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工作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途径研究
李艳霞
(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 经过多年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急需进行社会治理模式、手段和内容的创新。本文介绍了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国家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的内涵,分析了我国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行性,并且探究了在基层社区管理中提供的专业社会工作岗位、支持专业化的社工机构与其它社会组织发展、构建制度保障体系等社会工作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途径。
关键词: 创新社会治理;社会工作;途径研究;多元治理主体
引言:
社会治理概念的提出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是我国政府转变政府智能和治国理念的直接体现,也是适应新时期社会结构、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矛盾变化的必然结果。
1 基于社会深刻变革背景下的创新社会治理概念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中的利益主体关系也呈现出了复杂的变化,我国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受到了治理主体单一、治理方式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机制以及资源配置协调能力不足等缺陷的制约。因此,基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的历史背景,国家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这一概念,意在从社会治理模式、手段、内容和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形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1.1 基于社会结构变革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变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采用的是政府部门为唯一主体的社会治理模式,而行政法令是解决所有社会矛盾和平衡公众利益、满足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唯一手段。由于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社会结构相对简单,利益的协调和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可以通过单位、集体和基层政府组织的运行有效实现。而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反馈和缓解机制也同样能够顺利运转[1]。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社会结构出现了多方面的分化和变革,人们与其所从属的单位和集体的关系逐渐松动和瓦解,人们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和社会关系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传统的单一治理主体模式已经无法进行有效的社会治理,调动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社会治理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1.2 在社会生活深刻变革情况下的社会治理手段创新
城市化进程、就业方式和个人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人们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生活管理两大领域的需求发生了根本转变。首先,在公共服务方面由于人们的服务需求体现出了层次分明的个性化倾向,不同收入水平、居住环境和价值取向的人们对公共服务有着不同的需要。而传统的单一行政干预不仅无法满足所有服务诉求,也缺乏真正的透明性和公正性,不符合服务型社会治理理念的要求[2]。此外,在社会生活管理方面,由于在新的社会生活模式下,既有的社会治理手段缺乏对社会矛盾发生和发展状况的了解,无法有针对性的对动态变化的矛盾进行及时调解和预防。因此,在社会治理手段方面也急需创新,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和预防社会矛盾的爆发。
1.3 在经济快速发展前提下社会治理内容的变化
过去几十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我国积累了大笔财富,而在社会治理中,只有将这些财富转化成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公共服务,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和团体的同时,确保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才能体现这些财富的真正价值。因此,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生活的管理中,日益丰富的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新的工作思路,基于确保公共资源能够公平公正的在所有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分配、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到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的目的,建立更加全面的社会福利体系和保障制度成为了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
社会治理的最佳模式是政府与民众、社会团体组织就社会生活管理形成协作,通过有效沟通共同实现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形成多元化治理主体目标一致的合作关系,从而让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得到平衡。而社会工作基于不利己的助人原则,力图让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得到公平合理的配置,满足每一个人的利益诉求和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缓解和协调最紧张的社会矛盾,让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和人人平等的原则。因此,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具有同样的宏观目标。
2 社会工作参与我国创新社会治理的可行性探析
社会工作在二十世纪初起源于西方社会,早期的社会工作慈善和公益性质比较突出,是在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接近激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但是由于其具有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底层弱势群体以更加有建设性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的作用,逐渐在政府部门和基层民众之间形成了纽带关系,并且发展出各种类型的专业性社会服务机构,成为了重要的社会治理主体,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深度参与政府部门法律、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以及决策过程的协商,是普通民众参与社会治理和获得优质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
2.1 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及其贡献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系统地研究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典型处理算法的再现方法.教学内容是数字图像处理理论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综合运用,是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一维信号到二维信号和从时域到空域再到频域的信号处理系列课程的信息与信号处理理论的深化和升华[8].可见,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验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地实现算法,并具有初步设计算法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环节应以数字图像处理典型算法的实现为主,实验项目信息见表1.
