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高中数学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新课程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是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的指导下,在对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在调查了社会需要,并认真分析了国内高中数学课程实施现状以及高中生的学习心理,听取了数学界、教育界和数学教育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订的.它根据时代的要求,对高中数学课程进行了新的设计,在保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力求改变数学课程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某些“繁、难、偏、旧”的状况.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阅读、交流、创新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同时,对评价机制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建议.
据此,笔者对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意见.
一、关于师生观念的思考
正确观念的指导是一切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观念通常被理解为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看法和认识,它具有主观性、内在性、自然性和稳定性.因此,人们的观念一经形成,在很长时间内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到指导作用,影响人们对工作的价值判断、目标指向和操作过程.所以,改变师生的观念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高中阶段教师和学生对数学课程已形成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有些是合理的,与新课标是吻合的,但有些是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师生必须转变与新课程标准和时代发展相悖的观念.
数学教师是实施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力量和试验者,他们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已形成了自己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但大多数教师对数学课程的认识仍局限在教科书上,他们只是认认真真地把大纲要求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传授的过程仅仅是讲透知识点,讲题型,让学生练习,套公式,用公式,主要目标也只是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及应用,很少真正关注学生能力、智力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教学组织上,仍以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很少以学生为主角,教师为配角;教学模式大多以“复习提问,新课讲授,巩固练习,小结作业”为主,很少以“创设情境,分组讨论,师生共探,总结反思”为主;评价机制上,仍然是以成绩来衡量学生好坏和教师水平的高低,很少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价值观和社会实践调查等方面来作为评价标准.这种不争的事实,严重影响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
课程改革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生.历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颁奖大会上,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发奖时中国选手都非常风光,因为金牌往往大部分被我们获得,但发奖之后就不同了,中国的选手怀抱着奖牌呆坐在座位上,而西方国家的选手们则蜂拥到台上的科学家面前,提出一大堆奇怪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关键是观念没有转变.我国的基础教育赢在起点,输在过程和终点.为什么我国培养了大批学科基础扎实,经得起考试的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却没有按比例培养出世界超级水平的顶尖人才,更未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以,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思是尤为重要的.在反思的过程中,观念就是反思的核心问题.深入反思,以考试为目的,灌输为手段,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严重束缚了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损害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观念的转变应符合《新课标》和时代发展,不要成为“镜中花、水中月”,要站在战略的高度,用长远的眼光,从根本上去挖掘扎根在我们大脑中对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用新的观念、新的态度和全新的理论去接受挑战.
师生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通过社会、家庭、教育主管部门通力支持,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才能使师生观念得以彻底的转变
二、关于学习方式的思考
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学习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批判、选择与存疑的过程,一个充满想像、探索、体验的过程,其效果取决于学习方式.那么,什么是学习方式呢?学习方式是指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或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方法和形式.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学习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由课堂教学模式决定.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加以建构.学习活动,是学生认知框架的不断变革或重组,是新的学习活动与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在新教材第四章第七节“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中给出了没有答案的公式:
sin2a=__(S[,2a]);
cos2a=__(C[,2a]);
tan2a=__(T[,2a]);
公式C[,2a]还可以变形为cos2a=____或cos2a=____(C[,2a])′.
这一别出心裁的构思不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亲身体验、自主学习和研究吗?
科学的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参与为前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学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必须包括自主学习的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品质.
三、关于教学模式的思考
教学模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具体表现.《新课标》和新教材要求有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渗透,更离不开好的教学模式.“复习提问,新课讲授,巩固练习,小结作业”的教学模式采取注入式教学方法,虽能使知识点得到强化、巩固,但其学习方式是单一的、被动的.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调节重视不够,缺乏亲身体验“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检验问题”的完整过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只能形成被动接受的不良学习习惯.而“创设情境、分组讨论、师生共探、总结反思”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克服以上种种不良倾向.
当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学习者,教师应起到主导、指导、引导、向导和路标的作用;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研究的探索者、创新者和实践者.学生是发展的根本,是个性张扬的蛟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问题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
四、关于加强教育科研与进修培训的思考
教师的教育科研和进修培训是数学课程改革成功的保证.教育科研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以课程建设者的身份参与数学课程改革中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广大教师对数学课程改革实质的认识,澄清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从内心深处领悟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可以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不断对数学课程标准进行完善和补充.通过教育科研可以培养一批课程改革的核心力量,同行之间的研究可以培养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改革的深刻性认识,从问题的研讨中吸取合理的东西,反复提炼,总结升华,使数学课程建设不断成熟和完善.同时,还可以使教育工作者树立高度的批判精神与合作精神,更加有利于数学教育的发展.
进修培训是教师吃透课程标准和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改革意味着教育实践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目标变化、活动方式变化、教学手段变化等.所以,在教师进修的内容、方式方面,数学观、数学教育观、数学教材教法、教育理论、心理学等方面都必须得到充实.同时,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自我提高的文化氛围,让广大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全身心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大部分学校每年都要选派一部分教师去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和新教材培训以及教师的自身进修学习就是这个原因.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人,全面参与其中,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