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任务与标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农业论文,粮食安全论文,标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粮食问题将对世界经济产生严重影响,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必须立足于国内基本自给,因为中国的粮食产业是国际粮食市场供给所无法替代的[1]。面向21世纪, 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2], 然而在我国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然是农业的主体,毫无疑问农业现代化进程包含着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
1.1粮食安全是农业现代化首要任务
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内容、任务,较系统的观点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工业来武装农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的科学方法来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把落后的传统农业转化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其过程就是对传统农业全面实行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和生态系统,并相应改革其管理体制,提高其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因此,农业现代化的任务是: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建立高产稳产的农业技术体系、农业生态系统和农工商综合发展的农村建设结构,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地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提高商品率,不断增加农业积累,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地扩大农业再生产的能力,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也就是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是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增长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要。依据我国的国情,国民经济发展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解决13—16亿人吃饭的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并提高其能力。不可否认,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这是由我国国情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
1.2粮食安全水平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增长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农业现代化应该有一个时空概念,其内容和衡量标准是不断更新的。就全球而言,有其共同内容和客观标准;但各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各自的内容、目标及其衡量标准。我国农业现代化现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作者认同石山先生的观点:“面向21世纪,我国农村建设要完成三大任务,一是保证增加粮食和农产品供应,满足全国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二是农村、农民富裕起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三是迎接中国人口高峰的来临”。也就是说我国农业现代化现阶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是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生产率,满足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其核心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并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在我国,没有国家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说,粮食安全水平是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2.1粮食安全状况
粮食安全是指人类对粮食需求的满足。它包括结构、数量、质量的安全和有效供给。我国粮食安全最基本的内容是数量安全[3]。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从1957~1977年的20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长45%,但是由于同期人口增长了46.2%,结果人均粮食占有量并没有增长。1978年开始,农业生产“超常规”发展,1984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kg,接近世界平均水平420kg。近20年我国粮食生产条件、生产过程及其单位面积产量有了较大改善与提高,但人与地、经济发展与种粮效益、需求量大与投入不足等矛盾的综合作用,加之经营方式、保障机制的影响,以及资源环境灾害的联动制约,总产量在剧烈的波动中有所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徘徊不前(图1图2),我国的粮食安全并没有长足的进步。
附表 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预测
项目 2000年2010年2020年2030年
人口(亿人)13.01 14.4215.4716.00
人均粮食需求量(kg) 400
420 422 460
粮食消费量(亿kg)
5204
6056 6838 7360
2.2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
我国是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而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3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总量的日趋上升和人均农业资源日趋下降,对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构成了世界上任何国家难以比拟的巨大压力。[4]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是严峻的,首先面临的是人口快速增长, 粮食需求巨大的问题。专家预测,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量(附表)2000年为5204亿kg,与当年产量相比,缺口率为2.8%—4.7%[5]。 我国人均粮食消耗尚处于消费结构快速转换和消费水平快速增长的时期,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耗粮水平将不断增加。在我国人口达到16亿、人年均需求粮食460kg时,共需粮食73600万t。 与现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差额为25600万t。由此可知,我国粮食安全现状是处于低水平的偏紧张的供求平衡阶段,解决的难度之大显而易见。
其次是资源环境问题。“水是农业的命脉”,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且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我国现今因农业缺水,年少产粮食2600万t左右。若解决供水问题,年可增产粮食10000万t。
根据“九·五”计划计算,当人口16亿时,我国粮食生产需水供求差额将达1300亿~1500亿m[3]。“有土斯有粮”,耕地减少,质量下降,同样威胁着我国粮食安全。据统计,1958~1986年全国累计减少耕地4067万hm[2],1985~1995年我国年均减少耕地23.8万hm[2],1994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只有1.09亿hm[2], 首次低于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不能少于1.1亿hm[2]的安全警戒线。同时,耕地质量下降,这集中反映在耕地质量结构优减劣增,东部沿海及发达地区耕地锐减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能以北方或西部新垦耕地面积的增加来弥补的。此外,人为活动加剧,引发环境退化,灾害频繁,对粮食生产危害加重。据统计,由于环境退化引发的水土流失面积约179万km[2],比解放前扩大63%;沙漠化面积109万km[2],1.7亿人口受到沙漠化威胁;农田污染严重, 每年因污染减产粮食1000万t以上;农业自然灾害,90 年代年均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相当于50年代的220%和173%;生物灾害也相当严重,我国因生物灾害年均损失粮食10000万t左右。
