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媒介巨人”默多克的经营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冶进海[1](2016)在《变革中的视听媒体发展格局与传播形态》文中认为未来媒体发展将进入一个以多屏为常态,人性化、智能化、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视听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传统媒体不断式微,新的媒体充满想象。和所有信息流通一样,视听媒体的传播过程由传播主体、信息内容、媒介渠道、受众反应等众多环节构成的。从传播学的基本环节去研究视听媒体整体的发展趋向和未来形态,以及视听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运作方式与传播策略,是本文所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也基于此,本文会侧重于在大数据背景下的视听媒体的现状、当下媒介生态进行一个全景式的扫描与归纳,由此分析未来视听媒体的信息生产制作、资本运营等种种可能与发展格局,以及未来媒介生态对传播主体、生产流程、受众需求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绪论部分,首先对选题的缘由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并提出选题将要解决的几大问题;其次,阐述本选题在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方面具有的意义;再次就选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写作的核心内容,即视听媒介融合、视听媒介生态格局、视听媒体发展趋向、媒体资本运营与产业发展、视听媒体受众分析等为主题,对国际、国内相关着作、文献及理论进行梳理和介绍,并较为详细地叙述了本文每一章节从哪些方面来开展问题研究;最后交代本文写作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独创性和重要概念界定等。本文第一章以视听媒体的传播主体为着眼点,以人类面临的媒介生态环境即受众被电子屏幕包围和裹挟的多屏媒介现状出发,从传统电视目前遭遇到的巨大冲击切入,提出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加快视听媒体的开放平台建设、植入互联网基因、走产业化道路、多渠道占有受众等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指出媒介技术变革对传播主体在行为习惯、思维模式、价值体验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由此对多屏时代视听媒体的以下特征并进行详细阐述:传播主体的不确定与广泛化、视听媒体内容形态的多元化和分众化、内容来源的多样化、盈利模式的丰富化、传播渠道(终端)的无所不在、开放式传播与更高的全程互动性等。第二章通过对当下多元智能传播体系中受众的心理分析,指出随着媒介形态的泛华,信息过载导致的“信息疲劳”、“信息迷雾”等现状使得传播环境更加复杂多样。在这样一个变局横生的传播环境中,针对不同的视听媒介、各异的视听内容、个性化的视听受众需要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实施不同的传播策略。本章着重论述视听媒体传播策略中的整合传播、精准传播和品牌传播的运作方式与效果。第三章以大数据背景下的节目制作为切入点,从大众传播学中内容生产这一环节入手,详实论述视听媒体在节目制作、用户分析、传输过程中的大数据运用的目的、效果与未来可能。在视听媒体领域,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媒介生态会从内容生产模式、盈利模式、运作体系等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视频网站、手机电视、电影传媒等面临新的竞争态势,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生产、制作、运营,针对不同媒介渠道生产适合用户的视听产品,从内容之争、渠道之争转向数据之争,是视听媒体需要提前布局的重心。本章指出大数据时代具有数据海量化、搜集和处理数据能力规模化等特点,视听媒体利用大数据就得整合各类视听数据,细化相关受众,建立自己的用户群组,让数据“发声”,分享多源数据等。在此基础上,本章分析了大数据对视听媒体的深远影响,进而从搭建受众所需平台、与受众互动,集中优势打造精品节目、推出个性化视听服务等方面进行一一探析,指出视听媒体应把握好大数据带来的潜在价值,根据用户需求去生产相关的视听产品,以此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大数据基础上的深刻洞见与未来预测,来满足受众不同层面的信息需求。第四章是本文写作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主要从大众传播过程中的资本运营环节出发,指出资本运作对视听媒体运营及信息传播的重要性。目前看来,具有公共属性和商品属性的视听媒体在当下传播过程中有着媒体扩张的价值、保护版权的价值、建立品牌的价值、合作共赢的价值、形成产业链的价值等,而这些商业属性的挖掘,需要资本运作和媒体的产业化。本文在这一章里通过整理归类国内外传媒资本运作的具体案例,探析当下视听媒体并购发展趋向及特征,指出国内传媒业资本纵横捭阖的局面已经开始,并呈现出资本作用下视听媒体本土化、差异化竞争明显、对技术发展充满前瞻性判断、跨媒介经营形态不断增强等特点,由此分析视听媒体机构在资本并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与风险。第五章中从信息接收角度出发,分析了作为视听信息接收终端的媒介,在利用大数据过程中,其发展呈现出人性化、智能化、一体化等特点,由此指出大数据基础上的媒介技术发展不断贴近人性,人类想象力在媒介发展中不断扩张,未来视听媒体具有多方综合功能、多元动态智能,视听直播将进入常态化等;与此同时,运用大数据对受众进行精细化分析中指出视听信息过载对受众造成巨大冲击,多元化与圈子化特征明显,再加上受众对世界的认知深受“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影响,以及被视听媒体所传播的“拟态环境”所浸染的事实,在这样的环境中受众如何提升媒介素养,彰显自我价值,不被信息时代“异化”与“物化”,被技术力量所裹挟,成为业界和学界深入探讨的话题。结语部分对本文进行了一个整体上的总结,对大数据背景下视听媒体主导的信息环境给予了全方位的评介和补充阐释,并对当下媒介生态、未来视听媒体的发展范式、受众品质的建设等给予合理的建议与批评。
