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起源研究_瑶族论文

瑶族起源研究_瑶族论文

瑶族渊源中原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瑶族论文,中原论文,渊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瑶族是我国勤劳而勇敢的民族,她以独特的内聚力闻名于世,她与世界上的犹太人一样,是迁徙性很强的民族。由于瑶族善于迁徙,所以我们追溯他们的起源时应该把目光放远一些。关于瑶族的起源,学术界曾有长沙武陵蛮说(或五溪蛮说)、山越说、越族说、三苗说、多元说。1979年,笔者有幸参加广西瑶族简史初稿学术讨论会,会上绝大多数学者提出:瑶族来源于古老的荆蛮,其原始住地在荆襄(湖南、湖北)地区,后因反抗中原王朝的民族压迫,陆续南迁,于秦汉时期形成为五溪蛮或长沙武陵蛮,再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分化聚合形成为今天的瑶族。这一说法似乎勾勒了瑶族的发展线索,但我们进一步深究;三苗、山越、五陵蛮当中凡是与瑶族祖先有关的一部分人又从何而来?为什么对瑶族的渊源产生如此分歧?而这些分歧意见中却又各自有据?,费孝通先生在《盘村瑶族序言》中说:“盘瑶可能是从中原南移进入南岭山脉,然后又有部分更向西南移动,甚至移出国界的这些瑶族的主干……”①。费老这一精辟的见解予本人以极大的启迪,近年笔者有机会涉足瑶乡的千山万壑,对瑶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尔后又读了几篇文章②,并根据这些文章提供的有利线索,我们认为:瑶族的渊源应该在中原地区,说具体些,很可能是渊源于中原地区的太行山一带。

正如阮西湖先生在《关于民族形成的几个理论问题》中所说:“我国民族形成情况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形成情况与斯大林同志所总结的民族情况有所不同。”③那么,我们追溯瑶族族源应该追到什么时候?以什么时期为瑶族渊源的上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民族赋予了一个科学的概念,这就是“从部落发展到了民族和国家”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论证原始民族演进文明民族的历史过程,他谈到“在荷马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的各部落在大多场合已联合成为一些小民族。”⑤另外他谈到雅典民族形成时说:“雅典人比美洲任何土著民族都前进了一步,相邻的各部落的单纯的联盟,已经由这些部落合并为统一的民族(VOIK)所代替了。”⑥基于这种经典理论指导,我们探讨瑶族的族源有十足的理由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末叶以及阶级社会初期,只有这样,才能把瑶族先民来踪去迹探讨清楚。否则,始终处于若明若暗的地步,未能得出令人比较满意的答案。

首先,我们从考古学材料窥探瑶族的渊源,主张瑶族渊源五陵蛮、三苗说是有道理的,其实这些道理与渊源于中原说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据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研究:在前三千纪中叶以后……长江中游的这个原始文化系统,忽然发生了极大的动荡,从下王岗晚二期起,就突然大大增加了黄河流域的影响……说明此时有一支来自黄河中游的力量,通过南阳盆地,沿着随枣走廊,直抵长江之岸……那一带盘亘二千多年的土著文化,在此冲击下,大概发生很大迁徙⑦。这些迁徙群族很有可能也是瑶族先民的一部分,他们从新石器末叶至商周时期就不断往南迁徙,并且开始陆续定居长江中游地区,故而也就成为三苗中的一部分。后来又因华夏集团不断向南扩张,引起了与三苗的冲突,三苗在外来的压力下又继续南迁。另外,从考古材料看,自新石器中晚期起也有一支由中原迁往江淮。例如江淮地区出土大量的石器时代的玉器,这些玉器有一部分很可能采自中原,中原太行山、南阳地区出土很多玉器,是我国著名的产玉之乡,先民们迁徙时会带走一批玉器前往他乡;江淮地区商代文化与中原地区同期文化极为相似,例如郑州出现大量的铜箭头和制作铜箭头的陶范,而湖熟文化遗址中所出铜器,也以铜箭头为最多,两处所出的铜箭头,都是体扁平、脊突起,样式都和郑州、安阳所出的同类器相似……有了这些证据,说古代荆蛮族的冶铜术从商族人学来的,应说可信⑧。文献也有:“蛮者,盘瓠之后,族类蕃衍,散处江淮之间,汝豫之郡。”⑨我们根据这些蛛丝马迹,认为远古有一个相同的群族,后因其它原因各分为二。有一支自中原迁南阳进长江中游三苗地带,另一支则自中原迁往江淮江浙。进三苗地带有可能即是后来的盘瑶系统。抵江淮江浙有可能即是后来的布努瑶系统。尽管他们后来各为不同的支系,但其祖先应该同出一源。这一大胆推断即与容观琼教授的看法:瑶族与古越族的亲缘关系,阐明信奉盘瓠的瑶族是古越族的一支,而其早期的故乡应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会稽山区、闽浙江淮一带⑩,以及费孝通先生的预见相印证,也与覃茂福同志的主张“盘瑶系统源于长沙武陵蛮……布努瑶源于古代越人的一支”(11)相吻合。类似诸位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与考古材料那么偶然巧合说明它们具有深刻的含义,肯定有十分紧密的联系。黄烈先生也指出:三苗在外来的压力下,分两支外徙,一支沿汉水向西北迁徙……而大部分则南徙洞庭、鄱阳之间。郭璞《山海经》注说:黄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也,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这个南海,可能就是洞庭湖。但在鄱阳、洞庭之间,也并未长期定居下来,复向西移,逐渐分布于湘西、黔东一带,其名称也因时因地而异,在两周称作荆蛮,在两汉则为武陵蛮(12)。这一说法也清楚告诉我们,苗瑶祖先进武陵蛮的历史过程。

