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棚户区改造使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也会破坏自身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固有的地域空间特色;爱国社区规划充分尊重社区原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及特色,发扬场所精神作用,力求从规划布局、公共空间塑造、建筑布局等方面打造一个具有地方文化内涵的现代化宜居社区。
关键词:场所精神、社区营造、归属感、认同感、公共空间
1 引言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特色各异的城市越来越趋于一致,从而失去了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固有的地域空间特色。单一场所具有区别于其他场所的特征,该场所有其特定的氛围,表达这些地方特性的意义即为场所精神。旧城改造项目,不可能割断与历史的联系,也应尽力还原该地区业已形成的地方文化氛围,从物质形态和地方文化两方面体现出对场所精神的尊重。
2爱国社区现状研究
本次规划深入落实以人为本、公众参与原则,在现状调研阶段,采用大众点评的方式,让村民对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居住环境进行点评,从村民的视角确定本次规划在棚改中需要改造的、保留的、改造的及完善的地方。切实听取村民的建议,不论是一碾石磨,还是一棵古树,充分体现民心工程听民心。
规划地块位于周村区大街街道办事处爱国社区,包括爱国新村等8个棚改村庄。每个村庄都有各自的文化内涵,诸如爱国新村的爱国粮、油坊街,有许多关于油坊走街闯巷的故事。规划地块内的两栋4层油坊街居民宿舍楼、一棵古槐树、三个文化记忆点在本次规划予以保留。用地范围内,存在传统的周村胡同形式,有历史记忆的典型建筑,这些都将作为文化记忆点,同古树一起予以保留,后期设计中,这些保留建筑都会成为景观设计的一部分。
3规划理念和原则
本次规划以尊重传统、营造具备场所精神的新型社区为核心理念,坚持创造宜居和可持续的居住环境。规划设计以整合为核心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观”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环境为宗旨。
作为具备地域特征的文化差异是居住区设计多样化的更根本原因。居住社区规划对居住社区的固有文化进行深入考察和研究,在整个规划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更深刻的文化关注。
4规划方案中场所精神的体现
爱国新村、安北街、鹌子窝、油坊街西、油坊街东、莫家庄、崩星地、泉子崖等8个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村庄在一个大社区环境下完成文化传承、共治共享、心灵归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规划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上,考虑到周村传统的胡同、弄堂的生活方式,采用了生活内街的形式来营造社区活力;在公共空间布局上,主要考虑如何创造让居民有归属感、认同感人文场所生活空间、如何打造和谐共生的社区邻里关系;在建筑色彩及布局上,着重考虑如何实现建筑与空间、建筑与人的对话。
4.1功能结构规划
本次规划形成三片三心两轴一带多节点的规划结构。三片:通过城市道路将规划地块自然分割成三个片区;三心:三个片区各自形成集中的核心景观。两轴:沿城南路形成的沿街商业轴,沿小区主路形成的中央生活轴;一带:串联核心景观的中央景观带;多节点:地块内的公建节点及各组团的绿地节点。规划结构自然形成,目的就是让居民在改造后依然具有强烈的领域感。
4.2有归属感的公共空间
规划通过3个核心景观的连接渗透打造横向中央景观带,设置宜人的交往空间及公共活动空间,同时,依托景观主轴线向南北向延展,形成纵向次要景观轴线。设置多处集中组团绿地,达到绿化的均好、共享。村民生活的外部环境变了,但依然能够在新环境里与老朋友一起延续过去的社交圈及设计方式。
4.3建筑布局及色彩
本次规划充分尊重原有城市肌理,营造社区氛围,配合核心景观,创造审核村民交流和活动的室外空间。建筑布局南高北低,北侧建筑可以有效遮挡冬季寒冷季风,南侧建筑较低,有利于采光,同时,有利于迎接夏季凉爽季风。
在北方冬季寒冷气候条件下,建筑彩色主体使用暖色调。本次规划范围内,原有的红色砖房色彩经过时间的沉淀,成为场所精神的一部分。在色彩的搭配和选择上,主体采用浅黄色,搭配接近红砖颜色的深褐色干挂石材,适应气候的同时,尊重了本地的场所文化。下深上浅的颜色搭配使得建筑物看上去更稳定。
5结语
棚户区改造意义深远。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在本次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充分尊重场所精神,实现人、环境、建筑与文化的共存融合,营造生态化的绿色健康社区环境、体现认同感的个性化空间景观设计,塑造具有归属感的多样化人文场所,力争打造一个具有现代生活气息、地方文化内涵的人文、生态、开放、宜居的人居典范社区。
参考文献:
[1]诺伯舒兹C.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陆邵明.场所叙事——城市文化内涵与特色建构的新模式[J].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0(85)68-75.
论文作者:李正军,邱兆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2
标签:场所论文; 文化论文; 爱国论文; 建筑论文; 社区论文; 精神论文; 油坊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论文;