苏柳柳[2](2016)在《浅论默多克传媒帝国的经营策略》文中提出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传媒业开始采用经济界盛行的企业集团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出现了一大批传媒企业集团。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迪士尼、贝塔斯曼、威卡姆、新闻集团等五大传媒集团堪称全球传媒界的巨头。以默多克传媒帝国为研究对象,阐述新闻集团的业务和发展历程后,剖析其经营战略,试探寻对中国传媒的启示。
孟灵玥[3](2016)在《美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经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经济全球化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席卷全球,这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等方面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新背景之下,更多企业乃至行业都在寻找国际化经营这一机遇。然而,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大多数研究都注重于制造业,但事实上,随着服务业在世界上各个国家逐渐兴起,文化产业也在逐步走向了国际化,特别是传媒产业。因此,本文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美国传媒集团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国际化经营进行研究,以此给予我国传媒业国际化经营以启示。本文首先对美国传媒业发展历程及现状这一大背景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美国传媒集团的国际化经营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而详细研究了美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及采取的经营策略,而后重点选取了美国传媒集团中两个龙头集团,即新闻集团和维亚康姆,对其进行在华经营的成功与失败的对比分析,最终得到美国传媒集团对中国传媒集团走向国际的启示。
张利平[4](2014)在《《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媒介融合是近十年来出现的应对媒体剧变的最炙手可热的战略。报纸是传统媒体的代表,也是21世纪媒体的最大输家,由于互联网竞争者引领新闻商业化、大幅缩减广告成本,曾经定义美国新闻业的大城市日报面临其商业模式的崩溃,报业寒冬中的美国许多报纸媒体组织将“媒介融合”视为应对数字新媒体时代报媒不确定未来的最佳途径。作为世界一流的商业出版物,《华尔街日报》总付费发行量自2007年起迄今保持美国最大,日报在报业颓势明显的互联网时代中的骄人业绩发人深省。新时期的道琼斯公司和《华尔街日报》已经不是单纯的报纸,而是报纸、通讯社、网站、视频、APP应用、新闻信、杂志、专利数据库、会议等等在内的综合体。《华尔街日报》顺应时势,勇于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探索报业媒介融合之道的战略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是对《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个案研究,运用传播学、媒介融合、战略管理和现代组织理论等理论资源,采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调查研究、历时研究等研究方法,对《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的分析、选择和实施进行了系统剖析。首先,文献综述梳理了关于媒介融合的现有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其中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构建媒介融合的理论框架、宏观上分析媒介融合的动因和微观上的融合新闻研究;而媒介融合实践研究的核心就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体变革,具体可细分为宏观产业变革的总体性分析、中观产业融合渠道研究和微观媒体变革案例研究三大范畴,总体上国内外媒介融合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融合研究。其次,论文历时梳理了《华尔街日报》创刊125年来媒介融合的发展历程,叙述了日报在前融合时期、克莱伦斯·巴伦时期、伯纳德·基尔格时期、华伦·菲利普时期、彼得·卡恩时期和鲁伯特·默多克时期的主要融合大事和融合特点。