限,他们勾勒的公平分配制度具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色彩。

晚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及其门徒,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罪恶及其后果进行深刻批判的同时,对未来社会制度特别是公平分配制度进行了新的探索。圣西门论证了未来社会制度下人人都要劳动、享有劳动权的同时,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实行“按能力分配,按劳动计酬”的分配原则。傅立叶提出了“按比例分配”原则,他把资本、劳动、能力一律视为“生产资料”,然后按照所谓“三种生产资料”的比例进行分配。他同时强调,随着社会的发展,“三种生产资料”中资本的作用将愈来愈小,劳动和知识的作用会愈来愈重要。欧文构想了一种“劳动公平交换市场”的分配方案。在这一方案中,公平交换市场上的劳动券是一种分配手段或凭证,它证明劳动者个人参与共同劳动的份额,从而证明劳动者个人从共同产品中应该分得的份额。欧文进一步认为,按劳分配只是一种过渡性的措施,当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产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时候,社会将实行按需分配制度。同时,欧文还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明确提出各尽所能的思想,他认为,公社将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家庭,每个成员各尽所能。这也是以往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做到的。

可以看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公平分配思想中都不同程度的包含了按劳分配的思想萌芽。而且,这种萌芽本身也是对早、中期空想社会主义含有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色彩公平观的否定。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关于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问题,第一次明确提出按劳分配的是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约翰·弗兰西斯·布雷。他在1839年出版的《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一书中,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方案作了具体的描述,提出“等量的劳动应该得到相等的报酬,这就是合股运动的主要原则之一”。(注:约翰·弗兰西斯·布雷,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14.)布雷把这种分配制度叫做“按劳动的时间计酬”、“同工同酬”或“按劳取酬”制度。(注:约翰·弗兰西斯·布雷,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91.)并且,他还提出“在这种制度下,每个人必将得到他的劳动成果的全部。”(注:约翰·弗兰西斯·布雷,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71-172.)布雷主张的这种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对于当时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具有进步意义,同时,对科学的按劳分配理论的创立,也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但是,他的按劳分配学说中“每一个人必将得到他的劳动成果的全部”的提法,违背了社会再生产的常识,带有浓厚的小生产者的狭隘心理。再者,他不区分是复杂劳动还是简单劳动,提出同量劳动时间得到同量工资的想法,不是真正意义的按劳分配,而是一种体现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对于上述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公平分配实现形式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它们称作突破幻想的外壳而显露出来的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思想。但是,尽管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公平分配的设想如此周详和完善,但仍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和空想性质。这种历史局限性和空想性质,只有在后来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中才能得到克服和纠正。

二、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观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思想是其创始人在批判的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沦构建起来的。它的建立是对人类社会旧有的公平分配观念的革命性变革,是收入分配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公平分配观形成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正处在由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过程中。这时,他们对公平分配研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相比,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他们在研究中还没有把公平分配看成一个历史、具体的范畴,而是停留在抽象和超历史的层面去讨论这一问题,并且将研究重点集中于公平分配实现形式应该是“按劳分配”还是“按需分配”这些问题的争论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圣西门等人“按能力计报酬,按功效定能力”的观点。他们指出:“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即人们的头脑和智力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由此可见,‘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因为这个原理是仅就狭义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637-638.)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是从“活动”、“劳动”的意义上理解“能力”一词的,他们明确主张“按需分配”,而反对“按劳分配”。直到《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他们仍然不赞成“按劳分配”,而主张“按共同协议来分配产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65.)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分配观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是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这一时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公平分配观方法论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和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马克思恩格斯逐渐摆脱了空想社会主义者超历史和抽象的分析方法,开始对公平分配实现前提的社会内容和物质内容进行历史规定性和暂时性的研究。1857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科学地说明生产和分配的关系,明确提出研究分配方式的逻辑思路。“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定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同时他还进一步分析了公平分配的物质内容,指出:“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这是同一关系的进一步规定。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如果在考察生产时把包含在其中的这种分配撇开,生产显然是一个空洞的抽象;相反,有了这种本来构成生产的一个要素的分配,产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确定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

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公平分配理论的最终形成。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以下几部分详尽而完整地阐明了他们的公平分配观的基本内容。首先,他区分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并依据两个阶段的不同成熟程度,提出了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分配方式;其次,在批判拉萨尔所谓“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谬论的同时,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理;第三,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计量尺度的问题;第四,在强调生产决定分配基本原理的同时,对脱离社会客观现实空谈“平等权利”和“公平的分配”的观点进行了批判;第五,揭示了按劳分配所体现的公平分配制度在历史上的二重性和过渡性。

三、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观的核心思想

通过前面对空想和科学社会主义公平分配思想发展简史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观核心内容大致包括三方面:首先,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看,不存在永恒、绝对的公平分配。公平分配是一个受现实生产力条件约束的历史性、暂时性范畴;其次,未来社会公平分配质的规定性取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三,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公平分配实现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公平分配的暂时性是通过对社会有机体自身运动的两个层面反映出来的。第一层面主要表现在社会存在方面,它强调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分配方式是否公平,主要看它是否与该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相适应。马克思指出:“这些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每一种分配形式,都会同它由以产生并且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生产形式一道消失”。(注: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99.)因此,没有一种永存的公平分配方式。第二层面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方面。它强调现实社会生产分配活动对人的公平意识的影响和决定作用。恩格斯指出:“一种社会的分配总是同这个社会的物质生存条件相联系,这如此合乎事理,以致经常在人民的本能上反映出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1.)所谓反映在人们的本能上,其实就是人们对于一种社会分配制度的公平性质的主观认同。这种主观认同的基础,不是基于超阶级的人性道义或正义,而是来自生产资料本身的分配和物质生产过程等社会存在的本性之中。至于认同主体,则是一个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统治阶级。占社会统治地位阶级的社会意识决定了一个社会分配制度的公平性质,而他们的社会意识则来自于生产资料本身的分配和物质生存条件等社会存在。

