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立[1]2004年在《大鼠在递增负荷游泳运动中体内有氧氧化向无氧代谢转变机制的初探》文中指出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运动中体内糖代谢由有氧氧化向糖酵解转变的原因是缺氧造成的。当运动达到某一强度时,机体的吸氧量不能满足代谢需求时造成机体缺氧,糖酵解速率加快,乳酸大量堆积,因此认为缺氧是乳酸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无氧阈概念,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乳酸增加时,体内并不存在缺氧现象,故对无氧阈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质疑。 本实验以大鼠为研究对象,建立大鼠递增负荷游泳的运动模型,确定大鼠乳酸拐点强度。在其乳酸拐点强度时,测定血乳酸、丙酮酸、PO_2等指标。在相同的运动条件下,向相对密闭的游泳圆筒中加入30%氧气,在其乳酸拐点强度时,测定上述各项指标。通过对比分析,重新认识有氧氧化向无氧代谢转变的动因,即在体内不缺氧条件下丙酮酸向乳酸转变的动因,为代谢转变机制的新假说提供实验依据。 结果表明:(1)大鼠递增负荷游泳运动的血乳酸变化趋势与文献报道的人体血乳酸变化趋势相类似,这提示大鼠递增负荷游泳运动模型有意义。(2)补充氧气与乳酸拐点强度各项指标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果提示代谢转变时与缺氧与否无关。(3)通过对安静时与代谢转变时血丙酮酸及血乳酸的测定分析,间接表明丙酮酸不易透过肌细胞膜,而乳酸可以自由通过,支持了丙酮酸快速转变成乳酸的作用是防止丙酮酸在胞浆内堆积,以保证糖酵解供能畅通的假说。
李红艳[2]2010年在《不同耐力训练水平大鼠血乳酸拐点与自由基拐点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不同耐力训练水平,大鼠血乳酸拐点、血自由基拐点的动态变化规律。实证“自由基阈”客观存在,为深入研究血乳酸拐点、血自由基拐点的动态变化与线粒体功能的关系奠定基础。研究内容:通过对不同耐力水平叁组大鼠,进行连续递增负荷至力竭的游泳运动训练,在不同时间段观察:1.大鼠血清、股直肌、腓肠肌中ROS、MDA含量与血乳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2.比较不同训练水平,大鼠血清、腓肠肌、股直肌ROS、MDA拐点和血乳酸拐点随训练水平的提高是否同步向后移动的规律性变化。3.分析血乳酸阈与自由基阈出现拐点的时间及先后顺序。4、观察血乳酸拐点Ⅲ丙酮酸浓度变化。研究方法: SD雄性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叁组,每组36只,每小组又随机分为6个亚组,每亚组6只。对叁组大鼠进行9周不同强度的耐力训练,分别记为低耐力水平T1组,中等耐力水平T2组,高耐力水平T3组。T1组分别进行40、60、80分钟无负荷游泳训练各叁周;T2组按大鼠体重1%的负荷进行40、60、80分钟游泳训练各叁周;T3组按大鼠体重2%的负荷进行40、60、80分钟游泳训练各叁周。取材时,分别完成递增负荷游泳运动,从大鼠的2%体重负荷开始,按大鼠体重的1%负荷递增,每组大鼠各完成六级负荷。大鼠运动结束后心尖抽血,取股直肌、腓肠肌,采用比色法(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清、股直肌和腓肠肌MDA、ROS含量及血乳酸浓度和丙酮酸浓度。结果:1、叁组不同耐力水平大鼠血乳酸浓度在拐点出现前随运动强度的增加呈缓慢上升趋势。T1组血乳酸拐点出现在5%负荷时,T2组血乳酸拐点出现在6%负荷时,T3组血乳酸拐点出现在8%负荷时。说明血乳酸拐点随耐力水平的提高而向后移动,耐力水平越高乳酸拐点出现的时间越晚、强度越大。2、叁组不同耐力水平大鼠血清、股直肌、腓肠肌的MDA、ROS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运动时间的延长和强度的加大均呈缓慢上升的趋势。T1组6%负荷组浓度与5%负荷组浓度相比非常显着升高(P<0.01),T2组7%负荷组浓度与6%负荷组浓度相比非常显着升高(P<0.01);T3组8%负荷组浓度与7%负荷组浓度相比非常显着升高(P<0.01)。说明MDA、ROS拐点随耐力水平的提高而向后移动。3、叁组不同耐力水平大鼠血清、股直肌、腓肠肌中ROS、MDA含量与血乳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同一时间负荷下,中等水平训练组、高水平训练组的ROS、MDA、血乳酸含量低于低水平训练组。ROS、MDA拐点与血乳酸拐点均随耐力水平的提高同步向后移动,并且血自由基拐点出现的时间和强度滞后于血乳酸拐点出现的时间和强度。