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国际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的认识_经济特区论文

对现代国际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的认识_经济特区论文

对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若干问题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性论文,若干问题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五年前,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留下了许多至理名言,如“发展才是硬道理”,“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等等。这些论述不仅是对深圳特区以往经验的精辟总结,而且,对经济特区乃至全国未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影响重大。五年来,深圳人继续保持较快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同时,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断洞察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口号,明确提出要把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作为第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

在新的形势之下,特区的发展面临许多新问题,例如:第二次创业的发展之路应该如何走?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意义究竟有多大?中央对特区之“特”是继续放还是有所收?是继续支持它高速发展,还是在地区平衡中抑制它的高速发展?是继续给予特区政策扶持还是逐渐“断奶”?这些都是影响经济特区今后走向的关键问题,人们对这些问题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在我们重温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精神的时刻,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加深认识。

一、应尽快把建设国际性城市的议题列入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

世界现代历史的发展已证明了两个正比关系,即: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开端与其进入国际市场的时机,在时间上是成正比关系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高低与其进入国际市场的程度以及它们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是成正比关系的。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不受到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影响。积极参加国际竞争,在国际分工与合作中争取有利位置,将是制约未来每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国际性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于此。所谓国际性城市,即指对国际事务有较强的参与、服务和调控能力,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某种角色,产生一定影响,因而享有重要国际地位的城市。国际性城市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入口,是进行国际交往的门厅,是树立国际形象的聚焦点。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国际性城市的国家,会在国际交往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是一个国家抢占国际市场制高点,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举措。另外,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现代化和国际化是可以相互联系的发展目标,两者可以同步进行,对一些有条件的沿海城市来说,把两者结合起来无疑是提高发展境界的有识之举。

80年代末以来,全国相继有40余个城市提出要将自己的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情况比较复杂。可以肯定地说,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在没有正确认识国际性城市的涵义和国际性城市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的情况下,降低国际性城市标准,提高自身发展的预期值,犯了贪大求洋、好大喜功的通病,是不足为取的。但是,在中国沿海地区现代化和国际化积蓄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今天,仅仅依靠香港“借船出海”,已满足不了我国经济建设飞快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世纪之交,中国建设国际性城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不亚于80年代初建设经济特区。将培育和建设若干个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议题,列入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时机已日渐成熟。

改革开放已在全国全面铺开,并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国正在涌现出一批现代化的明星城市。但如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在我国仍是一个亟需探索的城市发展课题,需要有一个摸索实验的过程。任何一个国际性城市都具备一些比较优势,如实力优势、特色优势或体制优势,等等;实力优势和特色优势要靠城市苦练内功创造条件,而体制优势则需要中央政府给城市更多的实验权和发展权,让几个有条件的城市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方面先行一步,摸索经验。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国家性的发展规划文件中,至今仍看不见建设国际性城市的议题和思路,使人感到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只是一些城市的“地方政策”,在中央政府找不到明确有力的政策支撑点。虽然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大连等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中都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发展目标,并在中央某个层面得到认可,但这与将其列入国家中长期整体规划、使之成为国家性的大计方针毕竟不是一回事,因此,有关地方的国际性城市发展规划前景十分“朦胧”。这对于那些已经有条件开始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建设的城市的发展,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也有人认为,鉴于目前中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尚低,搞一两个国际性城市就够了,不能多。这种看法似乎尊重国情,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过于近视和保守的估计,实际上有悖于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这个基本的动态国情。我认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是在国际竞争中产生和发展的,它既反映了国际交流的需求,也是各个城市实力较量的结果,因此,它既不能自诩自封,也不能由政府指定。目前的中国经济国际化尚停留在发展出口加工业的阶段,中国大陆实际是一个充满别人的“后厂”,而没有自己“前店”的经济增长体,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而不是以服务贸易为主,这个阶段将继续维持一个时期。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不可能遍地开花地建设(即便在发达国家也只有少数城市能成为国际性城市)。但中国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速度之快是惊人的,特别在一些沿海地区,国际化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在此情形下,对国际性城市建设也不能人为地限制。在中国现代化和国际化高速跃进的今天,培育自己的国际性城市的时机日渐成熟,推出若干个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完全有必要的。这些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和特点,构成一个由不同规模、不同特色、不同经济腹地所组成的中国国际城市体系。以这个体系作为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极,带动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环渤海地区,进而带动整个中国。我认为,在未来的20年中,中国应以香港为区域级的国际性城市,上海、北京为国家级国际性城市,以广州、深圳、天津、大连为地区级国际性城市,形成中国的国际性城市体系。在21世纪中叶,我国应力争使香港升级成为世界级的国际性城市,上海、北京成为区域级的国际性城市,以进一步强化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发展中国家建设国际性城市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与一般城市相比,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具有十分明显的功能优势,这些功能优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实力、特色和体制。实力优势主要指城市的经济实力,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经济实力以第三产业为主,如金融、信息、贸易、旅游和交通航运等。但要在这些方面形成国际比较优势非指日可待,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的经济实力优势在相当长的一断时间里将继续保持,其他的城市一时间难以企及。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特别是那些城市规模并非特别大的城市,要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就应注重在特色和体制方面下功夫,虽然这两方面的优势与城市的实力优势有逻辑上的关联,但这却是有可能在较短时间里赶超西方大城市、形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功能的突破口。从特色优势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成为国际旅游城市、国际消闲娱乐城市、国际货物转口城市的机会相对较多;从体制优势来看,部分地采用自由港政策,建立保税区,放宽对人员出入境限制,等等,将增强城市的国际行为能力。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个几十万人口的中等城市由于对商品出入境实现自由港政策,在不到十年时间里迅速成长为中东地区知名度相当高的国际购物中心,人流、物流之旺如同小香港。中东仅有50万人口的巴林,原本一无所长,在国际舞台上默默无闻,自从巴林在金融体制上实行了开放的政策和国际惯例管理之后,巴林已成为中东最大的金融中心,在世界金融市场中已有一席之地。但是,体制上的优势来源于政府对“培育”国际性城市的决策理性与决心。以深圳为例,相对于中国内地的城市来说,深圳对外开放的程度要大得多,这与它享有的一些政策优势和它的体制优势直接相关,深圳与迪拜的开放程度相比又有较大差距,这又与深圳的体制劣势直接相关。从建设国际性城市的角度看,目前的深圳仍然是一个发育中的少年,正处在“长个子”的时期,政府培育、政策扶持对其能否成才仍是至关重大的。历史经验表明,发达国家的国际性城市多是凭据其经济实力“自然”形成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性城市则是政府精心培育、扶持的结果。可以肯定地说,由于经济实力的悬殊,如果没有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发展中国家城市不能在特色和体制方面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要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是完全没有可能的。而且,发展中国家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过程中,建设速度的快慢与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程度有正比的逻辑关系。

