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落后地方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快发展论文,非公有制经济论文,落后论文,理论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至1997年,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在当地国民经济中所占比率仅达到5%左右。对这个比率,很多人也许不以为然。 但把这个比率放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大跨度的进程来看,确实发人深省。
为什么经济落后的地方,改革开放搞了近20年,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微乎其微呢?
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一定的所有制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有与之相适应的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经济落后的地方,生产力水平较低,与之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也应该低一些,非公有制经济理应要有较大的发展,但事实却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这种事实的存在,说明生产力决定所有制形式,既要达到一定量的程度,也不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
从发生学的角度讲,生产力决定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力所产生的物质推动力作用的结果,当生产力所产生的物质推动力达不到一定的程度时,相应的所有制形式也不会产生出来。正如历史上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即有剩余产品之后,才会孵化出私有制经济现象,原始公有制才退出历史舞台一样。这个事实充分体现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真理,也包含着生产力是推动某种所有制形式产生的最终决定力量的道理。经济落后的地方,由于受生产力水平低的限制,物质推动力微弱,拥有一定货币数量可作资本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人数少,难以形成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强大的物质冲击力,从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就形不成气候。
从行为学的观点看,人具有能动性,任何经济现象的产生,不仅取决于物质推动力,而且与人的经济行为相关联,也是人的经济行为的结果。人的行为规定性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尤其是人的行为附着于权力,人们可以凭借权力遏制或助长某种所有制形式。比如,六、七十年代城镇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被取消,农村的家庭农副业被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尾巴被全面禁止,就是人们凭借行政权力遏制个体私营经济的典型表现。由此可见,人的能动性所决定的行为规定性,对某种所有制形式的产生和存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人的行为规定性又具体表现在人的思想认识和政策措施上,有什么样的经济思想、政策和措施,就规定着什么样的经济行为,从而影响着某种所有制形式的产生和存在。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思想解放、政策宽松和措施有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慢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是思想不够解放,政策不够宽松,措施不够得力。
由此可得出一个结论,某种所有制形式的产生和存在,是各种力量相互融合作用的结果。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的地方,经济落后固然是制约因素,但思想禁锢,政策僵硬,措施不力也是制约因素。因此,经济落后的地方,要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增加国民收入,增强物质推动力。一个地方,国民收入总量的多少,决定着当地可用于分配的国民收入的多少,制约着当地居民收入增加的速度和数量。可用于分配的国民收入总量多,人均水平高,居民收入增加快,就能创造居民投资前提,形成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物质基础;可用于分配的国民收入总量少,人均水平低,居民收入增加有限,可用于投资的货币额就少,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相当困难。比如:绝大多数居民收入仅达到维持正常生活水平线或略高于维持正常生活水平线,居民投资的前提就不存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缺乏物质动力。试想,一个还需要扶贫的地方,那里的人们有什么经济能力去投资办工商业呢?
经济落后的地方,从收入与投资的关系看,人们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是受收入水平低的限制,没有能力去投资搞个体私营经济;二是受收入总量的限制,投资搞个体私营经济也只是小本经营。由于人们投资能力有限,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物质推动力十分薄弱。因此,要增加居民收入,创造居民投资前提,必须提高国民收入增长率,增加国民收入总量,才能增强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物质推动力。
第一,要加快开发资源。自然资源是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的源泉。但要把自然资源转化为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需要具备相应的资源开发条件。经济落后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要把自然资源变为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需要创造开发资源的相关条件,一要着力改造交通状况,创造便捷的人流、物流条件;二要广开资金引进渠道,创造雄厚的资本投入条件;三要增加科技推广费用,创造良好的科技应用条件;四要大胆引进各类人才,创造精良的人才条件;五要加大教育投入,创造高素质的劳动者条件;六要建立信息网络,创造系统的信息利用条件。通过创造开发资源的相关条件,增强资源开发能力,加快资源开发,提高资源开发程度,使潜在的资源尽快的转化为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
第二,要促进产业升级。一、二、三次产业是创造国民收入的部门,在产业结构中各项产业的比重构成一定的产业层次,产业层次的高低与生产要素利用的价值变量形成乘数关系,决定着形成国民收入的价值总量。产业层次高,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的部门比重大,能使生产要素成倍的增值,形成国民收入的价值总量就多;产业层次低,生产低价值基础性原材料产品的部门比重大,生产要素利用增值小,形成国民收入的价值总量就少。经济落后的地方,以生产低价值基础性原材料产品的一次产业为主,产业层次较低,生产要素利用不仅价值损失巨大,而且严重地限制了形成国民收入的价值总量。现实生活中,增产不增收、财政靠补贴,工资发不出等现象与产业层次低、生产要素利用价值低和国民收入低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大力促进产业升级,逐步提高二、三产业比重,改变由产业层次低导致的生产要素利用价值低的状况,实现由生产低价值产品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以增加形成国民收入的价值总量,从而增加可用于分配给居民的国民收入总量。
