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183;新语篇#183;新研究--青年英语教师的主题学习活动_校本研修论文

新教材#183;新语篇#183;新研修——记一次青年英语教师学科主题研修活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语论文,新教材论文,学科论文,英语教师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暑假,按照学校要求,每个学科的青年教师要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一次学科主题研修活动;我们有两天时间进行准备,第三天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展示研修成果,届时还有其他省份的教师嘉宾亲临现场。笔者作为英语学科青年教师研修小组组长,全面负责本组青年教师的此次主题研修活动。第一次主持主题研修,对我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由于缺乏校本研修活动设计的相关经验,我倍感压力。

      二、研修需求分析

      研修伊始,我对研修小组共六名成员进行了简单的调查。调查要求研修成员根据个人喜好对四种常见的校本研修形式打分,从最喜欢到最不喜欢依次赋予由高到低的不等分值,且同一名成员对任意两种研修形式不能打相同分数。一般而言,总分高的研修形式比总分低的研修形式更受教师的普遍认可。关于四种校本研修形式得分情况的统计结果(见图1)表明:“教材分析”最受研修小组成员的欢迎,然后依次是“听课评课”、“文献阅读”与“专家讲座”(注:在本次调查统计中“文献阅读”与“专家讲座”两种校本研修形式总得分恰巧相同)。

      

      之后,研修小组就“我最需要什么样的校本研修”进行了简短的交流。研修小组成员普遍对“能对教学实践有实际帮助的”或“能在以后的教学中直接应用的”校本研修更感兴趣。这一点与邱耀德、徐浩(2008)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认为“教师对教学研究、在职培训、教学方法等事物的态度具有相当的实用主义倾向”。

      教师的需求往往来自教学实践的需要,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具体困难与障碍的最直接反映。教师的需求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应当是培训规划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徐浩,2008)。校本研修作为教师培训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否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其形式与内容能否满足研修成员的真实需求。

      校本研修初期,部分教师对研修活动认同度不高,缺乏研修热情。研修活动运行中的个人主义文化和教师之间的相互隔离,以及教师对教研任务的得过且过和被动敷衍的倾向妨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陈家刚,2007)。鉴于此,我希望通过本次研修,能带领小组成员逐渐获取研修信心与热情,并体验到研修的甜头和快乐。我深知,这个研修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一个有效的研修主题,而研修主题设计则要从分析研修教师的需求出发,否则教研活动只是流于形式,并不能解决教师在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陈芳,2013)。

      三、研修主题和分工

      2013年9月,江苏省初中生首次使用重新修订的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新教科书。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课“The story of Xi Wang”讲述的是一只名叫“希望”的大熊猫的成长故事,与旧版相比,课文经过编者精心的修订显得更加完美。因此,我们研修小组拟通过对比研究新旧两个版本的差异,重点探究新教材中的语篇新亮点,从而提升教师对教材的分析与解读能力。基于此,我们把本次研修主题确定为:“新教材·新语篇·新希望——以The story of Xi Wang 一课为例”。

      本次研修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研读教材,发现语篇新亮点;第二阶段,根据语篇新亮点,设计一节微型展示课,小组成员共同观课议课;第三阶段,以会议汇报和学员反思等口头及笔头形式展示并总结阶段性研修成果。我们根据研修小组成员的工作能力优势及个体差异因素,进行了具体的研修任务分工(见表1)。

      

      葛炳芳(2013)曾指出,好的研修活动设计一定要突出主题,杜绝无主题或主题过于泛滥。同时,研修主题的确定要密切关注一线教学实践的核心问题。本次研修主题的确定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紧扣“新”字。Karavas-Doukas(1998)曾指出,新的教材或新的方法带来一系列的启示,它们可能与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有所冲突(程晓堂、孙晓慧,2011)。因此,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观点的过程,这是教师专业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Hutchinson和Torres也认为,教材开发与教师教育是“专业发展中相互补充、互惠互利的两个方面”(程晓堂、孙晓慧,2011)。可见,抓住新教材这个关键事件开展主题研修,不仅仅是促进新课程的实施、推进新教材的使用,同时也是提升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第二,聚焦“一”字。虽然修订后的新教材的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本次研修只聚焦于一本书(八年级上册)中一个课型(阅读课)的一个语篇(第五单元的阅读语篇)中的一项亮点。比如,虽然W老师和G老师的研修任务同为通过对比研究新旧教材的差异,找出新语篇中的新亮点,但每人只需聚焦某一方面(比如语言或结构上)的某一项亮点即可,不需要面面俱到。

      第三,突出“用”字。我们设计了一节时长15分钟的微型展示课,通过研修小组成员的观课议课,我们进一步思考研究中的不足,探讨如何把研究中的探索与发现更好地落实到实践中。这样的研究虽然不是高深的学问研究,不是系统的理论探索,却可以直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王艳霞,2013)。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许多学者呼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组织——合作学习、研究共同体,通过“合作”、“共同研究”、“共同反思”、“共享”等方式促进教师个人以及相互间的专业成长(王艳霞,2013)。鉴于此,在本次主题研修中,我们以研修小组为载体,在合作的统筹下进行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促使研修活动在小组合作中螺旋前进(见图2)。

