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1医院体检中心 广西 桂林 541002)
【摘要】 目的:探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中的诊断价值并进一步分析其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导管型乳腺癌中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选择88例乳腺疾病患者为分析对象,其中44例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设为观察组,44例为导管型乳腺癌设为对照组。回顾分析2组患者的超声资料。并以病理结果为参照标准。结果:超声声像图显示,观察组共分为三型:其中囊实混合性回声型24例,导管扩张型并导管内实性结节10例,不整形肿块型10例,误诊4例,诊断符合率为90.91%;钙化灶与导管扩张几率比较,观察组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且差异性显著(P<0.05);导管壁清晰及走形规则几率比较,观察组要高于对照组(P<0.05);血流分布情况比较,2组间有显著差异性,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作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方法,也可应用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导管型乳腺癌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分型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5-0117-0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为上皮性肿瘤,属常见性良性乳腺肿瘤之一[1],在WHO乳腺癌分型中(2003版)[2],又被分为普通导管增生型与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发病年龄不限,常见于经产妇,主要症状表现为乳头溢出液体且有一定的癌变几率,因此需尽早给予明确诊断,这对防止癌变及有效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3],目前超声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常用诊断方法,但该病与导管型乳腺癌的影像表现有明显相似处,因此易造成误诊[4],对后续的治疗与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笔者分析了超声对二者的鉴别诊断价值,以此提高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率,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乳腺疾病患者88例,其中观察组4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对照组44例(导管型乳腺癌),2组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58.53±2.46)岁,其中32例可触及肿物,20例乳头溢液;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60.11±2.46)岁,具体分型:3例导管内乳头状癌伴浸润;23例浸润性导管癌;15例原位癌;3例髓样癌。2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差异性且统计学分析无意义(P>0.05)。
1.2 检查方法
2组患者在入院后,予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探头频率调至为8.0~14.0MHz,2组受检患者均取其仰卧位,双手上举将双侧乳腺充分暴露,选择乳头为检查中心点,分别从横切面、纵切面直至斜切面等象限予以轮辐扫查,观察肿瘤大小、位置、形态、导管扩张情况以及走向、内部回声、边界等,并检查肿块及周边的血流信号与分布情况。
1.3 观察项目
观察2组导管走形情况、导管壁超声表现、钙化灶情况、血流分级以及血流分布情况,血流分级参照Alder半定量法,0级:病灶内部及周围组织未见信号;1级:血流呈现星点状或者存在1条血管;2级:血流明显增多并存在2~3条血管;3级:血流丰富且呈交叉状并延伸至病灶内部,超过3条以上血管。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文有关计量或者计数数据统一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5.0软件予以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予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予以卡方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型结果
①囊实混合性回声型24例,超声显示组织内可见多结节性改变,其中大结节表现为囊实混合性改变,其囊壁不光滑,边界清晰且囊内呈现实性结构;②导管扩张型并导管内实性结节10例,组织内可见部分导管呈现全程性或者节段性扩张,导管内部呈现实性结构,在组织内发现小结节状改变,血流信号不明显;③不整形肿块型10例,组织内可见多结节性改变,其中大结节表现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晰且不整形,不见包膜样回声,但存在不均匀内部回声,部分无回声,血流信号少。
2.2 2组超声诊断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误诊4例,诊断符合率为90.91%;对照组误诊12例,诊断符合率为72.7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性明显且统计学分析有意义(χ2=17.683,P=0.003)。
2.3 2组超声表现
观察组的钙化灶、导管扩张几率分别为(4.55%)、(13.64),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3.64%)、(36.36%),导管壁清晰及走形规则几率分别为(72.73%)、(81.82%),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09%)、(31.82%),差异性均显著,统计学分析均有意义(P<0.05),见表1。
2.4 2组血流分布及分级比较
2组患者的血流分级比较,统计学分析无意义且差异性不显著(P>0.05),血流分布情况比较,观察组导管周边血流分布几率为(15.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82%);导管内部血流分布几率为(59.09%),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64%),差异性均明显且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临床常见性乳腺肿瘤疾病,多为乳腺良性病变,其末梢导管上皮细胞与不同中小导管呈现为乳头状增生,同时结构发生乳头状改变并具有明显的纤维脉管束,一般情况下常伴随有乳腺增生。经大量研究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癌变率为20%~30%,且多发于中青年妇女或经产妇,临床主要表现为:乳头溢液呈血性或者浆液样,又具体表现为长期或者间断性溢液,同时临床检查可触及肿块,或者检查发现有局限性的腺体组织增厚情况[5]。目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其具有无辐射、无创伤及操作便捷等优点,在临床越来越受到医生及专家的重视与认可。
在本结果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检查表现为多样化,主要分为三型,其中囊实混合性回声型最为常见,在本组中共检出24例囊实混合性回声型,其余二型分别为导管扩张型并导管内实性结节型与不整形肿块型,分别占1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符合率为90.91%,由此结果得出,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检查中,发现导管有增粗或者明显扩张迹象,未见周围组织浸润,而这一情况与导管型乳腺癌的诊断结果极为相似,导管型乳腺癌也存在导管增粗与扩张情况,且因结节状与团块状在超声表现下不明显因此容易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检查误诊。在本研究结果中,笔者发现二者在钙化灶、导管壁、导管走形、导管增粗等方面表现相同,但导管型乳腺癌以导管走形不规则、导管增粗、导管壁不清晰及钙化灶为主,其中钙化灶、导管扩张几率分别为(63.64%)、(36.36%),导管壁清晰及走形规则几率分别为(34.09%)、(31.82%),
因此可以作为依据来鉴别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导管型乳腺癌。同时结果证实,二者均伴有血管增生,在血流分布方面,导管型乳腺癌主要位于导管周边,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则位于导管内部。
综上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应用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同时能够应用于与导管型乳腺癌的鉴别诊断,这对提高诊断率有重要意义,可予以临床借鉴并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姜雪琴,刘敏,张庆华等.乳腺导管造影在乳头溢液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4,25(15):2231-2233.
[2]奚群,侯新燕,崔丽丽等.不同乳腺超声分型导管管径及腺体厚径变化趋势及其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4,6(9):1025-1028.
[3]蔡新军.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4):141-142.
[4]李丽萍,吕伟,张建华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前病变的超声特征[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3,27(2):103-104.
[5]孙培,张晖,彭丽春.乳腺导管内癌的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4,21(3):314-315.
基金项目:全军保健专项课题(编号:12BJZ14);广西桂林市科技计划课题(编号:20150126-2-3)
论文作者:黄熙媛,向桢,安运锋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3
标签:导管论文; 乳腺论文; 超声论文; 多普勒论文; 乳头状论文; 乳腺癌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