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与中国对策_国内宏观论文

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及我国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对策论文,趋势论文,我国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战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新技术革命使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欲从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成为第四产业。生物工程、基因技术异军突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互为因果、相互推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大大快于第二产业;发展中国家的情形则不同,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快于第三产业。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缘故。发展中国家正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演变,或处于工业化的初、中级阶段,而发达国家已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并向知识经济过渡。为降低生产成本、占领潜在市场,发达国家的第二产业纷纷向海外转移,这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迅速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关键问题。

一、产业结构变化的国际比较

考察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和我国处于同一层次的发展中国家战后至今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调整策略,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以选择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最佳策略。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79年世界发展报告》、《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

**就业状况为1977年数据。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与韩国70年代的产业结构,以及日本50年代的产业结构相似,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0%。所不同的是,当时日本和韩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均大于第二产业,而中国则不然。中国从事农业的人口高达74%,远远高于日本和韩国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仅15%,第三产业更少,只有11%,与发达国家69%(美国)的水平相距甚远。现在,日本的产业结构已达发达国家水平,三个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38%和60%,与美国2%、26%和72%的水平相当。韩国经过多年调整,其产业结构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三项指标分别为7%、43%和50%。印度的产业结构比中国稍落后一些,尤其是工业基础较为薄弱。

考察发达国家战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我们发现美国和日本堪称不同类型的典范。美国产业结构的成长是以竞争为动力机制演进的一种纯粹市场机制成长的模式。而日本则是最早致力于产业结构设计的国家。这亦是日本经济迅猛发展的关键所在。日本规划产业结构的基准是:把收入弹性高和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作为战略产业,重点发展。收入弹性高保证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所引起的需求结构的变化相适应,生产率上升率高保证了产业结构与科技进步相适应。

美国农业的发展堪称各国典范。尽管农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且不超过4%,但是美国农业已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并逐步迈向自动化。美国农产品不仅足以自给,而且成为最大的贸易顺差帐户。而日本却由于工业部门的高度资本积累而放弃了优势不足的农业的发展,农产品自给率不断下降。从历史来看,美国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以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为轴心转动的。其发展趋势是:先轻后重。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缩小而重工业比重上升,进入60年代后,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美国的产业结构又推向新的高级化阶段,传统工业相对衰落,新兴高科技工业部门崛起。而日本则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目标,有计划地发展第二产业。首先是工业化,产业政策向煤炭钢铁等重工业倾斜,将有限的资金投入煤炭和钢铁的生产,再以这两个部门为杠杆推动整个工业的回升(1947年煤产量比上年增加28%,与其相关的工业部门的产值比上年增加了20%);其次是重化学工业化,从50年代起,日本掀起了引进技术的热潮,政府运用行政指导手段将有限外汇用于重化学工业生产线和技术的引进。从1955年至1965年间,重化学工业在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由40%增加到60%,1970年达到74.5%,超过了美国同期情况。日本的汽车工业就是在这段时期内兴起的。其汽车产量1955年仅为9万,生产规模不足美国的百分之一,1970年即跃居为世界第二位,到1980年则超过美国,以年产1140万辆而居世界首位。第三步是知识密集化,70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机迫使日本重新调整产业结构。由于国内资源的缺乏和国际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日本选择了知识密集程度高的产业为战略产业。第四步是信息化。以80年代微电子技术的广泛的应用为标志。第三产业的兴起是各国产业结构变动中的一大特色。1995年美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69%,产值比重高达72%,而日本也由1950年的42%,上升到1995年的60%。相比之下,我国则逊色得多,只有31%,但比起改革初期(1980年)的21%已有很大进步。

