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研究新理念与新方法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新方法论文,新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0)01-0073-06
一、成人教育研究的新理念
(一)新理念的提出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成人教育研究在创造辉煌、取得成就的同时,亦留下诸多缺憾与不足,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似乎还面临更多的困顿与迷茫。为此,笔者经过深刻反思,于2005年前后提出了成人教育研究应当“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的新理念,旨在突破传统羁绊与定式的束缚,激发新的学术灵感、寻求新的发展路向,以重返成人教育的本然原点,并再续成人教育的研究行动。
新理念甫成,遂先以论文形式刊载于国内学术界的重要核心期刊,这些论文主要包括:《在“成人”与“教育”之间——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反思的觉醒,前瞻的选择——论成人教育研究的纲领与行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3期)等,文章中的一些观点成为我国一些成人教育研究者进行阅读、研究与写作的重要参考文献。
此外,新理念还以学术报告形式在国内外一系列重要的成人教育会议上进行宣讲。其中:2005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2005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上,新理念首次与国内学者见面;2006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以“学习化社会中的成人教育”为主题的国际成人教育研讨会上,新理念得到与会国外诸多同仁,包括国际成人教育理事会主席保罗·贝朗杰(Paul Bélanger)先生的认同与共鸣;2008年1月,在武汉举办的“中国首届成人教育学科推进与导师职业能力建设高级研讨会”上,新理念再次得以传播,而与会代表在充分讨论之后,更是肯定了它在学术上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二)新理念之旨要
新理念的传播与交流过程,亦是其本身的发展和完善过程。迄今,其意蕴、旨要可被凝练为:
其一,秉持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未来的成人教育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也许不再仅仅甚或是相对机械而刻板地为了追求其本身所谓的“彼岸世界”、为了追逐其本身所谓的“科学之名”,而是要力求奉献给“成人”主体以义不容辞的关切,以及深切入微的关怀,祈盼成人能够通过教育与学习乃至自我导向教育与自我导向学习而成为其自我存在、自我生活、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的主人。
其二,凸显“成人”的主体地位。未来的成人教育研究应该是聚焦“成人”——关怀成人生活世界、心系成人精神家园的研究。通过对成人生活世界的深入考察,通过对成人精神家园的真切洞悉,以真正实现成人生活与成人教育的对接,成人发展与成人学习的契合。
其三,确定未来研究的行动路线。至于研究的具体实施,新理念还进一步确定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行动路线,其基本步骤包括:(1)解析成人的群体结构;(2)体察成人的生存境遇;(3)确认成人的学习需求;(4)解读成人的学习行为。基此,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着力建构符合成人学习需求与成人学习特点的教育支持系统或学习支持系统。
诚然,有关新理念本身的思考,我们决然不会因为其意蕴有所凝结、旨要有所凝练而停止对它进行深一层的理论探讨与进一步的价值论证。但与此同时,为化“新理念”为行动,为化“新理念”为实践,寻找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富有可操作意义的研究方法,又成了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命题。
二、成人教育研究的新方法
面对为实践新理念而寻找适切的研究方法这一重大命题,我们在反思传统研究方法,更确切地说是反思那些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在获得参照与镜鉴的基础上,又以新理念的意蕴与旨要为依据,对更有可能与之相吻合的诸多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与学习,并对其中的若干新方法进行了尝试性的选择与应用。
(一)常见方法的反思
第一,“实证主义式”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在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多采用样本抽样、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途径或手段,且多以数字为依据形成研究判断、多以数据为形式呈现研究结果。显然,这种方法自有其不容忽略的优势和价值,易于阐扬研究对象的抽象性、客观性与普适性,但是,当其被百分百地移用到一种对于“人”的研究范畴中来的时候,这种看似“主流”的研究方法,其局限性遂也不可避免了。也就是说,它往往只能触及到“人”——成人学习者之共性、客观与抽象的一面,却难以关照到对于“人”——成人学习者之个性特征,乃至主观感受、生活经验等的重要方面。
