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经济与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科技发展论文,对策论文,民族地区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全球性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悄然兴起,随着高新科技竞相向农业领域的渗透,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农业科技出现重大突破,农业科技应用转化率不断提高。我国民族地区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发展知识农业,实现农业科技创新。
一、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发展农业主要是依赖土地资源和劳动的不断投入来进行的。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农业可持继发展的重要的因素,不是土地资源而是知识,是科技。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本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农业是靠知识、智力的投入,即依靠尖端的科技知识、先进的管理知识、快捷的信息知识来支撑。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其主要特征是用现代知识、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与消化基础上的农业。知识经济的到来给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是严峻的。从目前情况看,民族地区的农业在许多方面,诸如科研开发、农民的素质和信息技术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难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1.民族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缓慢、信息技术手段落后。由于民族地区大多区位偏远、城市稀少、经济较为落后、基础设施较差。因而民族地区在信息产业及信息通讯技术水平方面大大低于发达地区。目前,大多数民族地区的计算机、信息及通讯技术与服务信息产业发展缓慢,相当部分民族地区缺少高效的科技信息网络。如广西,据有关专家估计,目前仅有计算机15万台,平均300多人才拥有一台计算机。 在广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百色、河池地区,人均计算机的拥有率就更低。有的民族地区,近年来虽然建立了科技信息网,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小、人员力量薄弱的问题。民族地区这种信息化水平低、计算机上网率低的状况,极大地限制了科技信息网络经济功能的发挥,影响了高科技成果的转让,以及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品化的速度。
2.民族地区农业科研投入较少,农业科研人员不足,开发能力较弱。目前,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政府每年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左右。而在民族地区, 政府迫于财政压力,对农业科技的投资更是少之又少。据统计,广西在“九五”期末,人均科研开发经费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0%。R&D经费占GDP的比重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1998年广西研究与开发(R&D )经费只占国内生产总产值的0.07%。
此外,相当部分民族地区缺乏农业科技人员,从事农业技术开发的人员少,如广西百色地区,1999年全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员仅1 千名左右,每万农业人口仅有2.8名农业科技人员。 广西从事科技开发活动的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不到1.7%,在全国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中排倒数第六、七位。
由于民族地区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少,农业科技人员奇缺,使得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开发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与发达地区差距拉大。据1997年《甘肃统计年鉴》统计,江苏、山东等发达省的农业科技人员技术开发能力等级在全国为Ⅰ级,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农业技术开发能力综合指数>200。而广西、云南、内蒙、新疆、 宁夏等几个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员技术开发能力等级在全国为Ⅳ等,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农业技术开发能力综合指数<50。
3.民族地区农业科研成果缺乏行之有效的推广机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一项成熟的农业高科技成果,从研究到推广,最后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科研成果——中间试验——推广应用。科研投资可按阶段投入,每一个阶段完成后都要进行风险评估,以决定下一阶段的投资计划。通过这些程序与操作,可以降低投资风险。特别是中试阶段,所需要投入的资金不多,假如通过了中试阶段,投资收益大多会有保障。然而,长期以来,在相当部分民族地区,对中试和推广应用过程重视不够,从事中试和推广应用的资金及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如广西,农业科技投入的资金不仅明显偏低,而且近年来还有下降的趋势。其结果是造成民族地区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如1997年广西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值的7个百分点, 影响了全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4.民族地区农民科技素质不高,采用新技术抗风险能力低,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有效需求不足。在现有务农的劳力中,懂犁耙、浸种、育秧等传统农业技术的不多,稍懂一些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良种选育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则更少。从总体上说,民族地区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对现代农业技术普遍缺乏了解,因此,对生产技术的有效需求显得严重不足。民族地区的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有效需求不足,除了农民科技素质差以外,主要还有以下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民族地区的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在广西,一些落后地区的农民,如在河池、百色地区,平均每人收入不足300元的农户仍然为数不少;在宁夏、 西藏等民族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二是民族地区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我们可以从民族地区人均拥有耕地来说明,广西每人均有耕地0.8亩, 内蒙为3.26亩,西藏为1.48亩,宁夏为2.87亩,新疆为3.03亩。我国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已成为独立的经济决策单位,是农业技术需求的主体,由于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承担采用新技术的风险能力就低。并且,民族地区的农户组织化程度低,信息不灵,这势必制约了他们采用新的农业科技的能力。
二、知识经济时代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的思路
为使民族地区农业在新世纪里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
1.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具有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需要,也是全面实现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农业科技体系。