其次,以韩国为例考察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韩国的产业政策是在60年代初出现的,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出口产业阶段(1962-1971年) 60年代初,政府为改变生产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失业人口多的状况,在重点实施发展基础产业和基础原材料产业的同时,推行有计划地发展轻工业的进口替代政策,采取了诸如征收高关税、限制外国直接投资等一系列政策,但是由于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绝大部分要靠进口,从而使整个工业部门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增强。而且当时人民购买力低,工业品销路狭窄,国内市场很快趋于饱和。这时,韩国政府认识到,单纯发展进口替代并非上策,只有充分利用丰富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来搞贸易立国,才能使国家经济发展走出困境。1965年,韩国政府提出了“出口第一主义”的口号,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出口;对出口商品的中间产品和原材料免征进口税;对出口商品的中间产品退还部分间接税;对出口所得外汇收入减征50%的直接税;用出口企业收入的免税部分建立储备基金,以开发新的出口市场和补偿出口损失;对出口商品的生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行进出口联系制,对出口业绩好的企业予以进口的优惠。同时采取的配套政策有:降低韩元与美元的汇率,实行出口金融和进口金融政策;实行进口自由化政策,以“提高国内产品质量和实行价格的国际水平化”。韩国在推行出口主导战略的同时,继续辅之以进口替代战略政策,使韩国各产业部门发展迅速,建立了自己的产业基础。韩国以年均21.2%的高固定投资,使社会间接资本特别是电力、交通、通信等得到相当扩充;出口达到年均增长36.2%,扩大非农业部门的就业机会,降低了失业率。

(二)重化学工业化产业阶段(1972-1981年) 进入70年代以后,韩国政府在“出口为主导”的总战略方针下,将建设和发展重化学工业做为重点产业目标,确定了钢铁、机械、石化、造船、电子、有色金属为6大“战略产业”,在“增长、均衡、效率”的基本信念下,通过金融支援、税收优惠和法律保护等措施,加速发展重化学工业,从而替代了大量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进口,使钢铁、电子、机械、造船、汽车、石化和防御产业形成了初级阶段的外形。到1981年第一产业比重为15.8%,第二产业为30.7%,第三产业为53.2%,使韩国由农业国完全转变为工业国。同时完成了庞大的社会间接资本(公路、铁路、港弯、电力、运输、通信设施等)的建设,基本构成了韩国自立经济的框架。

(三)产业自由化阶段(1982-1986) 为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改善国际收支、减少外债,韩国政府将“政府主导型”经济逐渐向“民间主导型”经济转化。采取的措施有:(1)扩大企业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2)实现金融的民营化,减少政府对产业支援的强制,以提高资金配置的效益;(3)确定新的产业发展目标,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培养节约能源产业,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重点扶植对外竞争力强创汇缚创汇高的造船、电子、机械、钢铁和汽车等产业。培育第一战略产业群(电子、半导体、情报通信、自动化机械、精细化工)和第二战略产业群(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4)“科技立国”的战略目标:一方面积极引进美、日、西欧最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大规模增加科研经费,使韩国经济从数量型为主的出口结构向质量型为主的出口结构过渡。

(四)产业信息化阶段(1987年至今) 在此阶段韩国政府首先采取了“公有经济私有化”,国有大银行民营化等金融自由化政策,使韩国的经济体制与世界接轨。为迎新接信息时代的到来,韩国递信部确立了“DB产业育成发展计划”,通商部的《21世纪前10年韩国产业发展战略与展望》中指出了亟待发展的10大尖端科技产业;尖端电子信息产业、半导体及电子感充极、尖端机械、电子产业、新材料、精密化工、生物工程、光产业(光缆通讯、激光加工等)、尖端纤维、航空、尖端汽车零部件等。它们将成为21世纪前10年最有希望的产业,在这10年中,其出口额平均每年增长16.5%,到2005年将超过总出口额的50%,韩国正是以此为目标希望与发达国家一起进入信息时代。

二、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一)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增加农产品中的科技含量

虽然近10年来,农业科技成果达2.5万多项,“六五”、“七五”和“八五”以来,3000余项成果获部级以上奖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总体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从科技对农业生产贡献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等主要指标看,我国同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相比,尚有15-20年的差距(见表2)。