第二,“工作总结式”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研究者凭“个人心得”、“个体感悟”,而对成人教育的客观现象或实践经验进行的概括与解说。通常,其研究过程往往缺乏周密的思考、严谨的设计,研究结果更像是“工作总结”或“经验报告”。显然,这种研究虽然具有素材意义、依据作用,但终会因缺乏较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而难以真正裨益于实践经验的理论提炼以及学术品质的形成。严格说来,这种方法也许很难归属于科学研究方法系列,然而,它在以往的成人教育研究中却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专业的洞察力、理论的解释力,依然处在低位;研究方法本身的研究、研究能力本身的打造,依然没有成为一种执著。
第三,“临摹拷贝式”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全然趋于演绎教育学概念,陶醉于传统学校教育的研究模式,前者研究什么,成人教育便也研究什么;前者怎么研究,成人教育便也怎么研究,以致其结果无所创意,其结论无所特色。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有些研究一方面口诛笔伐成人教育实践对于传统学校教育模式的照搬,一方面又将自己的身躯倾倒在传统学校教育研究的模式之下。原因有许多,但最为根本的一条也许就是“责任意识”的淡薄、“职业意识”的式微,以致研究活动远离了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漠然了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而适应成人学习者特征、满足成人学习者需求的承诺也不过是成为一种虚幻。
第四,“就教育论教育”的研究方法。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有些研究倾向具有以“成人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成人教育的现象或问题。这种思路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建设背景下,成人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人本身的终身、全面发展等各个方面正在发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交融,其表达出来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元性已远非单一的“成人教育学”本身所能涵盖、所能辐射。更为重要的是,如前所述,我国现有“成人教育学”研究成果不乏是对“儿童教育学”的临摹甚至翻版,不仅缺乏强而有力的理论解释与实践引领,甚至还有可能将其导向原本不该进入的误区。
(二)对新方法的关注
在此,所谓“新方法”,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要基于成人教育研究本身而逐渐形成的方法,另一种则主要是基于其他领域研究而形成,但可资成人教育引进或加以创造性运用的方法。然而,透析后一种情况还可以发现,有些方法确为当今的创新,有些方法则为经典方法的再度开发。诚然,当我们提出成人教育研究新理念,并为之探求新方法的时候,以下四种研究方法尤其鲜明地凸显在了我们视野的地平线上。
第一,具有人文精神的新方法。这类方法主要涉及:(1)现象学,主张返回未被工业文明与科学技术渗透的日常生活世界,从中挖掘价值和意义的源泉,为人们重建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2)解释学,认为“理解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1](P56),人存在于意义与理解之中;(3)建构主义,主张超越主客观对立的传统二元思维,强调主体间的人性互动及知识共建;(4)批判理论,倡导深入到事物的真实之中,挖掘人与人之间的深层关系,并“发现非人的事物下面人的根基”[2](P315)。可以相信,这些方法若在成人教育研究中加以运用,将会为之注入更加人性化的价值内涵。
第二,跨学科性研究的新方法。其横跨的学科可以包括哲学、逻辑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管理学乃至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可以说,以上每一种学科其实都代表了看待事物、探索事物的某种独特视角,对于它们的交叉运用、综合运用不仅有助于我们发现隐藏于“昏暗角落”的、或者是因为种种原因而被遮蔽,但又亟待挖掘、释然的成人及其教育现象或问题,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对同一个成人及其教育现象或问题进行多侧面、多层级的深入探究。总之,跨学科研究,将帮助我们以宽广的学科视角去洞察、诠释鲜活的成人世界,以多样的探索途径去寻找、获取成人教育及其学科发展的方法和话语。