随后,论文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外部战略环境,并用VRIO模型剖析日报的内部资源,得出《华尔街日报》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品牌、内容和受众,并在日报使命构想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愿景目标,即“无处不在的《华尔街日报》”。接下来,论文从新闻融合战略和经济融合战略两方面论述了《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选择,其中新闻融合战略又分内容融合和终端融合,前者包括报道范围的融合拓展、内容多媒体呈现、强势视频战略、定制内容的增值服务、品牌内容的延伸和整合、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式融合、团队报道和融合记者报道和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融合九个方面的内容融合战略,后者包括无处不在的WSJ.com网站、视频终端、社交网络平台、移动终端四个方面的终端融合战略;《华尔街日报》的经济融合战略包括“付费墙”模式与免费模式的融合、全球广告销售网络及融合广告、平台广告销售战略、视频广告战略、原生广告战略、活动营销战略、数据库营销战略和多元化战略八个方面。随后,关于《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实施,论文首先论述了日报实施媒介融合战略的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然后从组织制度、资源配置、知识管理和沟通交流四个方面阐述了日报媒介融合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最后介绍了《华尔街日报》的融合文化建设,包括责任型组织文化、学习型组织文化、合作型组织文化和开放型组织文化四种文化类型。此外,论文提炼出日报重要的融合理念一—在内容和技术的交叉点创造受众体验、从印刷第一,到数字第一,再到移动第一、数据和内容及经营的融合、融合打造独家新闻和实时新闻,并且运用李奇·高登的经典媒介融合模式和拉里·达利的“融合连续体”框架来检验《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全面性和深入度,得出的结论是日报的融合是全面的,日报的融合程度在逐步加深,但距离达利的“完全融合”仍然存在上升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论文总结了《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趋势和不足。最后,论文提出了《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对于中国大陆报纸的理念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陆报纸要重构融合型产品平台、重构融合型经营平台及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于迎[5](2014)在《数字化背景下报业的商业模式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数字时代报业的商业模式转型问题。在传媒领域,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新媒体以独特的传播优势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严峻挑战,并且在从边缘到主流的发展过程中一步一步蚕食着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报纸首当其冲遭遇了受众和广告商被严重分流的现实危机,二次售卖模式面临时代瓶颈。数字化背景下报纸商业模式转型问题因而成为研究热点和时代课题。数字技术带来的媒介产业急剧变革是世界范围的。尽管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存在诸多差异,但是随着信息产业革命的进一步深化,报业整体仍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数字化转型。在技术发展、市场需要和受众转移的作用下,报纸商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报业存亡的关键历史机遇,对报业意义重大。本文总结考察了国内外报纸的重大数字化转型实践事件,在总结前人转型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互联网发展的经济规律,为报业重新定位其在网络经济格局中的市场地位,从而系统化研究报业的数字化商业模式转型问题。文章探索了互联网经济体系中数字传媒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商业模式机制,整理了数字化技术引发的信息产业革命本身的特征。数字技术在宏观意义上营造了一个新的信息产业环境,并在短暂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大量具有突破性创新意义的商业企业。总结发展历程,研究互联网经济的规律特征,才能对处于其中的数字传媒产业做进一步阐释。本文分类、整理和研究了各种数字传媒创新形式,在数字化时代纷繁复杂的传媒产品形式和接收终端之中,找到描述的指标并进行分类。