      

      四、小会场的互助研讨

      根据研修活动方案,第一阶段的主要研修任务为:研读教材,发现语篇新亮点。整个过程依照“专业引领—自主研修—结伴探究”的研修思路设计并实施。

      2013年7月4日至6日,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的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新教材培训会在无锡召开。会上,教材中方主编王守仁教授开设了专题讲座——《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教材体例结构、编写意图、内容介绍。在本次研修过程中,王教授的专题讲座录像便成了重要的研修资源,研修小组成员集体观看之后进行了相关研讨。另外,为了短期内尽可能地提高研修成员的专业理论修养,我们复印了程晓堂、孙晓慧(2011)合著的《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一书中的相关章节(如第七章“教材评价”),供小组成员自主研读。

      在自主研修环节,每位成员独立研读新教材,自主研究,独立探索、发现尽可能多的语篇新亮点,并将其记录在研修笔记上。在自主研修基本完成之后,活动进入结伴探究环节。在此环节,小组成员间交流自主研修成果,然后,两名或多名成员对同一兴趣点进行较为深入的结伴探究。比如,G老师作为“主研”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研修成果,其中,某个研究点激发了B老师的研究兴趣,使其感到与G老师有“共同语言”,两位老师便自觉结成“主研—助研”的研修伙伴关系,并就某一共同兴趣点开展深入研究。最后,Z老师把同伴互助研讨成果汇总(见表2)。

      

      小会场的互助研讨重视研修成员的主动参与及互助合作,研修成员是在一种安全与信任的研修环境中思考、对话、交流与分享的。

      首先,安全与信任源于专业引领中榜样的力量。榜样既可以是学科专家或教学骨干,也可以是学术著作或专业期刊,或是某一研究环节中起引领作用的关键人物。开展本次主题研修活动,对我们来说有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自主设计研修主题,第一次接触教材评价,第一次自主探究然后结伴而行。这么多的“第一次”足以让每一位缺乏研究经验的青年教师忐忑不安,可喜的是,通过以上专业引领途径,多数研修成员对未来的研修更加充满信心,专业引领也有利于研修人员形成初步的研究思路。

      其次,安全与信任源于自主研修中个体价值的体现。一个只片面强调团体的利益而漠视成员个体价值的研修团队是一个不安全、不信任的团队。在本次主题研修活动中,我们尊重每一位小组成员的自主研修行为,也重视每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自主研修成果。比如,虽然W老师和G老师是研读新教材、挖掘新语篇新亮点的“主研”,但其他“助研”们也同样具有平等的研修机会和资源,并且研修小组同样充分肯定他们的研修成果。

      再次,安全与信任源于结伴探究中同伴间共享的愿景。王春晖(2013)认为,共享价值观和愿景,对目标有共同的理解和追求,是建立信任的先决条件和心理基础。一方面,研修成员共享兴趣和愿景,有利于结伴探究中研修伙伴关系的顺利形成;另一方面,“主研—助研”研修伙伴关系的确定也为每个参与者都充当引导他人学习的角色奠定了基础。因为,在最近发展区中,同伴之间互相有不完整但类似的专业知识、阅历,同伴的贡献与付出能促进挖掘潜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邓晓芳、将宇红,2013)。

      最后,安全与信任的研修氛围也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本次研修活动中,校领导召集研修小组组长召开了相关座谈会议,认真倾听各个研修小组的活动方案和研修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困难,及时提供了有效的建议、帮助与支持。

      总之,研修成员间只有互相信任,才能建立真诚的同伴互助关系,才能有助于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形成开放坦荡的心态,享受思想碰撞带来的思维盛宴(曾燕文,2013);只有创建了安全的研修环境,才能更好地利用软环境中各种形式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最大合力,从而使精英科研逐渐走向大众科研(蒙学琼,2013)。

      五、微型课与微讲座

      在小会场的互助研讨之后,研修顺利进入第二阶段:基于语篇亮点,开展一节时长15分钟的微型展示课(见图3)。

      

      首先,小组每位成员进行时长3分钟的说课,主要阐述各自在微型课中准备展示新语篇中的亮点项目,以及如何展示此项亮点。说课结束后,小组集体决议并确定本节微型课最终展示的亮点项目:语篇文本中的写作资源。因此,本节微型课的教学目标被设定为: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通过读写结合,能在英语写作中初步形成良好的衔接与连贯意识。在接下来的备课环节中,小组成员作为授课教师Y老师的“智囊团”,向她提供资源支持和备课建议;在集体备课基本定型之后,Y老师再根据个人专业特长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备课。然后,Y老师走进“无生”课堂(注:因时值暑期,我们没有邀请学生参与本次微课活动),假设自己处于真实的课堂环境中进行授课。与此同时,小组其他研修成员认真观课、记录。在授课结束之后,小组全体成员围坐在一起进行议课,对本节课进行多角度的反思。