第三,聚焦成人学习的新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前后起,国际上掀起了一股从关注“教”转向更关注“学”的研究热潮。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它与狭义上的研究方法概念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基于其研究路向的改变,而且对每一特定学习命题的研究往往注重将某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特定理论作为演绎依据,故此,从广义角度上说,它们亦不失为一种新颖的研究方法。迄今为止,国际上所呈现的、这类集研究新理路与研究新命题于一体的学说主要有:转化学习(Transformative Learning)、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身体亲历学习(Embodied Learning)、经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情感学习(Affective Learning)、情境学习(Context Learning)、反思性学习(Reflective Learning)、偶发性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以及工作场所学习(Workplace Learning)等等。如此“亦方法亦内容”的研究取向新选择,将有助于研究者以更加专业的眼光去挖掘、分析与阐释成人所特有的学习现象与学习问题。
第四,质性研究新方法。所谓质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3](P12)这种研究方法正在受到当今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广泛瞩目乃至广泛应用。在结合成人教育研究对该方法进行探索、学习,并尝试加以运用的过程中,我们更是惊喜地发现:它不仅与我们提出的成人教育研究新理念具有很大的吻合性,而且还能对以上许多研究新方法形成有效的吸纳与融合。由此,在深入探索与完善成人教育研究新理念的同时,于诸多新方法中,质性研究方法俨然成为最抓我们眼球,最令我们注目的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而以下所拟进一步展开的有关新理念与新方法之间的切入分析,遂首选其作为诸多研究新方法的重要代表。
三、新理念与新方法的吻合
通过对成人教育研究新理念与成人教育研究首选新方法——质性研究方法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至少在以下七个方面存在着相匹配、相吻合的情况,或者说,基于以下七个维度的分析,质性研究方法完全有可能成为实践成人教育新理念的重要支持力量。
(一)研究立场的吻合
如上所述,新理念以人本关怀作为基本的研究价值立场,而质性研究方法也以现象学、解释学、建构主义和社会批判理论等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理论学说作为其基本的哲学基础。
(二)研究目的的吻合
新理念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对直接与生活经验、精神家园相关的成人教育现象与问题进行挖掘和阐释,以一方面提升对成人教育的理论解释力量,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对成人教育实践的引领作用,终而,促使人们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与之相应,质性研究方法的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的理解’或‘领会’”[3](P7),也就是说,研究者应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进入被研究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认知规律,以对被研究者的生活(心理)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理解与领会。
(三)研究层面的吻合
与传统研究往往倾向宏大叙事的情况相比,新理念则更主张真切关注处于社会基本层面的广大成人群体,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处于失利地位的成人群体,如失地农民群体、农民工群体、农民转市民群体、青年成人群体、新失业群体、创业者群体、社会归正人员群体、残疾人群体、少数民族群体和老年人群体等。而质性研究方法也倾向从微观层面出发,尤其强调倾听普通的声音,尊重不同个体的“个性化”表达。
(四)研究关系的吻合
新理念呼吁研究者走出书斋和象牙塔,与被研究者共同体验生活、参与研究。质性研究方法也十分重视这种具有“平民精神”研究关系的建立,认为研究双方应当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中通过主体间的互动来完成意义建构,并实现彼此内在精神的共同成长与完善。对之,质性研究方法还特别强调研究伦理与研究道德,要求研究者尊重被研究者提供的信息,对有些敏感信息还应当做出必要的技术处理,包括“为被研究者采取保密措施”等[4](P36)。
(五)研究情境的吻合
新理念主张对成人真实而完整的生存境遇以及多样化的日常生活、精神生活进行深入而真实的考察。而质性研究也一贯坚持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要求研究者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以保持研究现场的原始性、完整性与真实性。同时,尽量搁置既定假设与个人倾见,而更对研究现象所处的自然情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整体的、关联式的观察与思考。
(六)研究实施的吻合