通过研究数字化对报业商业模式转型的关键影响,在梳理过往的报业数字化转型重大实践经验和前人研究成果中,探索数字传媒商业模式的关键构成要素以及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路径,解析报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深刻改变哪些方面,商业模式变革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周烈琼[6](2013)在《《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的成因分析》文中指出《世界新闻报》(The News of the World)这份发行历史长达168年的报纸发生“窃听门”事件后,国内外关于该报的探讨逐渐升温。本文在梳理各方面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从传播政治经济学以及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分析《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世界新闻报》之所以会发生“窃听门”事件实际上与西方媒介历史发展密切相关,正如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相关研究早已指出的,在以广告为中心的媒介经济结构的作用下,媒体尤其是私人拥有的商业化媒体,难以逃出资本逐利的命运,一旦市场竞争日趋恶化,就会出现为吸引眼球违背新闻专业主义甚至违反法律的媒体行为。正文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源起暨目的、文献综述、研究主题、运用的理论框架以及研究方法。本文以传播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框架,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去解读《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的成因。以定性的研究方法去理清《世界新闻报》的历史发展脉络、对《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进行描述以及做出解释性研究分析。提供《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助于解释和理解社会事实。关于《世界新闻报》的文献综述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从隐私权和新闻伦理道德的视角对该报的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世界新闻报》进行的简单或者片面梳理;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对《世界新闻报》的窃听门事件进行分析;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角度对新闻集团以及《世界新闻报》进行研究,例如研究该报的经营策略。第二部分运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商业化媒体进行分析。第一节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世界新闻报》及其母公司新闻集团。主要分析新闻集团及《世界新闻报》的发展历史和商业化经营战略。第二节分析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新闻集团对新媒体的运用看其如何紧跟新媒体的发展而发展。其中《世界新闻报》之类的传统媒体又是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为了获利而采取哪些策略也是这部分要探讨的。第三部分解读本文的主题,对《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的成因做出分析。媒体私人拥有及商业化经营是该报窃听的一大原因。商业化经营使营利成为通俗小报的经营目的。为了营利小报可能会采取非正常手段获取信息。《世界新闻报》的小报特色也是该报窃听的一个原因。小报特色导致窃听成消息来源的重要渠道,尤其在收集人隐私方面窃听是一个有效途径。迎合普通大众口味的“三俗”内容造成通俗媒体容易违规。
雷伟[7](2011)在《我国传媒集团需要什么样的领导人 ——传媒集团领导人的特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媒在我们的公众生活,个人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需要传媒,因为我们需要信息。数字化,网络化为传媒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带来了一轮又一轮的变革。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传播的范围更加广阔,传播的主体更加复杂。传媒业和我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紧密相联,它关乎着我们的表达权,社会意识,同时又有创收赢利的功能。不难理解,传媒业是专业性极强的高智能产业。这个产业对从业者的智力要求,教育水平以及工作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是一个有自主性,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奋斗的群体。因此,领导这样工作者,传媒集团领导人的职位充满了挑战性,时时刻刻要面临来自技术,时代,社会,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欧美大部分国家的传媒是私营性质的,全球重量级的媒介帝国领导人都是成功的企业家,并是自己王国的形象代言人。说起新闻集团,我们想到默多克;说到维亚康姆公司,我们想到雷石东;说到CNN,我们想到泰德?特纳……每一个传媒集团都带有它的领导人的个人色彩,领导人的领导经营策略也被众人研究总结。