(1)加大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力度, 建立起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知识大都具有公共品的性质,技术创新收益内部化很困难,农业私人企业大多不愿投资,政府负责农业科技知识的供给和推广是有效的。所以,在创新体系中,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学研究投入的力度,使之成为农业科技知识创新的主体。在实践中,民族地区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对本地区的科技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优化科研机构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注重多学科、跨部门联合攻关,集中适当力量组建一批能在相关学科进行技术创新的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与开发民族地区农业发展需要的高新技术。
(2)建立高效率、高效益转化科研成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民族地区目前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是以国有为主,分行设置,以技术指导为主,不能为产供销、为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性服务。推广人员以中专水平为主,服务形式是以无偿服务为主。这些都极大影响了民族地区农业技术的推广。为此,要改变传统的推广体系,一是要重视党和国家科技政策的落实,制定和完善能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政策与措施。如:制订一些政策,让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机构、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鼓励科技入股,让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参与分配,真正调动起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一种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作出更多的发明、创新。二是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办各种类型的科技经济实体,把农业技术推广与生产经营结合起来,提高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商业化程度,探索为农业服务中的科技推广新路子。比如:通过发展农业高科技园区,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和研究开发条件,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界与金融界参与合作,从事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性研究与示范推广,向社会提供成熟的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通过农业产业化带动技术进步。由龙头企业建立产业示范基地,向农户提供良种、资金等生产资料,实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配套服务,形成由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通过加强企业同科研实体的合作,实现需求终端同技术源头的对接。三是增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素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与研究,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发展路子,切实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发展农业的催化剂。此外,要改变农业技术服务形式,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
(3)建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主要实践者,其科技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应用的成效。由于民族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接受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的能力弱。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一是改革现行的农村教育体制,一方面,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打破教育部门独家办学的局面,实行多种形式办学体制,面向农村,结合市场需要,改革学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农业职业学校办成农民教育培训、技术服务中心;另一方面,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内容,把实用技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让中小学毕业生在离校前接受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培训,使绝大多数不能升学的毕业生学有所用,用有所长。二是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网络,逐步发展农民网络教育。三是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培养一大批实用型的农民技术员,使他们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成为推动农村科技进步的“领头羊”。
2.建立农业系统信息化网络,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这是推动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信息化将通过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使各地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有关信息不受时空限制而相互沟通,这不仅有利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科研成果的迅速推广和普及,而且有利于农民微观经营决策。因此,民族地区应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首先,要把建立信息网络当作发展民族地区农业的基础工程来抓,采取几个“一点”(即争取上级补助一点,当地财政划出一点,社会集资一点)来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尽快建立起地、县(市)乡(镇)、村(街)四级信息网。其次,要建立起农业系统信息化管理网络,其主要任务便是充分收集利用各种有关信息:一是生产信息,包括全面收集农业生产所依靠的土壤、气候、水资源、病虫各种品种及相关栽培管理技术信息等,以指导各环节的农业生产。二是市场信息,通过掌握农业商品和生产资源的流通渠道、市场价格、供求关系等信息,以确定本地区农业产品的合理布局和发展方向。三是科技信息,及时掌握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信息,及时推广应用多种农业新技术。再次,要健全民族地区的信息运行机制。一方面,要把握好农业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等环节,使其最大限度地为农业、农民服务。另一方面,要实现与国内、国际的信息联网。也就是让农业计算机信息网同国内、国外计算机信息网连接,实现农业信息的内外交流,达到农业信息的市场化、国际化,为民族地区农民从事农业活动提供强大的信息源。
3.建立健全农业技术信息市场和中介服务体系,这是民族地区农业科技获得迅速发展必须解决问题。民族地区多年的农业实践早已证明:只有真正适合农民需要的技术,才能自行扩散,农民不需要的技术,很难推广,即使强迫推广,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地区应建立起农户需求主导型的技术创新模式。
(1)大力培育农业技术市场。这一市场是面对主体产业、 有别于传统市场、具有综合功能的新型农业技术市场,不仅具有基本的交易场所功能,即能为农业科研机构、开发单位和个人提供交易场所,组织流通渠道,形成技术商品销售转让信息网,使科研成果、专利技术,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市场上流通,而且该市场还应该在规范交易方式,保证交易的利益,激励农业技术生产,优化农业技术配置,高新科技的研究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建立起农业科技推广和中介服务机构, 并使之与市场接轨。这一机构不仅可以通过认真评估和筛选农业技术,提高农技推广过程中的服务质量,而且它了解农户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农业技术供给和需求的衔接。因此,可以利用这个机构,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或传递市场信息,寻找农产品销路,充分发挥它在农村经济中牵线搭桥或推波助澜的作用,促成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标签:农业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科技论文; 农民论文; 知识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广西民族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