新理念的关键在于彰显“回归”与“走进”的行动力量,至于如何将这种行动具体付诸实施,质性研究方法则为之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首先,就行动设计而言,质性研究分为“进入研究现场”、“驻扎研究现场”和“离开研究现场”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次,就实际操作而言,又包括一系列具体的方法与技巧,比如,联系访谈对象、隐蔽或公开研究者身份、结构式、半结构式或开放式访谈、倾听与回应、参与式或非参与式观察、实物收集、录音转录、文本打碎与重组、寻找本土概念、编码与归档、情境分析或类属分析、运用跨学科理论的文本解读、深描式写作、敏感信息处理等等。
(七)研究路径的吻合
新理念主张成人教育研究要“回到事物发生的本源”,也就是说,其第一步研究工作就是要对成人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进行考察,基此,再来洞察及探析蕴含其中的成人教育现象与问题。在质性研究方法语境下,这种思路即为一种“归纳性”的思路,即其特别主张采取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或者说,“从具体的细节上升到一般化的分析”[5](P10),要求研究者务必以尊重被研究者的本土文化、本土概念和本土逻辑为重要前提,基此,再结合研究主题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文本深描及解读,乃至进行扎根理论的建构。
四、新方法对新理念的实践及功效
基于笔者的建议,与笔者一起工作的学术团队,在梳理、学习新方法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在新理念引导下对新方法的实际运用。在此,仍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例,2003年至今,已有多位年轻学者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完成了学位论文的研究与写作。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
——《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活适应的个案研究》(纪军,2004年);
——《女性创业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研究——基于生活历史法的个案分析》(王润清,2006年);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学习需求研究——以上海B村为个案》(贾凡,2007年);
——《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过程中学习样态研究——基于若干个案的分析》(曾李红,2007年);
——《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非正式学习——基于若干专业技术人员个案的研究》(陈珂,2009年);
——《海派学习文化研究——来自成人生活世界的考察与分析》(李洁,2009年)等等。
这些论文,都是经过长期学术钻研与科研实践而相继完成的研究成果。每篇论文少则7~8万、10余万字,多则30余万字,它们分别对新理念、新方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阐释。诚然,我们在对质性研究方法进行亲历学习与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亦很快发现,这一新方法对新理念化为行动、付诸实践以及获得印证、实现拓展具有较为积极的功效,归结而言,可表述为:
第一,聚焦成人群体,置身真实的成人生活世界。新理念提出以后,我们随即根据社会学理论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庞大的成人群体进行了初步划分。基此,研究者们按照各自的研究旨趣和能力擅长,与若干成人群体进行了前期性的接触。在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首先聚焦最为基层的人群——大学毕业留城工作的青年群体、走上创业之路的女性群体、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群体、进城务工之后又返回家乡的创业群体,以及新上海人群体等等之后,研究者们遂根据研究命题,深入到机关、公司、企业、店铺、街道、社区、家庭、郊区农村,甚至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城乡,旨在置身真实的成人生活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境遇、洞察他们的精神风貌,发现他们的教育向往与学习诉求。由此,堪称迈出了新理念所倡导的“回归”与“走进”的第一步。
第二,进入研究现场,体验真实的成人生活故事。一旦进入研究现场——研究对象群体工作、生活的地方,研究行动便进入主幕:联系访谈对象、与被访者建立平等、互信的合作关系、定期约见访谈、随机跟踪访谈、参与当地人群的生产活动、进行参与式观察、收集实物资料,甚至是直接扎根现场,数周或数月与当地人共同居住、共同生活,从而获得了这些群体丰富而真实的生活故事:青少年时代或成年时代的生活故事、学校生活或校外生活的故事、家庭生活或社区生活的故事、农村生活或城市生活的故事、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的故事、就业生活或创业生活的故事、职业生活或闲暇生活的故事、独处生活或人际生活的故事。由被访者娓娓叙来的生活历程、心路历程,抑或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俨然使研究者感同身受,而如此不一而足,绚烂缤纷的生活故事又不仅为后续的研究与分析奠定了真实而鲜活的资料积累和分析基础,也更令新理念获得了其意蕴的彰显、旨意的体现,并开始兑现出关于“回归”与“走进”的行动设想。