再者,粮食生产投入不足,种粮效益低,产粮区经济条件差,粮农缺乏积极性。有专家认为,这种情况将成为阻碍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加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生产条件、经营方式、粮食转化程度、区域矛盾、贮存和流通安全等均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所要面对的。
2.3粮食安全的生产潜力
中国科学院对我国粮食生产潜力有详实的科学估测,其结果表明,我国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潜力巨大。据测算,我国2000~2030年可能出现粮食生产的低速增长,2030年粮食总产量为63000~70000万t, 年增产粮食467~630万t,年增长率为0.84%~1.06%。 这一估计可以说是比较稳妥的。其依据是,严格控制耕地流失,保持面积稳定,粮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0%~70%; 如果耕地的光温水资源潜力以14.1t/hm[2].a计算,还可增产粮食60000万t; 节水增效可增粮食15490万t;提高复种指数可增粮食4600~6000万t; 普及良种可增粮食19400万t;合理增施化肥可增粮食 12550万t; 强化对病虫草鼠害防治,可挽回粮食损失1000万t。科学家们还认为,我国非耕地资源的粮食替代能力可观。其一,开发农区秸秆可节省饲料用粮2280万t, 开发和利用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可替代饲料1237~1276万t,两者共可替代节粮3517~ 3556万t。其二,发展木本粮油,可替代粮食1715万t;开发水域可替代粮食2000多万t。其三,我国还可挖掘野生植物资源潜力, 发挥其替代作用,增大供养能力。据估算,非耕地资源粮食替代能力为9200万t 左右,即到2030年新增23800~25600万t粮食的36%~39%, 可由非耕地资源来承担。
3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3.1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我国的粮食问题、耕地问题和农业水资源问题,均是由我国人口问题引发出来的。并且,在2030年我国总人口达到最大值的转折点以前,人口压力都将一直是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不可动摇的国策。就我国计划生育的情况看,特别是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不得懈怠。只有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使其增长速率低于粮食增长速率,才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由于粮食生产的水土资源是有限的,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保护耕地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水资源显得尤其重要。首先,在保护耕地上,一是严格控制非粮食生产用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得少于1.1亿hm2);二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粮食生产在这一点上还大有潜力;三是有计划地稳妥地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其次,农业水资源缺乏,是我国粮食增长的制约因素之一,而且我国农业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水问题(旱、湿、涝)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很大。农业用水的供求差额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农用水资源有两低,一是灌溉水利用系数低(0.3~0.4),二是田间单位净耗水产出率低(不足1kg/亩·m[3])。因而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保护和充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积极推广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综合农业措施,发展节水农业,通过节水增效增粮。
3.2加大投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和粮食转化率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是正确的。各级地方政府、各个行业对我国粮食安全态势,都应该有清楚的认识,注重粮食生产,支持粮食生产。近20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是很不够的,结果是近几年来粮食生产徘徊不前。作者认为,应以加大投入为突破口,使我国的粮食生产上一个新台阶,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能力。粮食生产的投入,包括经济支撑和生产资料、科学技术的投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粮食产量和生产效益的提高依赖于生产条件(环境和手段)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生产者素质、经营方式、科技含量)的提高。通过加大投入,可提高生产者素质,改善生产条件,完善经营体制,达到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的目的。只有提高粮食生产的社会经济效益,才能稳定粮农的生产积极性,以确保我国粮食的数量安全。粮食转化效率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水平的另一重要因素。只有加大投入,发展我国的粮食工业,提高粮食的转化效率,才能应付食物结构改变的挑战,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
3.3建立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在我国,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粮食问题要想获得圆满解决和长期安全保障,就必须强化粮食长期保障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关于粮食保障体系已有许多观点见报,作者认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粮食供给系统,它包括生产、储备、流通和贸易,是保障体系的主体。粮食生产应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力建设商品粮基地,着力开发粮源。同时,储备在粮食供给中起辅助调节作用,包含有形储备和无形储备,前者是指合理地确定粮食安全系数,提高国家仓贮能力,完善空间布局,提高调拨效率;后者是指粮食生产的科技储备。流通在这里指国家对粮食的有效控制。贸易的重点是大力开发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国际粮贸市场,合理地吞吐国际粮源,调节国内供求关系,促进国际交换。二是粮食保护支撑系统,它包括国家从政治(方针政策)、经济(价格)、法规(资源开发利用,流通控制,适度消费)诸方面对粮食实施保护;建立粮食基金和生产资料、科学技术支撑体系。
3.4强化商品粮基地建设
在我国政府正式提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同时,有关部门和科学界,对我国粮食安全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制约作用,就有清楚的认识。1983年我国就开始了商品粮基地建设,至今已有16年的成功实践。实践证明,商品粮基地建设不失为我国政府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的一项意义重大的举措。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建成商品粮基地县831个,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商品粮分别占全国的55%、 65%、85%以上[6]。目前, 我国粮食供应偏紧主要是指商品粮供应不足,而且国家对商品粮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因此,加速商品粮基地建设乃当务之急。由于二北一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粮食总产占70%、商品粮占95%)举足轻重,我国应该加速实施“二北一江”国家粮食发展战略。此外,在商品粮基地县建设中,明显存在着面宽力度小和建后巩固完善的问题。基地选择既要考虑影响商品粮总量的各项因素,也应有较为一致的刚性调整。在粮食安全目标下,扶持粮食产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高粮食产区经济实力,推动粮食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3.5加强节粮建设,倡导适度消费
在粮食供应偏紧、安全脆弱的国情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既要注重开源,也要注重节流,开源节流相结合。节粮包括提高防灾、抗灾、减灾的能力;改革生产工艺,提高粮食转化率;减少收打运藏的损失,提高粮食入库率;改用非粮食资源代替酿造用粮和工业用粮,节约粮食消耗等。另一方面,我国还应倡导粮食的适度消费,即:坚持东方型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适度增加动物性食物供应量;同时,要向广大群众宣讲国情,提倡人人珍惜粮食,反对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