其次,我们从神话、口头传说考究瑶族的渊源,大家知道,世界上各个民族均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也充分地表现在神话、口头传说的故事里,神话是古代人类科学思维的结晶,这些思维的结晶提炼于社会生活,神话里所描绘的状况是人们研究人类文化史的绝好材料。耶芳士在他所著的著作中提到:“神话是原人的科学,是原人的哲学,是原人的历史的一个重要成分。”(13)在我国典籍中有关瑶族崇拜犬的记载和传说屡见不鲜。昔郭璞注《山海经第十二卷海内北经》云:“在昆仑虚北。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昔盘瓠杀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训,乃浮之会稽东南海中得三百里地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狗封之国也。)贰负之尸在太行伯东。犬封国曰犬戎国。(黄帝之后卞明生白犬二头,自相牝牡,遂为此国,言狗国也。)”刘宋范晔:《后汉书》卷一一六云:“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著独力之衣……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经过广征博引严肃考证认为,犬的传说渊源于中原地区的太行山周围。在我国众多的民族神话传说中,有关犬、盘瓠的传说,尤以瑶族为最。时至今日,瑶族还有禁吃狗肉的习俗,瑶族称呼中还有叫“狗头瑶”(这也许是他称——笔者注)。在永福的瑶族还将祖母叫“瓠”,说明他们与犬的传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除此之外,还有射日的神话传说(14),这些传说与中原汉族地区的射日传说几乎大同小异,布努瑶还有相同于汉族神话中的共同支天说,这些传说,说明最早也应该来自中原。

再次,还可从语言学勾沉瑶族渊源于中原。语言学的分类告诉我们,苗瑶语族是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有苗语支和瑶语支,苗语支含苗语、布努语,瑶语支含勉语等,这些语支与中原地区方言也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正如伊茨先生说:“如果用语言学家认真研究某一民族的语言的学术著作作为基础,那么语言材料是可以作为研究民族起源学说的历史资料。”(15)马学良主编《语言学概念》一书也说:“正确的语言分类也将为民族识别、民族渊源等问题的研究提供宝贵材料。”(16)据笔者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和其它同志的研究成果表明,瑶语与中原方言有很大的关系,例如赵秉璇先生经过多年研究得出令人惊讶的结论:山西晋语(讲晋语的先民有些也是从河南传去,笔者注)的反语骈词有一部分同广西全州瑶族语的复辅音相对应,在意义上嵌,词与其相对的单音词同广西全州瑶语的复辅音词相同或相近……山西晋语同广西全州瑶语在地理位置上相距数千里,这样有规律的对应关系,绝不是偶然的巧合,是语言发生学上的联系,说明汉语和瑶语的复辅音是同源的(17)。语言学家王均先生对于赵秉璇先生的研究予以较高的评价,认为这些成果为汉藏语系比较研究的很有意义的大发现(18)。由此可见,由于复辅音同源,可推知瑶族在远古时代并非住在长江流域,最早的居住地应该是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腹地。他们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往东南方、南方迁徙,最后又由两个方向一起汇合于五溪蛮,尔后又大规模往云贵两广逐渐扩散,形成了今天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

注释:

①胡起望、范宏贵:《盘村瑶族》,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②赵秉璇:《汉语、瑶语复辅音同源例证》,第二十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论文;赵建伟:《瑶族龙胜勉语中汉语音译借词的语言研究》,研究生毕业论文;杨成志:《释瑶》、石光树《从盘瓠神话看苗、瑶三族的渊源关系》、龚鹏九:《关于瑶族的族源问题》、徐仁瑶:《关于瑶族源于古“瑶民”初探》、李维新:《试论瑶族族源问题》、李干芬:《瑶族族源探讨》、韩肇明:《试论瑶族族源的几个问题》,见胡起望、华祖根《瑶族研究论文集》,中南民族学院民研室1985年印;覃茂福:《瑶族两大主源试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1期。

③阮西湖:《关于民族形成的几个理论问题》,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编《贵州民族研究通讯》1988年第二期。

④⑤⑥《马恩全集》第二十卷516页,第二十卷119页,第二十一卷126页。均转引自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⑦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234页。

⑧曾昭尹焕章:《古代江苏历史上的两个问题》,《吴文化资料选辑》第3辑。

⑨(唐)令孤德:《周书》卷49,中华887页。

⑩容观琼:《瑶族与古越族的关系》,《中南民族学报》1982年第3期。

(11)覃茂福:《瑶族两大主源试论》,《中南民族学报》1988年第1期。

(12)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第131页。

(13)黄石:《神话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14)蒙有义:《试论布努瑶与汉族远古神话的异同》,广西瑶族研究学会编:《瑶族研究论文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15)(苏)P·伊茨《东亚南部民族史》P12。

(16)马学良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224页。

(17)赵秉璇《汉语、瑶语复辅音同源例证》(论文)。

(18)赵秉璇:《在飞往北美的班机上》,《中国教育报》1987、11、21:④

标签:;  ;  ;  ;  

瑶族起源研究_瑶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