三、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部不平衡问题

无庸置疑,地区间的非均衡发展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长期存在的现实,这种失衡的现象会产生各种社会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经济上的,也有政治、社会和心理上的。我认为,从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发展来看,应该视这种不平衡为一个正常积极的事态,在许多意义上,东部发展越快,国家的“经济蛋糕”则越大,对西部发展越有利。即便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地区不平衡也不全是消极的,正如学校学生中有几个学习尖子,对全校来说都是好事。从现象看,东西部问题是东部发展快,西部发展慢而造成的失衡问题。但寻求其原因,我们不应将其理解为东部走得太快,而是西部走得太慢。因此,解决东西部问题的关键,不是要放慢东部的发展,而是要加快西部的发展。国家在地区政策上应是“扶贫”与“扶优”并重,在加强政策扶贫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扶优的力度,以两头促中间,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应把“扶贫”与“扶优”视为一对矛盾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扶优本身就是促贫变优的有效举措。其道理与学校奖励几个学习尖子,对全班学生起推动作用是一致的。

具体到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问题上,中央应该象当年办经济特区那样,给一定政策,让一两个有条件的东部沿海城市去摸索实践,应要求这些城市瞄准国际先进城市(而不是把它们与内地城市相比),在城市管理和经济运作方面尽快接近国际先进城市。我认为,从目前情况看,上海浦东和深圳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后劲大,体制转型包袱轻,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理想实验区,以有力的政策扶持加快其国际性城市建设步伐,其意义和影响自然远不止这两个城市本身,正如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中所说:“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使“扶优”产生“扶贫”的社会效应,最终达到以优助贫,促贫变优,携手互助,共同富裕的目的。

四、深圳人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艰苦创业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应有明显的实力优势,而这种实力优势主要需通过城市自身苦练内功来获得。深圳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性城市,目前其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深圳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城市发展与香港的衔接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深圳把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作为自己跨世纪的战略目标是理所当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俱在。但是,深圳在形成国际竞争实力和国际比较优势方面,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首先,深圳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只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只是接近中等水平,经济实力、城市设施、法制环境和人文氛围等方面,不仅不能与东京、香港、新加坡相比,即便与汉城、吉隆坡、曼谷、雅加达等发展中城市相比,也有不少差距。所以,虽然按国内的标准,深圳已是一个经济上成熟的先进城市,但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标准,深圳仍然是一个不成熟的发展中的城市,深圳仍是一个发育中的少年。

我认为,深圳今后不仅要继续做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验场和排头兵,而且应该明确提出做中国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实验场和排头兵。深圳人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建设经济特区与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在目标定位和实力要求上有明显的不同。如果说经济特区在国际市场上是一个勤奋好学的见习生的话,那么,国际性城市在国际市场中就应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如果说经济特区在国际竞争的赛场中是一支“青年队”的话,国际性城市就应该是一支“国家队”。对一个国际性城市来说,一般意义上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国际接轨”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具有世界眼光,能在国际竞争中显出优势,至少要在某个国际区域或某个领域进入先进城市行列,在一些重要指标排行榜中进入前列位置。例如:年资金融通总量、年人均生产总值、港口吞吐量、日外汇交易总额、外贸转口额、机场国际航线数量、年国际客运周转量、年国际游客数量、跨国公司在本市的机构数、国际组织在本市机构数、国际电讯使用率、INTERNET入网率、常驻人口中外籍居民比例,等等。这要求城市设施更完善,功能更齐全,市场更开放,人才更突出,法制更有效。认清这一点,深圳就不能陶醉于以往的成就,满足于与内地城市相比较,而应瞄准国际先进城市,在许多方面跳出原有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更新发展意识,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继续艰苦创业。第一次创业的15年已经使深圳由一个小县城变为新兴的经济特区城市,第二次创业则要使深圳由一个经济特区城市变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应该说第二次创业的目标更宏伟,任务更艰巨,需要克服的困难也更多。我们只有进一步宏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艰苦创业,苦练内功,以扎扎实实的经济业绩,加快特区的发展,才能使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蓝图变为现实,否则,发展规划只能是一种空疏无益的侈谈。

标签:;  ;  ;  ;  ;  ;  ;  ;  

对现代国际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的认识_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