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研究论文_郭文翔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研究论文_郭文翔

益阳市人民医院胃肠科 湖南 益阳 413000

[摘要]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对其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本组40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为(80.10±10.90)min,术中出血量为(90.03±10.60)ml,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为(7.20±1.30)d,随访6~10个月,未见无复发。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点较为独特,治疗时需结合肿瘤性质、位置、临床表现等进行针对性治疗。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点;外科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每10万人中即有21人患有此病,占胃肠道肿瘤总数的0.1%~3%,且具有复发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及早发现并给予手术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命、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2]。但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方案较多,需依据患者肿瘤性质、大小、部位等特点制定,而此类肿瘤和一般胃肠道肿瘤在临床表现、病理、预后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特点。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旨在为其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7月—2018年1月收治的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其中女16例,男24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6.90±4.50)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5.98±1.50)个月,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相关检查结果、肿瘤性质、大小及部位以及外科手术治疗情况。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2.1.1 临床表现

本组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以腹胀、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肿块为主,其中因消化道出血就诊者12例,所占比例为30.00%(12/40),表现为黑便、血便,部分患者可见乏力、头晕、心悸等表现;因腹部肿块就诊9例,所占比例为22.50%(9/40),其中有2例为下腹部出现肿块,另7例为上腹部出现肿块;因腹胀腹痛就诊17例,所占比例为42.50%(17/40),多为腹部绞痛、阵发性腹痛及规律性隐痛,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机械性肠梗阻表现;1例术前被诊断为胃溃疡,而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另1例未见特异性表现,在进行体检时被发现。

2.1.2 相关检查情况

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有30例进行内镜检查,主要包含结肠镜6例,胃镜21例(其中超声内镜15例),胶囊内镜3例,内镜下可见局部黏膜皱襞褶曲、增厚、隆起等表现,外观呈棒状或脑回样,内镜下实施组织活检确诊7例(23.33%)。28例进行CT扫描,可见腹腔椭圆形或圆形肿块,其中5例(17.86%)可见肿瘤侵犯邻近脏器,进行增强扫描发现腹膜、肝脏转移。所有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有行腹部B超,发现13例肿瘤超声显像者表现为回声图像增强。超声内镜检查的1 5例均可显示肿瘤大小与包膜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3 相关检查情况

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原发肿瘤部位多为胃部,共21例,所占比例为52.50%(21/40);发生在结肠5例,所占比例为12.50%(5/40);发生在小肠9例,所占比例为22.50%(9/40),其中回肠4例,空肠5例;发生在直肠5例,所占比例为12.50%(5/40)。瘤体直径超过10 cm者5例,占比例12.50%(5/40);瘤体直径5~10 cm者21例,占比例52.50%(21/40);瘤体直径不足5 cm者14例,所占比例为35.00%(14/40)。手术病理证实10例为良性间质瘤,占比25.00%(10/40);26例恶性间质瘤,占比65.00%(26/40);其他4例为交界性间质瘤。

2.2 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 5例直肠部位肿瘤患者,依据瘤体距齿状线距离采用不同术式治疗,其中2例行Miles术,3例行Dixon术;5例结肠间质瘤,其中3例进行左半结肠切除,2例切除右半结肠;9例小肠间质瘤中行肿瘤或部分肠段切除,若累及其他脏器则一并切除;21例胃间质瘤中均行胃局部楔形切除术。交界性及恶性间质瘤均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化疗干预。本组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无手术死亡,平均手术时间为(80.10±10.90)min,术中出血量为(90.03±10.60)ml,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为(7.20±1.30)d。37例获得6~10个月随访,随访率为92.50%(37/40),无复发。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可发生于胃肠道任何部位,有研究指出胃部尤其是近端胃为其好发部位,约占其总患病率的40%~60%[3]。本研究发现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胃部占52.50%,与以上研究结果相符合,说明胃部为胃肠道间质瘤的好发部位。而临床表现则与肿瘤大小、位置关系密切[4];本研究发现胃肠道间质瘤多表现为腹胀腹痛,占42.50%,其次为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发病时间较长者会出现头晕等贫血症状,但并不典型,因此临床需结合患者症状表现及内镜、腹部B超、CT、MRI等检查手段进行检查确诊,与肠梗阻、结肠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进行区分,以降低误诊、漏诊率,指导临床治疗。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而肿瘤位置、性质、大小直接决定手术切除范围及手术方案的选取,本研究结合患者不同肿瘤位置、性质等选取不同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结果发现40例患者无1例手术死亡,且手术时间均较短,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且短期随访未复发,对于不同肿瘤情况的外科手术治疗笔者总结如下:(1)直径不足5 cm者仅进行局部切除即可,切除范围应距瘤体3 cm以上,不主张肿瘤剥除,瘤体较大者,或伴有邻近脏器转移者则扩大切除范围;(2)单个病灶转移可行部分肝叶切除术,若多个病灶转移则行射频消融术;(3)累及胰腺行胃胰十二指肠切除,此外进行手术时应小心谨慎,避免瘤体破裂。

综上可知,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症状表现,诊断时需综合其症状表现及影像学手段进行诊断,并依据不同肿瘤部位、性质等进行手术治疗,以确保手术效果及预后。

参考文献

[1] 李明,张波.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4(1):36-39.

[2] 何进,胡汉金,陈伟.多层螺旋CT与气钡双重造影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学,2016,37(6):714-717.

[3] 谭森良,何国梁.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特点及CT表现对照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10):1932-1935.

[4] 牛庆慧,张翠萍,江月萍.17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治疗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6):728-730.

论文作者:郭文翔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第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  ;  ;  ;  ;  ;  ;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研究论文_郭文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