第三,要提高经济效益。效益是国民收入增长的前提。在生产经营中,投入产出状况如何,决定着新创价值的多少,从而决定着国民收入增长率的高低。投入收益率高,经济效益好,新创价值多,国民收入增长率高;投入收益率低,经济效益差,新创价值少,国民收入增长率低。经济落后的地方,生产经营普遍存在着经济效益差的问题,资源占用无收益和收益低的现象突出,虽然国民总产值增长率高,但新创价值增长不多。所以,要高度重视经济效益问题,改变重投入轻效益的倾向,在用好和盘活存量资源上狠下功夫,增加新创价值,提高国民收入人均水平。
2.扩大认识视野,增强思想作用力。一个地方,人们认识视野的宽窄,决定着思想开放的程度,从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认识视野宽,人们的思想放得开,不受旧观念的束缚,敢从实际出发选择所有制形式,敢按“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识视野窄,人们的思想容易受旧观念的束缚,只会按旧的思维模式去看问题,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畏首畏尾、左顾右盼,不敢理直气壮的去发展。
经济落后的地方,人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一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受“一大二公”和“左”的观念的束缚,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不相容,社会主义只能搞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二是受打击和取消非公有制经济历史惯性的影响,已经和准备从业于非公有制经济的人员还心存余悸。由于人们思想上所有制歧视的偏见较深,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上,积极的思想作用力十分微弱。因此,要提高人们的思想开放程度,解除思想禁锢,解决好决策层,管理层和经营层思想上放心的问题,必须扩大人们的认识视野,才能增强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作用力。
第一、要从社会历史进程的视角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把非公有制经济摆在社会发展的视角观察,私有制经济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解决私有制经济局限性的必然途径,是公有制经济代替私有制经济。但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奴隶私有制经济否定原始公有制经济,以及从奴隶私有制经济到资本私有制经济的否定,对社会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这种积极的作用,主要是表现为奴隶私有制经济创造了比原始公有制经济更高的生产力;封建私有制经济创造了比奴隶私有制经济更高的生产力;资本私有制经济创造了比封建私有制经济更高的生产力。所以,在我们的认识视野中,既要有公有制经济必然代替私有制经济的内容,也要有私有制经济曾起过积极作用的内容。从私有制经济在历史进程中曾起过积极作用来认识问题,我们就可以得出在我国当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积极作用的结论。从而正确理解党的十五大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论断。
第二,从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视角认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然性。所有制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决定。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好,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不好,不能以抽象的原则和观念来判定,判定的标准只能是适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就好,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就不好。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有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适应一定范围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地方,加大非公有制经济成份更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只要我们是按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标准,而不是按其它标准来看待非公有制经济,就会得出在社会主义成长时期,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结论。
第三,从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的视角认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无害性。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属性各不相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非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经济基础,具有为资本主义服务的属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非公有制经济处于非主体地位,只是组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一部份,具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属性,受社会主义性质的规定性约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无害,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共同构成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力量;二是不会导致私有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会也不可能取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说,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拓宽发展空间,增强政策拉动力。一个地方,政策性发展空间的大小,决定着经济主体的活动范围,从而制约着经济主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问题上,政策性发展空间大,就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放开手脚投身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政策性发展空间小,就会束缚各方面的手脚,制约各方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性。
经济落后的地方,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问题上,虽然总体上能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但由于存在着政策被截留和创新不够的现象,限制了政策性发展空间,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限制,必须拓宽政策性发展空间,才能增强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拉动力。