作为历史性范畴的公平分配主要强调的是,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公平分配理念不是完全割裂开的,它们之间存在历史承接性。因此,要把握当期社会经济形态中的公平分配实质,就必须一方面把握旧有观念对现有分配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分析和预见到未来分配观念的发展趋向。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全面地认识当前的公平分配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是从两个层次的社会形态演化论述公平分配的历史性。在第一层次中,他们分析社会主义公平分配的本质时,强调了历史的看待资本主义分配过程中等价交换原则对社会主义公平分配观的影响,认为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仍然通行着资产阶级这一公平分配原则。马克思说:“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看,这种公平分配原则是对私有制和阶级剥削的公平分配观的否定。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由于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这种公平分配制度还带有资本主义公平分配观的烙印。这是因为,等量劳动互换的公平分配体现的“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这里所说的“资产阶级权利”就是资产阶级公平分配观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它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中是以等量劳动交换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第二层次中,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分析了共产主义公平分配观是对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历史性的批判继承。他们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公平分配的社会内容将从根本上摆脱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界限,完全超出按劳分配所决定的形式上的公平,实现按需分配所决定的实际上的公平。为此,马克思十分重视德萨米的一段话:“更正确地说,如果人们都能够同等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便是平等的。”(注:德萨米.公有法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84.)总之,在马克思看来,要理解公平分配的实质,就必须从历史的合理性角度来看的。而历史的合理性这一角度本身,也说明了公平分配具体标准是随社会经济关系变化而变化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公平标准。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平分配的第二个重要思想是未来社会中公平分配取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从文字表述看,这一思想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观点并无差异,但深入分析,不难看出两者在方法论上存在着根本区别。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对公平分配问题的研究,彻底摆脱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纯伦理道义色彩,实现了客观性回归,完成了与政治经济学科学性研究的统一。其次,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公有制思想是建立在人文主义和理性原则基础上的,而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从“理性原则”出发,设想未来社会的公平分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尽管他们有正确结论,但这些结论建立历史唯心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因而在实践中缺乏现实社会力量的推动和支持,流于空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的研究中,运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对上述观点又做了更深入的论述。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将生产和分配割裂开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生产关系直接决定着分配关系,而“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也指出:“分配就其决定性的特点而言,总是某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以及这个社会的历史前提的必然结果,只要我们知道了这些关系和前提,我们就可以确实的推断出这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分配方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6.)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进而讨论作为生产关系直接决定者的生产力,对于分配方式所起的终极决定作用。恩格斯指出:“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而这当然随着生产和社会组织的进步而改变,从而分配方式也应当改变。”(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1.)社会产品数量的增加直接体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又必将引发分配方式的深刻变革。而在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生产力的现实发展水平又决定了分配方式也只能选择按劳分配的这一形式上的公平分配。只有等到生产力全面发展起来,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之后,才能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全面实行内容和形式都公平的分配方式——按需分配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公平分配观的第三个重要思想是,公平分配的实现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何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的公平分配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革命者和建设者一直探寻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前所述,马克思恩格斯与一切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不同,他们是在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推导出公平分配质的规定性、基本特点,以及实现未来社会公平分配的基本前提和原则。这些基本原则、特点和规定性在许多方面到现在看来仍然具有科学性和预见性。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可能、也不该要求他们对公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提出全面、系统的符合实际的观点来。但是,在这一问题的探讨中,恩格斯也曾做过一些精辟的论述。1890年间,针对当时一些社会主义者在对未来社会分配方式辩论中出现的某些偏误,恩格斯指出:“在所参加辩论的人看来,‘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东西,而是稳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所以它应当也有个一成不变的分配的方式。但是,合理的辩论只能是:(1)设法发现将来由以开始的分配方式,(2)尽力找出进一步的发展将循以进行的总趋向。”(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1.)这里所说的“将来由以开始的分配方式”,就是指按劳分配为基本形式的公平分配方式;“循以进行的总趋向”,就是恩格斯之后不久指出的:“通过有计划的利用和进一步发展一切社会成员的现有的巨大生产力,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0.)显然,社会主义公平分配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实现形式,都不能偏离这一“总趋向”。

之所以坚持这一“总趋向”,是因为按劳分配所体现的公平分配,是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最能促进生产发展的分配方式。分配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但分配亦能反作用于生产方式,它可以促进和阻碍生产的发展。恩格斯曾经说过:“最能促进生产的是能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的全面发展、保持和运用自己能力的那种分配方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18.)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虽然限于主客观条件,还不可能做到“是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的发展、保持和运用自己的能力”。但由于此时劳动者已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受人剥削和压榨已成为过去,开始了新的生活,已向“尽可能全面发展、保持和运用自己能力”迈出了一大步,按劳分配代替按资本、劳动力价值、地产分配,便是分配方式上的伟大变革,是社会主义社会中最能促进生产的公平分配方式。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公平分配方式及其具体形式都应该不断的发展变化。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社会运动最具革命性的因素,生产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且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推动生产和社会组织的进步。而当生产和社会组织进步时,公平分配的实现方式必将得到不断的改变。

收稿日期:2004-11-15

标签:;  ;  ;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观的形成及其核心思想研究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