2.2 社会工作天然具有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
社会工作从诞生之初就高度关注个人的发展权益,对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处于绝对劣势的群体给予关怀和技术上的支持,探究通过精神鼓励、学习上的帮助和物质上的支援,帮助其重新登上竞争的舞台。在适应其个性化需求的环境中实现个人发展,从而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一份子[4]。而社会治理基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同样注重发现社会基层民众最急切的利益诉求,并且通过科学的配置社会公共服务资源解决相关问题,从而让每一个人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达到实现社会秩序稳定和民众安居乐业的目的。因此,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同样关注基层民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致力于让每一个人从社会经济的繁荣中受益,满足其物质与精神层面的需求。
2.3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宏观目标高度一致
应该选择生长快、繁殖力强、抗病性好的泥鳅苗种。按照“早插秧,早放养”原则进行放苗,一般在早稻、中稻田插秧或抛秧后15天左右,保持田水深5cm,每亩放养规格为5~10cm的泥鳅苗约2万尾。种苗放养前用4%食盐液浸泡5~10分钟,水温差不超过3℃。
2.4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
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基层的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而这一部分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矛盾产生的源头和最易激化的部分。因此,社会工作在为这一类群体提供专业服务,帮助其融入社会生活和赢得尊重的同时,化解了社会矛盾爆发的风险[3]。另一方面也在服务的过程中,将社会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分配,促进了政府社会治理相关政策的落实,并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社会工作天然具有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
贴近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基层政府机构,在增进民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可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在基层社区管理中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岗位,是推动社会工作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首先,我国传统的社区服务在为民众解决问题和提供帮助的方式和手段方面比较单一,无法提供专业和技术性的服务,因此无论是服务的效果还是对有关问题的沟通反馈的深入程度都不够理想。而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岗位,能够让社会工作易于被民众接受的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利用社区管理信息了解服务对象的状况,从而推动社会工作有效的参与创新社会治理[5]。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可以基于强大的专业知识背景,更深人的了解社区的基层矛盾,给社区管理机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反馈,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公益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让政府部门的社会治理决策更加科学。
3 基于社会工作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
3.1 在基层社区管理中提供专业社会工作岗位
其实在初中地理的学科教学中,实践教学活动很大一部分也可以在课堂上来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是一种积极互动的关系,也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很多的地理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实践来发现,也可以在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一些实验等活动内容,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和引导。
社会工作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引入我国,是我国政府为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质量、为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提供专业服务的有益尝试。社会工作所提供的不仅是物质方面的帮助,还针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个人或家庭给予技术支持,帮助人们改善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处境,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得到公平发展机会。因此,在过去几十年间,社会工作在解决基层的矛盾和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做出了很大贡献。
3.2 支持专业化的社工机构与其它社会组织发展
做好社会工作不仅需要助人不利己的价值观,更需要有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掌握一定的技巧。而我国在过去十几年虽然注重培育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但是由于工作岗位定位不清、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确,极大的制约了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有效参与。而基于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在政策上支持专业化社工机构和其它社会组织的发展,能够让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找到拥有明朗职业发展前景的岗位,从而通过专业的社工机构、行业协会和商会以及公益慈善组织,就社会治理相关问题建立和基层民众以及政府之间的多方互动,通过沟通协作共同提高社会治理的水平,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此轮谈判充分发挥了基本医疗保险集团购买功能,明显提高了医保用药保障水平,降低了患者用药负担,控制了医保基金支出,实现了参保人、医保、企业“三赢”的目标。现在患者已逐步能买到降价后的抗癌药。
3.3 构建社会工作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制度保障体系
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善治,而达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社会工作使民众和社会组织作为治理主体参与政府决策过程,从而让社会治理实现广泛的民主化。因此,基于社会工作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应构建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明确在有关社会治理工作的政府决策过程中,各种合法的社会组织具备参与相关政策审议和决策的资格[6]。由其代表特定群体表达诉求和提出建议,实现创新社会治理中引领民众参与的目的,让相关决策更加符合社会治理的实际需要。
4 结束语
社会工作参与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长期实践中,在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促进个体、社会组织与政府机构之间积极互动并共同进行社会治理、协调和平衡多元化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因此,引入社会工作符合目前我国的创新社会治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红攀.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路径探索[J].价值工程,2017(10).
[2]闵兢,刘毅.基于社会治理创新的社会工作者角色定位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4):3-4.
[3]管向梅.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能与可为——基于社会工作想象力的启发[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2).
[4]肖可.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的主体培育作用探析[J].智富时代,2016(3).
[5]北京市民政局.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作用 服务首都社会治理创新[J].中国民政,2016(23):33-33.
[6]周群英.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探析[J].长江论坛,2016(3):81-86.
中图分类号: C9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1(C)-0197-02
作者简介: 李艳霞(1983.8-),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人,硕士,研究方向:务工农牧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