4、丙酮酸变化:叁组大鼠在5%-7%负荷组浓度变化不大,T1组8%负荷组与7%负荷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T2组9%负荷组与8%负荷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T3组9%负荷组与8%负荷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10%负荷组与9%负荷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结论:1、叁组不同耐力训练水平的大鼠,血乳酸的浓度和MDA、ROS的含量在同等负荷条件下随耐力水平的提高而减少,可能是训练提高了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供能能力和抗氧化能力。2、不同耐力训练水平大鼠股直肌、腓肠肌血液的MDA、ROS拐点变化趋势与血乳酸拐点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耐力水平的提高同步向后移动,说明有同步变化的规律性。3、叁组不同练耐力训水平大鼠递增负荷至力竭运动后,血乳酸拐点出现的时间先于血自由基拐点,提示运动中除可用血乳酸拐点作为运动强度的监测指标外,还可用血自由基拐点作为运动强度监控的上限指标。4、血乳酸拐点时丙酮酸浓度变化不大,说明血乳酸拐点时丙酮酸并没有出现堆积。
白华[3]2010年在《探讨血乳酸拐点与血丙二醛(MDA)拐点动态变化的人体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连续递增负荷至力竭的跑台运动,从整体水平探讨不同耐力训练水平的人血乳酸拐点与血自由基拐点动态变化的规律。验证“自由基阈”在人体中客观存在,为进一步研究血乳酸拐点和血自由基拐点的动态变化与线粒体功能的关系奠定基础。研究内容:通过观察不同耐力水平的青年男子在连续递增负荷至力竭的跑台运动中: 1、人体血液中丙二醛(MDA)和血乳酸含量的连续动态变化,以血MDA为指标的动态曲线是否出现拐点。2、不同耐力训练水平的人,血MDA如果出现拐点,那么它与血乳酸拐点是否随训练水平提高而规律性后移。3、出现血乳酸拐点和可能的血MDA拐点的前后顺序和时间。研究方法:以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耐力项目达二级运动员的13名男生为高耐力水平运动组,记为S组;以河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的健康,爱好体育运动的14男生为一般耐力水平普通组,记为G组。两组均在以6km/h的速度起始,以2km/h的负荷速度递增,每级负荷运动3min的递增负荷跑台运动条件下,运动组完成6级负荷,普通组完成5级负荷,在每级负荷末肘静脉取血,采用比色法(试剂盒)测定人体血清的丙二醛和乳酸的含量。研究结果:1、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中,不同耐力水平的运动组和普通组人体血乳酸浓度,均随运动强度的递增而增加;运动组的运动时间、负荷速度都远高于普通组,在同样的运动强度负荷下,普通组人体的血乳酸浓度从第二级负荷后开始,就非常显着的高于运动组,且可以清楚地看到运动组的血乳酸拐点明显的滞后于普通组。2、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中,运动组和普通组人体血MDA的浓度在第一级负荷后,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第二、第叁级负荷后运动组和普通组的血MDA的浓度基本保持稳定,差异不明显。从第四级负荷开始运动组和普通组的血MDA含量开始出现持续增高拐点趋势,但运动组的血MDA拐点明显的滞后于普通组。3、运动组和普通组在递增负荷运动下,血MDA含量与血乳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同一时间的运动负荷下,运动组的血MDA、血乳酸含量均低于普通组;运动组的血MDA拐点和血乳酸拐点出现的时间和强度也都滞后普通组。结论:1、S组和G组比较, S组减少了运动时乳酸的生成量和以MDA作为指标的自由基的产生量。2、S组和G组,人体血清MDA和血乳酸均出现拐点,其动态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并随耐力水平的提高而规律性滞后。这和动物实验结果一致,也验证了自由基阈在人体中的存在。3、S组和G组,以人体血清MDA为指标的自由基拐点所对应的时间、强度均在血乳酸拐点所对应的时间、强度之后。
参考文献:
[1]. 大鼠在递增负荷游泳运动中体内有氧氧化向无氧代谢转变机制的初探[D]. 张立立. 河北师范大学. 2004
[2]. 不同耐力训练水平大鼠血乳酸拐点与自由基拐点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D]. 李红艳. 河北师范大学. 2010
[3]. 探讨血乳酸拐点与血丙二醛(MDA)拐点动态变化的人体实验研究[D]. 白华. 河北师范大学. 2010
标签:体育论文; 丙酮酸论文; 血乳酸论文; 乳酸堆积论文; 运动强度论文; 运动论文; 运动量论文; 有氧耐力论文; 有氧训练论文; 负荷曲线论文; 乳酸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