在中国,被公众知晓的传媒集团的领导人较少,除了凤凰卫视的刘长乐,我们很难从传媒集团联想到它们的领导人,领导人我们并不了解,这是由我国传媒的特殊性,以及它的经营管理体制决定的。目前我国传媒基本上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传媒市场正处于转型时期,逐步进行市场化改革。1,研究我国传媒集团领导人的特质,论证我国传媒集团需要什么样的领导人是认识考察我国当今传媒集团经营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传媒集团领导人的选拔任用是媒介经营管理研究领域的重点。2,传媒领域目前正进行市场化体制改革,领导人的选拔任用也应是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3,传媒集团领导人的特质与集团的特征绩效有一定的联系。近20年,领导绩效一直是现代管理的前沿问题,领导绩效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探讨领导人特质,以及我国需要什么样的领导人是提高传媒集团领导绩效的必然选择。
贾凡[8](2009)在《从《纽约邮报》看默多克的微观经营战略》文中研究表明默多克作为当代最成功的传媒把持人,他的资产多如牛毛,资本运营能力堪称一绝。在他的众多媒体中,本文选择《纽约邮报》作为实例,分析默多克在微观层面的经营策略,从一个较小的切入口试图管见默多克庞大的新闻集团的运营技巧。
罗燕红[9](2009)在《美国新闻集团的并购启示》文中研究说明美国新闻集团是近年来世界传媒产业中发展较成功、经营较有特色的一家。频繁而成功的合并和收购是其特色之一。本文通过梳理该集团自成立以来发起的并购案,分析其并购策略,归纳、总结出其并购行为的几点突出特点,从中得出对传媒业的启示。
江涌[10](2008)在《传媒业的挑战》文中提出拥有13亿受众且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传媒业是西方传媒巨头尚未实施控制的最大一块处女地,而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与文化,则被西方传媒视为最大一块尚未征服的帝国信息边疆。1996年之后的五年时间内,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以及《时代周刊》等在内的美国主要媒体中出现的关于中国负面报道与正面报道的比例高达30∶1。媒体巨头与金融寡头的融合由来已久,由此形成一股巨大的市场力量,肆无忌惮的金融投机主导着国际金融市场。前一个时期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与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危机,只不过是西方媒体巨头与金融寡头"双簧"的故伎重演,吞噬着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红利。
二、“媒介巨人”默多克的经营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媒介巨人”默多克的经营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变革中的视听媒体发展格局与传播形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价值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价值述略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关于传统电视媒体与新的视听媒体融合发展方面的研究 |
二、有关媒介化社会发展进程的相关论述 |
三、有关视听媒体受众方面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与独创性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五、独创性 |
第一章 视听媒体的生态变局与发展趋向 |
第一节 传统电视与新视听媒体的传播差异 |
第二节 当下视听媒体生态中的发展特征 |
第三节 新旧视听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二章 视听媒介变革中的信息传播策略 |
第一节 整合传播:视听媒体产业链的构建 |
第二节 精准传播:碎片化与用户思维 |
第三节 品牌传播:媒介路径嬗变与增值效应 |
第三章 愿景与重构:大数据背景下的视听内容生成 |
第一节 大数据时代与视听媒体受众细化 |
第二节 大数据对视听媒体的深度影响 |
第三节 视听媒体发展的思维模式与价值生成 |
一、创新思维:利用大数据发现和占有新媒介 |
二、用户思维:为不同客户端提供个性化的内容 |
三、合作思维:建立视听媒体之间的互惠共赢 |
四、开放思维:搭建平台吸引更多强势媒体和海量自媒体 |
第四章 合纵与连横:传媒资本运作历程与发展趋向 |
第一节 视听媒体的商品属性和价值特征 |
第二节 我国传媒资本运营发展历程及特点 |
第三节 国外传媒资本运作发展历程及特点 |
第四节 当下视听媒体资本运营发展趋向探析 |
一、视听媒体借助资本力量向综合传媒集团发展,马太效应初现 |
二、传媒产业的资本投入越来越大,资本介入方式多样化 |
三、传媒资本不断投向新视听媒介技术,定位愈加分众化 |
四、以资本打造视听媒体全球开放传播平台,平台聚拢资源 |
五、传媒资本不断加强风险管控,“联姻”用户第一 |
第五章 未来视听媒介功能与受众价值 |
第一节 媒介补救与视听媒体未来发展趋向 |
第二节 视听媒体受众特征与个体呈现 |
一、信息过载:受众将不断处于可变的情境模式中 |
二、圈子化发展:未来视听传播既张扬受众个性又尊重共性 |
三、受众重塑:大数据时代受众更多以自我为中心展开连接 |
四、技术力量:视听媒介技术控制下受众主体地位降低 |