原因主要是:(1)从农业科研系统来看:任务多头下达,科研设备陈旧,对农业科技的投资强度弱,经费分散管理、中间环节流失。(2)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来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贡献率很低。每年约有7000项科技成果报奖,其中获奖的有2000多项,但只有700~800项科技成果被推广。主要原因还是经费问题。因此,首先要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建立农业科研基金,对农业科研机构的投资实行信贷优惠,严格经费管理。其次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科技术,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消化、吸收。另外,还需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示范工作。参看表1可发现,中国的务农人口比重高达74%,远高于美国的3%,日本的7%和韩国的18%,而且竟然也高于印度的64%,务农人口多,造成分散的小农经济亦是农业科技落后,推广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激发工业生产活力,壮大第三产业,以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是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的前提。

2.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

首先,从政策规划方面,建立若干“农业硅谷”(农业高科技园区),集中力量进行农业高科技的研究,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农前部门和农后部门,实现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特征的广义农业部门的大发展。现在我国五十多个高科技园区中只有一个农业高科技园区——陕西杨凌高科技园区。今后,我们要在全国其它地方有选择地创办一些农业高科技园区,并加强示范与推广工作。其次,政府还应在资金和立法方面给予支持。另外还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农业高新科技国际化。

(二)关于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确立主导产业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与日本50年代,韩国70年代的产业结构极为相似,都属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日本从50年代开始,韩国从70年代初开始实行重化学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这是由于重化学工业有很强的向前关联效应和向后关联效应。重化学工业的产品是汽车、电视机等耐用消费品的原料,其原料多来自于采掘业等第一产业,因此,重化学工业的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支点。我们应借鉴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线,并在融资和税收方面给予支持,制定含有优惠政策的法律,以实现产业政策的规范化、法制化。主导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以后,应大力发展与之相关的战略产业,如机械电子工业,党的十四大已提出把电子工业做为支柱产业加快发展。

2.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地区产业结构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大力推行股份制,激发企业活力以搞活微观经济;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搞好企业的兼并与重组,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长期以来,我国还存在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造成重复建设、过渡竞争和资源浪费。因此,国家对大中型企业的建设应根据投资总规模是否许可、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来审批,对小型企业则从批量要求、技术要求和环保要求等方面,来提高其进入行业的条件。对生产零部件、元器件的小企业,要规定一定质量的最小批量,否则不准生产。

3.加快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

韩国战后40年的GNP年均增长8.1%,投资率由15.4%上升到37%,资本不仅扩张得很快,而且利用率高,1964~73年资本产出系数是2.5,在发展中国家是最高的一个。这与其有一支技术熟练、有文化的劳动大军,和企业高度重视技术进步,特别是能有效地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是分不开的。1962年至1979年末,共引进技术1461件,支付专利费用35059.8万美元,并且当局要求在引进设备时尽早安装并争取提前投产且对引进的技术有所创新。日本更是加速技术进步的典范,日本现代经济增长的技术基础几乎全部都是欧美新技术的集聚。60~7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早一天引进欧美技术就能早一天取胜。因此,要借鉴日韩经验,通过采取高科技产品进口减免税、购买外国专利、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等方法来加速技术引进。

4.如何面对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向海外转移

结构进步和经济国际化是中国在今后20年间保持高速增长的主要条件。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此为契机,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模式,一方面要建设好投资环境,迎接发达国家转移进来的第二产业,为此必须大幅调整、重点改造在今后5至10年内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增长和国际化进程的企业结构、基础设施结构、能源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使之顺利实现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抑制外来冲击,重视培养本国产业的竞争能力,实行积极的保护;同时要注意提高全民保护本国工业的意识。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加快新兴第三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在我国,商业饮食业和运输邮电业等传统第三产业的比重在48%左右,金融保护和房地产业等新兴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有23%左右,根据服务对象,第三产业可进一步划分为消费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法律、会计、咨询、设计等部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各生产部门对服务业的需求提高,而且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对生产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2.改革管理体制,使银行、保险、铁路、民航、邮电、外贸、物资等部门彻底企业化;必须加强法律体系的建设,规范各服务部门的行为,建立有序的竞争机制。

在我国今后的发展中,第三产业仍将继续发挥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改善第三产业的发展环境,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从而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

(四)把信息产业做为战略产业发展,生物工程作为未来战略产业,以增加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做好准备。

标签:;  ;  ;  ;  ;  ;  ;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与中国对策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