第一、要突出政策的统一性。政策的统一性体现在政策原则和政策规定的一致性上,有了政策原则和规定的统一,才能做到抽象与具体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说与做的统一,才能避免抽象肯定,具体认识否定,认识容易、实践困难,说着重要、做着轻视的现象。经济落后的地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同时,也制定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具体政策,总的政策原则和规定地方与中央是统一的。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地方政策规定尚未达到中央政策规定的尺度,中央的一些规定到了地方就打了折扣变了味,一些中央赞成、鼓励和允许的事,地方借经济落后之名变相的不赞成、不鼓励和不允许。所以,地方政策首先要无条件的贯彻执行中央政策的各项规定,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作正向发挥,切不可作附加条件的限制,更不可反相发挥,这样才能保持地方政策规定与中央政策规定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地方决策机构出台政策后,一些执行部门对政策原则赞成,对政策规定则会借部门特殊之名,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割裂政策原则与规定的统一性,最终使政策执行不下去。所以,地方决策机构不仅要出台政策,而且要促使职能部门不折不扣的执行,才能保证政策在一个地方的统一性。
第二,要突出政策的创新性。政策的创新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丰富;二是政策要符合当地实际。任何政策在实践中都需要完善和丰富,才能适应发展着的实践,推动实践的新发展。不能随着实践变化而完善和丰富的政策,必然会被新的实践所淘汰。同时,任何政策都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不附合当地实际的政策,也会被实践所否定。经济落后的地方,一方面要在用足中央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和丰富具体的政策。完善要体现出新实践的特点,丰富要拓宽新实践之路,克服政策滞后于实践的现象;另一方面,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用活中央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活要活在更符合当地生产力水平的要求,更具有当地的特点,比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只能以小为主。
第三,要突出政策的严肃性。政策的严肃性包括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持政策的稳定和连续,才能保证经济活动稳定、持续的进行。制定政策时必须周密的考虑、慎重的权衡,留有余地但不能模棱两可,现在能确定的要作出明确的规定,将来才能确定的也要指出明确的方向,做到现实和将来前后衔接、一以贯通。如果政策让人们对现在怎么做不清楚,对将来何去何从模糊不清,政策就难以发挥动员和组织的作用。经济落后的地方,在制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实施政策时,一要把中央现行的政策规定具体化,做到充分调动人们现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性;二要把中央的政策方向贯彻始终,做到让人们放心地作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长远打算和长期投资。现实生活中一些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人,干了几年非公有制经济收手不干的现象和千方百计要把子女安进公有制经济部门,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怕政策变。
4.改善运作方式,增强措施保障力。一个地方,政策实施的运作方式的优劣,决定着政策能否落实或落实的快慢。运作方式协调、有效和规范,政策就能较快的落到实处,从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运作方式沟通不畅、效率低下和缺乏规范,即使有一个好的政策,也会被束之高阁难以落实,或者落实得慢,贻误时机。
经济落后的地方,党的十五大以后,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问题上思想有进一步的解放,并制定了更符合实际、更有利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政策。比如,1998年云南省的地州县已按省委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行“六不限”和“六放宽”,这无疑有利于加快各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但要把好的政策落到实处,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必须改善运作方式,才能增强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措施保障力。
第一,要强化机制、疏通渠道。贯彻执行政策要靠相应的运作机制,涉及到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的相互衔接与配合。某个方面、某个层次衔接不起或不予配合,执行渠道不畅通,运作机制就会卡死,政策就执行不下去。实际观察,决策部门制定了政策;执行部门公开反对的情况很少,但在执行政策时,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互相扯皮,导致运作机制失灵,执行渠道不畅的现象十分突出。经济落后的地方,由于体制改革的深度有限,尤其是行政体制改革滞后,运作机制功能弱化,运作渠道阻塞的现象更为突出。因此,要按统一和效能原则,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理顺决策与执行的关系,使行政职能部门,经济调控部门和管理部门形成运转协调的格局,克服各自为政,互相扯皮的现象,强化运作机制功能,疏通运作渠道,保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得到顺利的贯彻执行。
第二,要提高效率、简化手续。贯彻执行政策规定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运作环节来完成,办事效率和办事手续是重要的运作环节,决定着政策转化为行动的速度,影响着某项事业的进程。办事效率高、手续简化,能提高政策应用的时效性,加快某项事业的发展;办事效率低,手续繁杂,会降低政策应用的时效性,延缓某项事业的发展。经济落后的地方,在贯彻执行政策规定的具体环节上,存在着办事慢和办事难的现象,办事慢主要是时间上的拖延,有的事要办一、二年才能办妥;办事难主要是手续多、部门牵制大。这种状况,不利于加快政策规定的落实,严重的影响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具体的运作环节上要推行“直接办理制”,自我消权,将不必要的审批制度变为直接办理制度;推行“联合办公制”,公开办事,把分散作业变为流水作业,以缩短办事时间和减少办事手续,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审批的速度。
第三,要规范行为、减少费用。贯彻执行政策要通过各运作部门的具体行为作保证,而运作部门的行为是否规范,关系到行为主体能否严格按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命令执行政策。运作部门行为规范,执行政策才不会走样。经济落后的地方,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主体行为失当和职权滥用而影响政策实施的现象,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由行为主体素质低造成的违规行为和运用法规失当行为;二是由利益驱动造成的运作部门乱设名目、滥收费用的行为。这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要通过提高行为主体素质和抑制部门职权滥用来规范主体行为和运作部门行为,并推行“服务承诺制”,明确权责,避免办事的随意性,同时要取消各种乱收费项目,减轻非公有制经济业主的负担。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努力,从创造经济条件到解决思想认识,从制定具体政策到保证政策实施,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经济落后地区就能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