五、消除差距:视听媒体传播中传受知沟界限的消失 |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的受众需求与媒介控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2)浅论默多克传媒帝国的经营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默多克传媒帝国经营策略分析 |
(一) 多样的全球化策略 |
1. 本土经营策略。 |
2. 国际并购战略。 |
3. 品牌经营策略。 |
(二) 垂直一体化运营策略 |
(三) 数字媒体发展策略 |
二、默多克传媒帝国给我们的启示 |
(一) 拓宽融资渠道 |
(二) 经营多种业务 |
(三) 实行品牌战略 |
三、结语 |
(3)美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结构布局 |
四、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与分类 |
二、传媒的概念界定 |
三、美国传媒业及美国传媒集团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三、比较优势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经营状况分析 |
第一节 美国传媒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一、美国传媒业发展历程 |
二、美国传媒业现状分析 |
第二节 美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经营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一、总发展历程 |
二、美国主要传媒集团国际化经营发展及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经营环境及战略分析 |
第一节 美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经营环境分析 |
一、外部环境分析 |
二、内部环境分析 |
第二节 美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经营战略分析 |
一、全球化战略 |
二、本土化战略 |
三、一体化战略 |
四、多元化战略 |
五、其他战略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传媒集团在华经营个案研究——以新闻集团与维亚康姆为例 |
第一节 新闻集团在华经营案例分析 |
一、企业概况 |
二、在华经营历程 |
三、在华经营策略 |
第二节 维亚康姆在华经营案例分析 |
一、企业概况 |
二、在华经营历程 |
三、在华经营策略 |
第三节 新闻集团与维亚康姆中国经营策略及结果比较分析 |
一、比较分析 |
二、结论及经验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经营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一节 中国传媒集团的国际化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对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经营的启示 |
一、传媒体制改革先行 |
二、深度了解经营环境 |
三、正确选择适当战略 |
四、增强企业自身软实力 |
五、拓宽集团融资渠道 |
六、实现多元化经营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问题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媒介融合 |
1.2.2 关于《华尔街日报》和《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 |
1.2.3 关于战略管理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2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发展历程 |
2.1 前融合时期(1882-1902年) |
2.2 班克罗夫特家族时代的融合(1902-2007年) |
2.2.1 克莱伦斯·巴伦时期(1902-1941年):专业化的开始 |
2.2.2 伯纳德·基尔格时期(1941-1967年):基尔格革命 |
2.2.3 华伦·菲利普时期(1967-1988年):菲利普扩张 |
2.2.4 彼得·卡恩时期(1989-2007年):数字化融合的发展 |
2.3 默多克时代的融合(2007年至今) |
2.3.1 《华尔街日报》的“默多克式进化” |
2.3.2 “无处不在的《华尔街日报》”融合战略 |
3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战略环境与使命愿景分析 |
3.1 《华尔街日报》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华尔街日报》内部战略环境分析 |
3.2.1 《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资源构成 |
3.2.2 《华尔街日报》资源的VRIO框架分析——日报核心竞争力 |
3.3 《华尔街日报》的使命和愿景 |
3.3.1 道琼斯和《华尔街日报》的使命构想 |
3.3.2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SWOT分析 |
3.3.3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愿景目标——“无处不在的《华尔街日报》” |
4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选择 |
