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论文_陈泽永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论文_陈泽永

陈泽永(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端镇中心小学校 四川 宜宾 644014) 摘要: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最基本的数学能力。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严格按照教学要求和目标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讲清算理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思维训练是核心,加强训练是途径。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根本保证。教师要重视计算的教学,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把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教给学生,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能力;思维训练;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1-161-01 一、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一)游戏激趣法。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为了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在计算练习设计中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同桌对问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用“一题多解”、“巧思巧算”等形式来挖掘学生的计算潜力,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讨厌计算转变为喜爱计算。 (二)故事激趣法。我在教学简便运算时,把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让学生不自觉地产生想试试的念头。这时我才讲解简便算法,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收效特别好。在数学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用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再进行相关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乐中学,从乐中增长智慧而爱上数学。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一)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计算是一件需要精力高度集中而又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有许多学生恰恰没有这一良好习惯,在计算一道题时没有看清数字和弄清运算顺序就糊里糊涂地算了起来,这哪能不出错呢?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为计算迅速而又准确提供保障。其方法如下:先看整个算式由几部分组成,想想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再看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动笔计算,最后还别忘了检查。养成“一看、二想、三计算、四检查”的认真计算习惯。 例如:在计算3+2-5×0这样一道简单的计算题时,有的学生由于马虎,结果算成了0。如果在计算时,只要仔细一点,很容易看出这道的计算顺序是先算乘法,再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正确结果是5。难道是这些学生不会计算吗?不是,完全是不认真造成的。所以,在计算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审题习惯。 (二)养成打草稿的习惯。善于打草稿是提高计算准确的有力保证。而我们现在有的学生特懒,在计算时根本不想打草稿,在做作业的时候想一想把数字写上去就算完事(我们都知道教材上和教师要求做的计算题,除口算题外肯定的有一定的难度,除了有少数学生能够直接口算出结果以外,大多数学生恐怕没有这个能力);有的就在书上、本子上写上画竖式打草稿;有的干脆东看西看,等待别人的结果。这些都是不良的习惯。因此在做计算题时,教师要要求学生用专门的本子做草稿纸,在上面认认真真地打草稿计算;同时教师要寻视,督促学生落实,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才会养成打草稿的好习惯。 (三)养成检查习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认真检查是保证计算正确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培养学生善于检查、验算的意识和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一道题初步计算完了,不能就此结束了,我们要想到在计算中难免会有粗心大意的时候,比如看错数字、运算顺序错误或误写等,这就要求我们仔细检查或验算,看结果是否正确。当然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检查、验算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如,用估算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在减法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关系来检验四则混合运算;方程的检验则可用代入法等等。还可以编成顺口溜以提醒学生检查:抄题写数立即查;计算时反复查;脱式时上下查;计算完毕整体查。当然,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 三、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实质就是心算,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笔算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任何一道笔算题都是由若干个口算题组成的,口算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笔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口算能力强的学生,笔算的正确率高且速度快;口算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笔算速度慢且错误率高。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我根据学生知识结构,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一些特殊数学的组合,如和是整十、整百的两个数(53和47,75和25等);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两个数(2.5×4,25×4,12.5×8,125×8等);1至25中同一个相乘的积(1×1=1、2×2=4、3×3=9、4×4=16……);对这些计算结果的记忆,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准确率,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另外还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一些定时口算练习,比如30道口算题5分钟完成,50道口算题10分钟完成等等。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把口算贯穿在各个学段的教学中,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也才能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四、理解算理、运用法则 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只有弄清了算理,学生计算起来才有条不紊。如:在学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又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充分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而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就应通分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减。所以我们在教学计算题时,一定要讲清算理,让学生充分理解其联系,才能提高学生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运用计算法则简化运算过程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学生在理解掌握新的运算法则之后,要严格要求学生应用法则进行运算,还应要求口述其计算过程,培养学生言而有理、行之有据的观念,以确保运算的自觉性和正确性。但是口述运算过程,不能去背诵计算法则,而要运用法则结合具体题目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尽量做到言简意赅,这就是对计算法则的理解。但计算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只停留在这个阶段上,还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才能形成技能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它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实际长期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在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的同时,还应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并持之以恒地坚持练习才能形成的。 参考文献 [1]王周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浅探[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3) [2]陆银秀,.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J].教育革新,2002,(1)

论文作者:陈泽永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  ;  ;  ;  ;  ;  ;  ;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论文_陈泽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