第三,运用归纳方法,对生活故事文本进行重组。离开研究现场之后,通过录音转录的方式获得访谈文本,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自下而上的整理与归纳。也就是说,在反复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寻找被访者使用频率较高,带有明显感情色彩或特殊经历的,甚至是被访者“独家”使用的话语(词句),即“本土概念”。之后,以本土概念为线索,把与之相关的故事或情节从原始文本中提取出来进行重新分类与归纳。最后,再按照本土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整个文本进行重组,以形成“新”的文本故事。整个操作过程,无不体现出新理念关于彰显成人(学习者)主体地位、尊重成人(学习者)表达意愿的人文主义情怀。
第四,以跨学科视角,对成人生活故事进行解读。在故事解读与分析阶段,研究者主要运用跨学科的理论视角,来洞悉与捕捉故事文本自身所表达出来的各种理论线索或理论雏形,并结合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与阐述,从而扩展了解读的广度、增加了分析的深度。对此,相关研究所采取的行动策略是,除了要求研究者个人进行广泛的跨学科阅读与积累之外,还采用了小组解读的方法,即邀请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职业、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对同一个故事主题或关键事件进行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分析与论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研究者们还扩充或分化出更多的实用理论分析视角或工具。例如,精神分析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往理论、文化传承理论、职业生涯理论、自我认同理论、心理防御机制和马斯洛需求层级学说等等。跨学科理论的充分运用,为扩充成人教育理论的解释范畴、提升成人教育理论的解释力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结合专业命题,构建成人教育的扎根理论。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始终保持成人教育(学)的研究立场,具体表现为对故事所呈现的成人教育(学)专业命题有一种特别的敏感与关注,从而在文本的生成与分析过程中,能够在适当的时间节点对成人教育(学)的某一(或若干)专业命题形成初步的理论假设。之后,经由样本范围内的循环解释(读),使该假设获得不断的修订或验证,并逐渐形成关于该命题的扎根理论。迄今为止,我们利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的成人教育研究,其专业命题主要涉及:成人学习需求、成人学习动机、成人学习风格、成人学习策略、成人学习内容、成人学习过程、成人学习样态、成人学习空间和成人学习文化等等。可以相信,由此而形成的扎根理论,为重构符合新理念意蕴与旨要的成人教育理论体系而准备了丰富的理论雏形和质料基础。
第六,借助质性研究,提升研究人员自身的人格。新理念的脱颖而出,新方法的学习运用,对研究者个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集中的表现就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开始逐渐意识到学术与人生的契合:一方面,抱着充满人文情怀的研究态度,到真实的成人生活世界中去探究学问,可以为学术探究获得灵感的火花、汲取不竭的源泉;另一方面,带着充满人文关怀的研究意识,去了解生活、参与生活、解读生活,又可以帮助研究者自己乃至周围的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并通过生命质量与人格品位的提升去体悟生活的幸福与美好。总之,通过如此学术熏陶与实战训练,质性研究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已使研究者们有所体会、有所了然,而“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这一全新的成人教育研究之学术精神、学术理念,也促进了研究者们本身的良好品格的形成。
诚然,我们对新理念与新方法的探讨还处在初步的尝试与摸索阶段。随着对新理念探究的逐渐扩展、深入与外化,必定还会对研究方法产生更多的诉求。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求自己能够始终保持一种客观与冷静——反思中,依然能够注意常用方法,特别是“实证主义”方法可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探索中,依然能够注重新兴方法,比方说“质性研究”方法可能存在的不足和局限,当然,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我们期待通过对研究方法的不断开发、有效运用、综合运用与不断完善,进一步促使在成人教育研究的理念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逐渐架起一座更具人性色彩的桥梁,以最终实现研究与生活、学术与心灵,乃至教育与生活、学习与生命的真正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