4.1 《华尔街日报》的新闻融合战略 |
4.1.1 内容融合战略 |
4.1.2 终端融合战略 |
4.2 《华尔街日报》的经济融合战略 |
4.2.1 “付费墙”模式与免费模式的融合 |
4.2.2 全球广告销售网络及融合广告 |
4.2.3 平台广告销售战略 |
4.2.4 视频广告战略 |
4.2.5 原生广告战略 |
4.2.6 活动营销战略 |
4.2.7 数据库营销战略 |
4.2.8 多元化战略 |
5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实施 |
5.1 《华尔街日报》实施媒介融合战略的组织结构 |
5.1.1 新闻集团和道琼斯公司组织结构 |
5.1.2 《华尔街日报》的编辑部融合历程 |
5.1.3 《华尔街日报》的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 |
5.2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实施过程 |
5.2.1 组织制度 |
5.2.2 资源配置 |
5.2.3 知识管理 |
5.2.4 沟通交流 |
5.3 《华尔街日报》融合的组织文化建设 |
5.3.1 责任型组织文化 |
5.3.2 学习型组织文化 |
5.3.3 合作型组织文化 |
5.3.4 开放型组织文化 |
5.4 《华尔街日报》的融合理念和融合程度 |
5.4.1 《华尔街日报》的融合理念 |
5.4.2 《华尔街日报》的融合模式和融合程度分析 |
6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对中国大陆报纸的启示 |
6.1 理念的启示 |
6.1.1 用户思维融合理念 |
6.1.2 平台思维融合理念 |
6.1.3 跨界思维融合理念 |
6.2 重构融合型产品平台 |
6.2.1 《华尔街日报》的融合型产品平台 |
6.2.2 融合型产品平台重构机制 |
6.3 重构融合型经营平台 |
6.3.1 员工平台 |
6.3.2 商务经营平台 |
6.3.3 受众平台 |
6.3.4 融合型经营平台重构机制 |
6.4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
6.4.1 拥抱媒介融合思维和互联网思维 |
6.4.2 构建融合型平台生态圈 |
6.4.3 融合构建新型主流媒体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
后记 |
(5)数字化背景下报业的商业模式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缘起: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层面 |
一、传统报业面临现实经营困难 |
二、商业模式转型对报业意义重大 |
三、报业转型与数字经济 |
第二节 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思路、方法和局限 |
一、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
二、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局限性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对于数字化的再理解 |
二、报纸与报业 |
三、商业模式 |
本章注释 |
第二章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报业数字化转型理论研究综述 |
一、媒介融合理论 |
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 |
三、其他转型理论 |
第二节 报业转型实践及典型案例评述 |
一、西方报业转型历程及典型案例分析 |
二、中国报业数字化转型概况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第三章 产业环境变迁:数字化报业的再定位 |
第一节 数字化背景下的新经济规律 |
一、由纸到硅:计算机工业的三大定律 |
二、环境演变:信息产业的规律性 |
三、互联网商业模式:延续与重建 |
第二节 报业在数字经济体系中的再定位 |
一、专业与业余的竞合 |
二、聚合与细分:基于用户的数字化竞争策略 |
三、垄断与多样化:信息产业规律再现 |
第三节 数字化背景下报业面临的新问题 |
一、报业数字版权保护的新问题 |
二、数码沟与报业 |
本章注释 |
第四章 产品转型:报业数字化产品的创新策略 |
第一节 以用户为中心的报业数字化产品转型 |
一、报纸产品的三个层次 |
二、互联网产品概念与开发流程 |
三、报业产品转型:侧重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的转型 |
第二节 报业形式产品转型 |
一、多媒体形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及其组合与创新 |
二、展示终端转型 |
三、报业数字产品打造:以用户为中心 |
第三节 延伸产品:报业影响力与资源平台 |
一、定位内容服务商:精准聚合用户 |
二、媒体品牌影响力 |
三、资源聚合优势平台 |
本章注释 |
第五章 盈利转型:数字化精准营销与多元变现 |
第一节 内容变现:硬件终端与内容付费 |
一、数字化时代报业硬件终端创新 |
二、内容付费 |
第二节 广告溢价:精准营销与差异化竞争 |
一、网络广告市场增长与广告机遇 |
二、报业网站差异化竞争机遇 |
三、精准营销与广告效果 |
四、报业数字广告的伦理问题 |
第三节 活动营销:整合资源优势 |
一、报业活动营销的成功背景及特点 |
二、报业活动营销类型 |
三、更进一步:报业的电商化运营 |
第四节 非报产业:多元化经营业务拓展 |
一、报业相关多元化经营扩展 |
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 |
本章注释 |
第六章 组织转型:报业成本优化与流程再造 |
