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社会,伴随着水土保持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不断引入,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工作的效率较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引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后,由于这些技术在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宏观决策等方面的性能优势,所以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水土保持;监测管理
一、前言
在开展水土保持和监管工作时,由于其具有复杂性的特征,以往一直使用的监测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时代发展的需求,所以需要运用一些比较先进技术来进行监管。而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大大增强水土保持监管工作的成效,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二、地理信息技术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意义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当代水土保持和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水土结构的保持和监管机构应当遵循科学严谨的调研规程及精度标准,采用RS检测工艺快速获取大面积管理辖区的土壤结构、植被状况、土地开发、水文特征等各个方面的完整准确的讯息资料。GPS空间定位工艺能够给甚为微小的地理区域传送和显示精度极高的空间定位讯息,也能够对RS结构图像进行校定,推算地域拥有的面积。GPS空间定位技术与RS检测技术的完美结合,即能够给GIS体系传递精准的讯息。依托GIS体系能够把RS系统、GPS系统收集的空间讯息参数及相关数据,构建出多类层次、多款类型的水土性能保持与管控数据储备库,并且其数据储备库中的讯息参数据能够依靠RS及GPS两大系统进行及时补充和完善,从而达到数据储备库中的讯息内容随时和实际情况保持吻合[1]。
三、地理信息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管理中应用
1、GPS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管理中的应用
GPS空间定位系统是依托人造卫星实施点位距离测量的导航型技术中的其中一个体系,GPS空间定位系统是包括宇宙空间内的星座体系、地表的监控体系及客户终端设备体系来共同组成,具备一天24小时采集运行数据、全球表面覆盖、能实现移动型定位、精准度高、操作方法简便等特征。被广泛应用在水土结构保持工程中的方案拟定设计、现场施工放线、工程完工审查验收、水土毁坏状况监测及耕地使用状态勘查等多个工程领域和技术方面,另外还被广泛使用在工程建设作业水土性能保持的动态型监测管理过程中。选取此项技术尚能够实施相异型水土损坏区分界线具体验证及划定,依托设置相异类型的密度点位分布网,展开总体整治小区域及建设施工区域数字型地形图的编制过程,给以后的土壤损坏预测及判定分析构建基本参数来源。
2、RS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管理中的应用
RS监测技术重点是依托高科技操作工艺对地球体表观构筑物和其他表体特征实施长距离探定及判别的一类技术,其基本是由高空中至地表面甚至是由宏观到微观的对整个地球实施探查及观测的多方位、多梯度、多视野的监测工艺体系。运用RS监测工艺技术在现实的水土结构保持和监管工作中重点展示在依托选取相应的遥感辨析手段及定性分析各类遥感区域的景象讯息,实施对水土结构保持和监管的动态结果勘察。实施水土结构保持和监管过程前后耕地的占用及转化状态,也包括植被分布比例的变化趋势,另外也有动态型效益因子的即时改变情况亦是其动态型监管工作的重点内容。当今时期,在水土结构保持和监管工作中,低空域遥感型监测技术及地表雷达监测工艺亦获取到了大力的运用,而且在其运用环节中获取到了极大程度的推广,特别是无人机型遥感观测工艺对高空中云层部位对收集影像讯息的局限性获取到了完整的消除,尚能够依照工程实际的需求实施监测参数变更周期的自动拟定。
3、GIS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管理中的应用
GIS在水土保持监测管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利用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实现小流域的提取,从而构建数字化小流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结合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治理情况,搜集相关信息,并进行矢量化和属性赋值处理,构建小流域自然环境本底数据库、水土保持治理信息库模型。再次通过WebGIS技术,实现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的共享和水土保持协同分析,使水土保持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对小流域情况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便于多部门统筹协作,制定区域性的水土保持规划和其他发展规划。此外通过计算机语言二次开发,构建专业的水土保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水土保持监管工作的信息化和规范化[2]。
4、“3S”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管理中的应用
“3S”技术在水土保持监管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集成 GIS、GPS、RS技术,从整体上构建水土保持综合管理及监测平台,从而更好地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和区域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工作,当前已有一些学者将“3S”技术应用到了水土保持监管中,并尝试性地构建了水土保持监测管理系统。“3S”技术的优势就是集中了GIS的空间分析、RS的宏观决策、GPS的高精度监测等技术优势于一身,形成技术合力,使水土保持监测管理步入信息化时代。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管理中应用存在问题及应对建议
1、存在问题
一是有效时间分辨率。在进行水土保持监测管理时,由于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产生的效益时段不同,在选取遥感影像时,选取时间的不同会影响水土保持整体效益的分析与评价。
二是有效地面分辨率。在进行水土保持效益分析时,不同地面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往往造成分析结果不一,特别是坡度、坡向、林草覆盖率等信息,会导致人为夸大或缩小某种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成效。
三是遥感影像的质量。在基于RS技术获取影像资料时,往往由于天气问题,造成某时段遥感影像资料的缺失,使得水土保持效益监测时段不连续。
四是模型运算空间分辨率。在进行基于地理信息技术模型运算时,一般会将所有运算图层转化为统一地面分辨率再进行模型的运算,这样往往会影响模型的最终运算结果,从而影响水土保持监测成效分析。
2、应用建议
就当前地理信息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管理中应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化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采样,并对径流小区进行定位试验,明确水土保持工作的实际要求后,积极构建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效数据库,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高效化的水土保持成效分析,从而促进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分辨率存在差异的遥感影像能够结合实地监测来开展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分析,进而为最优化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的筛选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后期水土保持成效分析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3]。
近地摄影测量技术值得积极进行推广,其自身具有良好的应用优势,不仅操作比较简单便捷,在实际测量过程中能够保证数据的精准性,从而为水土保持测量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而无人机遥感遥测技术则是时代科技发展的产物,能够有效的缓解因天气原因所造成的遥感影像确实问题,促进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水土保持监测管理中,地理信息技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对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等进行优化,进而促使水土保持效率得到提升。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积极加强水土保持监管的配套设施的完善,对地理信息技术数据进行不断明确,确保其可靠性和准确性,这样就可以积极搭建标准数据库,促进地理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促使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薛月园,周俊.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5(08):78-79.
[2]张晓卫.水土保持监测的基础作用、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6(08):44-45.
[3]王政.水土保持综合管理中的"3S"技术应用[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6,(13):57-58.
论文作者:房媛,高晓丽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5
标签:水土保持论文; 遥感论文; 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水土论文; 地理论文; 空间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