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行问题设置是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设疑”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打开学生数学思维广度,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从而有效提升整体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设疑”教学;课堂氛围
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师不仅是单向传输知识的施教者,同时也是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的育才者,“设疑”教学能够很好解决当前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和思辨能力较弱的问题。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其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大进。”怀疑是问题,思考从问题开始,怀疑是思考的开始,创新的基础,以及好奇心和兴趣的源泉。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结合教学方案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入教学内容,激发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质疑兴趣,这对于通过数学知识学习来进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至关重要。笔者将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通过对“设疑”教学的综合分析,探索提出完善“设疑”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进行“设疑”的必要性
(一)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
进入初中后,数学课程难度较之于小学有了很大提升,进程速度也比学生之前所接触的快了很多。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差,对图形的理解不足,导入和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不足,对数学的兴趣大大减少,导致一些学生进入第二年后数学成绩减负明显。基于这一客观现实,教师应当正视学生在学习阶段交替时出现的不适应困境,交流探讨数学课堂教学中“质疑”的意义。问题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点,结合知识点提问,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吸引学生参与。例如,在几何教学中,学生已经在小学阶段接受了图形学的基本教学。在这里,当学习“垂直”时,教师应该进一步加深对垂直概念的理解作为一种有效的“设疑”,引起学生关注的点。
(二)当前初中数学发展的主旨方向
数学教学的主体应当包括实践应用和理论交流两个层面,在此之中,学生如果可以在解决问题和学术讨论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乐趣,那么能够激发起学生主动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探索,从而为提升学习质量提供思想保障,从严格意义上讲,缺乏思考和创新,制约了数学教学的长远发展。因此,探索“困难而有趣”的学习方式有助于突破教师的主观假设,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以在科学设疑的基础上设计感兴趣的过程和节奏。
(三)个人经验的总结提升
巧妙地运用“疑问”方法进行初中数学探究学习无疑是一门有趣的数学教学语言,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数学问题。在“质疑怀疑”的所有环节中,首先要注意的是,导入的内容应该与教学内容相关,否则会使学生“分心”。其次,“质疑”的问题不应该占用太长的课堂时间。第三,应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适用性较强的设疑方式[1],即根据教科书的内容,设计具有较强适用性的设计方法,即应强调疑点的适用性。使用的方法也应该由时代的内容决定,可以借助丰富的多媒体设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初中数学“设疑”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问题设计紧扣教学内容
正如射箭目标所针对的那样,设计问题也应与中心点保持一致,例如:在学习《菱形的性质》这一节时,通过菱形的性质推导出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积的一半后,可设疑:“如果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面积是否也会等于对角线积的一半呢?你能否推导一下?”通过设疑推导,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四边形的问题可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加以解决,并拓展到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面积都等于对角线积的一半。通过这样设疑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正确把握学习方向,确保教学主要目标的达成。把握重点困难,体现教师教学思想,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关注的重点,难点和设计问题,就像写文章到文章的底部,直接到主题,相对简单和整洁。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动态产生的问题,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处理和优化,排除多余的冗余信息,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经验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学科,现代教学理念中也要求教师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生活,让知识为现实服务。因而,教师在进行“设疑”教学时,要站在学生角度上考虑问题,充分结合初中生的生活经历,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设置成为有效问题。通过与生活实际的两相结合,教师能够切实激发起学生进行组织思考的兴趣和主动性,进而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问题的分析解答过程中,充分发挥设疑的教学效果,促进数学课堂的顺利开展[2]。
(三)问题设计渗透积极元素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进行发散思维思考,对设置的问题进行扩大,通过引入积极元素,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掌握与问题相关、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思维。例如,在教授不等式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本质上理解相应的数学思想。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向学生提出相应的不等式问题。其次,向学生提出“是否有可能根据转换和解决的形式回答问题,设置可疑问题,为学生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法进行分析,逐步完成推理过程。同时,教师可以引入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根据数学未知领域进行求解。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运动训练中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此外,在解决不等式问题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多重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对数学习题举一反三的能力,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打造高效数学课堂[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中的“设疑”教学方法,能够有效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发散思维和头脑风暴的平台,一方面能够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激发、刺激、调动起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思考生活和实际问题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问题的引入,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紧跟教师思路和步伐,激活传统认识上较为平庸的课堂氛围,从而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健.基于“设疑激趣”的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8(5).46.
[2][3]李娜.数学教学中教师设疑的逻辑性研究[J].能力培养研究,2018(17).36.
论文作者:游灿花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对角线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过程中论文; 思维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