第一节 优化成本结构: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和开放性特质 |
一、整合编辑部:内容生产数字化运营 |
二、开放协作:内容众包、协同生产与服务外包 |
第二节 流程再造:互联网逻辑系统化重构 |
一、流程再造:报业转型的系统化组织支持 |
二、互联网的效率与速度 |
本章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的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源起暨目的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主题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有关理论框架应用的说明 |
第二章 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商业化媒体进行分析 |
第一节 《世界新闻报》及其母公司新闻集团 |
第二节 从新闻集团对新媒体的运用看新媒体时期报业市场竞争之激烈 |
第三章 《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媒体私人拥有以及商业化经营 |
第二节 小报特色导致窃听成消息来源重要渠道 |
第三节 商业化经营是某些通俗小报违规的一大原因 |
第四节 迎合普通大众口味的“三俗”内容使通俗媒体容易违规 |
第五节 违背新闻专业主义不可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我国传媒集团需要什么样的领导人 ——传媒集团领导人的特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三节 论文架构 |
第四节 概念与范畴界定 |
第五节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我国传媒集团领导人的界定 |
第一节 传媒集团领导和领导人 |
一、行政权力主导的集团化 |
二、领导的定义 |
三、领导人的定义 |
第二节 传媒集团领导人的角色多重性 |
一、传媒集团领导人的重要性 |
二、传媒集团领导人的定位 |
第三章 我国传媒集团领导人的特质研究 |
第一节 领导人特质研究理论概述 |
一、西方的领导人特质研究概述 |
二、中国的领导人特质学说基础 |
三、中西方领导人特质的研究归纳 |
第二节 我国报业集团领导人的特质研究 |
一、我国报业集团领导人构成 |
二、我国报业集团领导人的有效信息分析 |
第三节 我国广电媒体领导人的特质研究 |
一、广电媒体领导人的构成 |
二、广电媒体领导人的有效信息分析 |
第四节 我国传媒集团领导人的特质研究 |
一、我国传媒集团领导人的多重身份 |
二、传媒集团领导人具备的共同特质 |
第四章 案例分析——国内外传媒集团领导人的特质比较 |
第一节 案例分析——国内传媒集团领导人的特质 |
一、天津日报报社集团前任社长张建星的特质分析 |
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的特质分析 |
第二节 案例分析——国外传媒集团领导人的特质 |
一、案例分析一——CNN 创始人泰德?特纳的特质分析 |
二、案例分析二——新闻集团主席默多克的特质分析 |
三、国外传媒集团领导人的特质分析 |
第二节 中国与国外传媒集团领导人的特质比较 |
一、领导人特质比较 |
二、特质比较背后的原因 |
第五章 启示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8)从《纽约邮报》看默多克的微观经营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容为王, 新闻要追求强大的冲击力 |
二、多侧面立体的营销发行方法 |
(10)传媒业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打鸣的公鸡”与“下蛋的母鸡” |
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拦路强盗 |
一面妖魔化中国, 一面“亲近”中国 |
魔鬼抑或天使 |
四、“媒介巨人”默多克的经营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变革中的视听媒体发展格局与传播形态[D]. 冶进海.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4)
- [2]浅论默多克传媒帝国的经营策略[J]. 苏柳柳. 传播与版权, 2016(10)
- [3]美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经营研究[D]. 孟灵玥. 黑龙江大学, 2016(02)
- [4]《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D]. 张利平. 武汉大学, 2014(01)
- [5]数字化背景下报业的商业模式转型研究[D]. 于迎. 复旦大学, 2014(01)
- [6]《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的成因分析[D]. 周烈琼.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3(02)
- [7]我国传媒集团需要什么样的领导人 ——传媒集团领导人的特质研究[D]. 雷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9)
- [8]从《纽约邮报》看默多克的微观经营战略[J]. 贾凡. 新闻传播, 2009(07)
- [9]美国新闻集团的并购启示[J]. 罗燕红. 东南传播, 2009(04)
- [10]传媒业的挑战[J]. 江涌. 世界知识, 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