      之后,针对本节微型课的教学内容,C老师(即本文作者)把自己日常的研究成果以微讲座的形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享。在讲座中,C老师结合自己的一节写作评讲课教学案例,具体分析了如何通过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衔接与连贯意识。

      校本研修的型态虽说是多种多样的,但关注学生发展、聚焦实效课堂应是所有校本研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在说课环节,有的研修成员虽能较好地阐述所要展示的语篇新亮点,但或因缺乏可操作性,或因对学生的发展并无益处等原因,部分拟展示亮点在集体决议中被一一淘汰。最终,经过激烈的集体讨论(见右表3),我们将微课展示的重点确定为:充分开发语篇中的写作资源,培养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衔接与连贯意识。

      在激烈的讨论中我们还统一了本节课的设计思路:采用我校推行的“三学三问”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见图4)。首先,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探索发现本段讲述了大熊猫面临的哪些严峻困境,以及课文在阐述这些困境时使用了怎样的衔接与连贯手段。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帮助,进一步探究课文中的衔接与连贯手段如何迁移到其他写作任务中。最后,各小组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探究中的发现,并分享探究后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展示适时点评、点拨、纠正或拓展。在观课和议课环节,我们关注并探讨的焦点是:“三学三问”课堂教学模式在本节微型课中运用的有效性。比如,同伴议课时便有教师中肯地提出,在小组助学环节,任课教师讲解过多,对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不够信任。

      

      

      微型讲座以笔者本人的一节市级公开课作为研究案例,进一步探讨了如何通过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衔接与连贯意识。通过这种草根讲座,研修小组成员普遍认识到,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深入挖掘,不断研究,而且要善于探索、总结、提升教育教学经验。这有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同时也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一言以蔽之,微课,微讲座,微研究,名微实不微。事实上,只要我们从“小”处着跟,细心留意“小”问题,完全可以以小见大,研究“小”问题,做出大文章(吴举宏,2013)。

      六、大会场的集中分享

      在研修的最后一天,我们小组六名成员共同登上了展示的大舞台——在学校五楼的大会议室里面向200多名教师代表和外校来宾做暑期研修成果汇演,我们以访谈的形式,让“当事人”进行“现场说法”,借此巧妙地提炼并串联起最得意的研修成果。在10分钟的展示中,我们畅谈了研修初期的困惑,研读教材的惊喜,同伴互助的温暖,以及微型课堂的奇妙……台下阵阵掌声使我们愈发感受到,我们正勇敢地摸索在教科研的大道上,虽付出了不少,却收获了更多。

      大会场提供给研修小组成员一个集中展示和分享的舞台。在我看来,大会场的集中分享并不是为校本研修画上一个句号,而是为它增添一个个的惊叹号:惊叹自己和研修伙伴的一路坚持,惊叹短短的几天我们却收获了许多,惊叹原本枯燥的研修似乎开始变得有趣,惊叹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甚至整个学科专业团队都在逐渐成长。

      按照学校要求,大会场的集中分享之后,小组成员每人需撰写一份校本研修活动反思并上传到校园网上。我惊喜地发现Y老师用满腔激情写下了下面的这段文字:

      ……这节微型课,虽然台下并没有学生,但我却仿佛能感觉到他们讨论时那热烈的氛围,那对知识渴求的目光,那思维激荡而迸发出的光芒。虽然台下没有学生,但是大家仿佛能看见学生精彩的展示画面,并真切地体会到学校课改所取得的骄人成绩、累累硕果……一节课反映的不仅是我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更是整个英语组、整个教院附中这一年的努力和收获。

      校本研修已经成为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重要策略(蒙学琼,2013)。青年英语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科主题校本研修活动对自身专业成长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研修活动中,青年英语教师群体应积极、自觉、勇敢、团结,关注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关注新课程与新教材的核心理念问题,关注日常教学与教育科研的最佳结合点,关注自身成长和学生发展的有效突破点。

      (鸣谢: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的郜鹏、吴洁、杨明、陈小羽、潘莉、冯静娴、卜李慧、周小芳等青年英语教师或参与了本次研修,或对本文亦有贡献,一并致谢。)

      编辑手记:目前,以校本研修为平台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效率与质量已成为许多学校的共识。常万里老师的这篇文章就真实、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一次较为成功的英语教师学科主题研修活动。他是一名参与者,作为研修小组组长带领青年教师研修团体从研修需求入手,确定研修主题与分工,通过互助研讨、微型课与微讲座以及集中分享,完成研修课题的意义重构与自身的专业成长;他也是一名研究者,通过对每一个环节的阶段性反思与对研修活动的过程性反思,探索了校本主题研修活动作为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新路径。校本研修既不枯燥也不高深,本篇文章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

标签:;  

新教材#183;新语篇#183;新研究--青年英语教师的主题学习活动_校本研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